《时代周报》副总编辑赵世龙的无耻让人无法理解
进步社会按:
西奴有反日的,确实有一些。
但是更多人,因为是西奴,他们的最核心着眼点是是否是美国的伙伴或走狗,是否是民主的美国体制。
所以他们对日本还是不反,而一味强调中国也要学习日本当美国孙子。
从过去观察的西奴样本里面,分布是这样的。而且感觉英国关系也不是因为仇日而媚美,这其实不太相关。
仇日确实是因为过去的血海深仇,普通人的常识,它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他选择百般媚美时,仍无法用洋爸爸的视角来说服自己,所以同时保留了这两种认知。
所以感觉两者不仅不是因果关系,甚至连相关关系也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矛盾对立的。从大多数西奴的观点里,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多。
总之,日本是西奴信仰中的一部分。
在西奴眼中,“西方”各国是这样划分的:米国是亲爸,欧洲是亲妈,日本是亲叔,印度是傻不拉几老出丑的亲兄弟,俄国是背叛离家出走的狂野大伯。
下面提到的那个叫“赵世龙”的家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媚日西奴,其夸奖日本把我国东北建设得多么好的言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媚日言论,众西奴每每乐道于此。关于赵的百度百科上说其是“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哼,就赵这样的货色也是“中国八大风云记者”,窥一斑而知全豹,难怪我国媒体圈王八蛋数不胜数。而看赵的微博,发现这厮的单位是《时代周报》,且还是个副总编辑。嚄,有老赵这种人在,不愁《时代周报》不会再被整肃一次。(参见《<时代周报>因为百大评选被整肃》一文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1/211931.html)媒体圈的洋奴被整肃,多是因为其自视甚高,总以为自己是个人物,甚而是“社会的良心”,能获得大众支持——实际呢,其就是一些权贵资本的喽啰——心里一飘飘然,就乱开黄腔,不光大众恨,就连那些喜欢光面子的大佬们也觉得丫的太猥琐,不收拾不行啊。当然,大佬们收拾这些喽啰,那还不是易如反掌事啊。末了,很想“鼓励”一下老赵:嘿,老赵,加把劲,努点力,我已看出你有刘晓波的风韵了。
缘起
公众人物言行观察
梳理这段历史时,最痛苦的不是资料整理,而是来自于对赵世龙这样的人之不解。这段历史举世皆有定论,包括当年罪恶的始作俑者,日本之国内都有定论,我不知道赵世龙等作为中国人之一员,为什么反而要腆着脸厚颜无耻地为侵略者贴金。
这些人的无耻是我永无法理解的。
资料辨析
一,各方共识,对这段历史的总评。
中方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和日方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联合出版过《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方编者李亚泉对这一段历史在序言里写道:“日本侵略者又一手炮制和操纵以清废帝溥仪为首的殖民政权——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残酷的军事法西斯殖民统治,疯狂掠夺东北资源,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把东北变成了它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序言p1)
日方编者西田胜教授对这一段历史在序言里写道:“日本……制造自导自演的事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并建立所谓“满洲国”的傀儡国家,进行十四年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序言p4)
在该书第十一章“日方的认识”这一节中写道:
“与资源、工业制品和劳动力被掠夺一样,被置于殖民地统治下的毫无权力的民众,通常是更直接地遭受到身体和生命方面的损失。”(P256)
“满洲国对于反对者来说,就是冷酷残暴的屠杀机构”(p260)
“在“满洲国”的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损失,只能说是无法估量。”(P260)
类似这样的定论也出现在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依据日本朝日新闻的节目《东亚近代史-5满洲国》描述,在日本的中学小最为常用的《新社会历史》(东京书籍),关于满洲事变和满洲国的建国记述内容被安排在了“日本侵略中国”项下。
关于这段历史,国内的史书则立场更为鲜明,我实在想不出来赵世龙等人有何理由可以来否定这段历史。
二,赵世龙说:“当年日本将每年一半的国库收入用于建设满州,是当他们自己国家来建设的。”这是真的吗?
对着制造人间地狱的侵略者,热脸贴冷屁股地称“日本将一半的国库收入用于建设满洲,是当他们自己国家来建设的。”是足以让人呕吐的恶心话。
首先其数据无稽。
以1933年为例,据《日本经济史.卷六》,1933年日本的财政支出预算是23.2亿日元(p68),而据《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1933年日本在满洲的投资额是1.51亿日元(p107)。日本在满洲的投资最大的年份是1942年14.23亿日元(《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p107),而该年份日本全部政府财政支出净计是259.57亿日元(《日本经济史.卷六》p39),两组数据分别可以得出投资满洲占日本财政支出的比例是6.5%和5.5%,这样的数字能说一半?
其次,日本的投资不是为了学雷锋而是为了掠夺。这个原因也是路人皆知的,各种史书上都有陈述。
《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直接说:“日本经营满洲为日本资本主义完成了以下三项使命:①为日本工业——一直苦于市场狭窄——开发了市场;②为日本确保了短缺的重要原材料——铁和煤;③为日本投入满洲的资本提供利润。”(P63)
日本在满洲的投资多是通过满铁进行的,“九一八事变后满铁在东北攫取了巨大的侵略利益,满铁创建于1906年总资本为2亿日元,,其总资产在九一八事变前为11亿多日元,1937年增至为21.19亿日元,1943年又增至42.3亿日元,1944年总资产达50.9亿日元”,已是初创时的25倍多.。(《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p122.)
大内兵卫在《现代日本简史》“即以武力夺取满洲,将其变成日本产品的市场,并以满洲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工业的的据点以求得到发展。”转引自《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p68)
《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p254,日方的总结一节中说:“日本当时的最大弱点,是海上运输线容易受到攻击,使本国经济上陷于孤立。如果在广大地域向中国、苏联突入,以拥有丰富资源的“满洲国”补充本国的资源,并建立本国可以“自给的”综合产业体系,那么这一弱点就可以被克服。这是日本对“满洲国”进行积极产业开发投资的基本理由。”
《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1936制定1937付诸实施的“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重点是工矿业,特别是金属业、化学工业和军事工业’。”(P71)
《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从1932年到1944年,东北输往日本的煤炭22300万吨、生铁1100万吨、钢铁580万吨。”(p248)
第三,说日寇是将东北当他们自己的国家来建设的人就看下面这些内容吧。
(伪满)1941年到1942年在华北招募的劳工都在百万以上,大批劳工死于非命。(《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p113)
抚顺煤矿至少有5处万人坑,北票煤矿也至少有5处万人坑,(《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p251)
关东军731部队516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甚至活体解剖,至少有3000人死于细菌和毒气实验中p251
平顶山惨案,老黑沟惨案,土龙山惨案
……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有这样当作自己的国家的吗?
第四,以下分别是《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中方和日方关于满洲国的一些评论:
“一是重工业的增长,如煤炭、钢铁产量的提高并非是工业化、机械化的结果,而是以廉价、的集团的劳力获得生产指数的提高。以1939年为例,日本国内使用原动机得工厂占工厂总数的83%,而伪满洲国则为33.1%……换句话说,伪满时期工矿业的发展是建筑在无数劳工的白骨之上的。
二是畸形发展、比例失调。煤炭、钢铁等生产指数的过热增长,不仅破坏了东北宝贵的资源,而且造成农业、轻工业的长期凋敝,截至伪满垮台,尽管耕地面积有所扩大,但单位农作物产量始终徘徊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水平。……东北的民族工业一蹶不起,相当数量的企业或被兼并或破产倒闭”(p249)
“与资源、工业制品和劳动力被掠夺一样,被置于殖民地统治下的毫无权力的民众,通常是更直接地遭受到身体和生命方面的损失。”(P256)
“满洲国对于反对者来说,就是冷酷残暴的屠杀机构”(p260)
在“满洲国”的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损失,只能说是无法估量。(P260)
三,“1927年沈阳开通到欧美的通讯,当时京、沪国际电报需经沈阳转发”,这不是日本人的功劳,恰恰是中国为抵御日本侵略才有的建设。
《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丙编第二章第四节“交通”中写道:
“为对抗日本对东北的干预和侵犯,东北地区采取了加快发展无线电通信的措施。1923年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一批留学生和无线电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东北,开始在沈阳筹建大型短波无线电国际电台。1927年6月,沈阳国际电台竣工,先后安装了德式10千瓦和20千瓦电子管短波发报机和美式20千瓦短波发报机各一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无线电台。沈阳国际电台的建成,使原来由外国人承办的三个水线公司的国际电报业务,有50%转到沈阳台。此后,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汉口、福州、厦门、青岛、济南、宜昌、宁波、安庆、杭州、吴淞、芜湖、蚌埠、屯溪、汕头、广州等地先后建立27个短波电台,无线电通信得到很大发展,进一步打破外商对我国国际通信的垄断。”
四,“1945年满洲国已超越日本成亚洲第一经济体,生产总值仅次于美、苏、英。”这是真的吗?
首先,1945年是日本投降的一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满洲国垮台。拿这样一个急剧动荡的年份之GDP数字说事本身就是非常无理的。
其次,我没有查到满洲的GDP数据,但可以用安格斯•麦迪森的数据证明赵世龙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安格斯的数据可以从这里获取:
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2-2010.xls
从表中可以看出,1944年日本的GDP是205214百万1990国际元,1945年是102607百万1990国际元。(百万1990国际元的英文原文是million1990InternationalGeary-Khamisdollars。)从数据可以看出,1945年比1944年急剧下降50%,在这样的情况下说1945年满洲超越日本除了忽悠人没有别的价值。
第三,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在这个表格里,德国英国美国印度的GDP都超过日本,在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p99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苏联1945年的gdp是333656百万1990国际元,也是远高于日本的。
第四,该表格中没有给出中国1945的数据。
但按照1913年的数据241344百万1990国际元,中国是日本71653百万1990国际元的三倍多
按照1929-1938年的数据,中国gdp都是超过日本的,一直保持在两倍左右,1938年略低。
从以上可以看出,“1945年满洲国已超越日本成亚洲第一经济体,生产总值仅次于美、苏、英。”就是一句屁话。
五,“至1943年,东北以占中国12%土地和10%的人口,生产了占中国93%的钢、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机械、78%的电力。”,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看论文《伪满洲国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研究》(辽宁大学,秦爽硕士论文)中的资料索引,这个数据可能出自前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但我没有查证原始出处。下图截自该文
首先,这些数据背后都是财富和资源的掠夺,中国人面对这些数据本应愤慨,赵世龙却为之欢呼雀跃,实在难以理解他的言行。
其次,这样的对比本身就不科学,因为地域不同资源各异产业发展自然不一样。谁都知道拿上海去和内蒙比畜牧业是荒诞的。
关于中国当时的格局,《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p70中写道“不包括满洲在内的中国工业主要是消费品工业。最大的工业是棉纺、面粉、卷烟和榨油工业。在刘大钧调查的2435加华资工厂中,50%从事纺织和食品制作。这1211家工厂合起来,占全部华资工厂产值的76%,就业的71%,动力设备的60%,资本投入的58%。(剑桥史上卷p72)在中国本土(指除满洲外)华资公司占工厂工业产量的78%”
这样的工业格局,加上日寇有目的地掠夺资源服务于战争,东三省大量产出煤铁钢材水泥电力等是很“合理”的事情。
第三,这样的工业成绩并不值得炫耀。《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写道:“一是重工业的增长,如煤炭、钢铁产量的提高并非是工业化、机械化的结果,而是以廉价、集团的劳力获得生产指数的提高。以1939年为例,日本国内使用原动机得工厂占工厂总数的83%,而伪满洲国则为33.1%……换句话说,伪满时期工矿业的发展是建筑在无数劳工的白骨之上的。”
“二是畸形发展、比例失调。煤炭、钢铁等生产指数的过热增长,不仅破坏了东北宝贵的资源,而且造成农业、轻工业的长期凋敝,截至伪满垮台,尽管耕地面积有所扩大,但单位农作物产量始终徘徊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水平。……东北的民族工业一蹶不起,相当数量的企业或被兼并或破产倒闭”(p249)
第四对这些数据我还存有疑问。
①钢产量,《伪满洲国史》p706页的数据是86.9万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p146的数据是87万吨,《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下卷p107的数据是84.3万吨,按87万吨计算,东北钢产量产出占全国产出的96%
②电力,《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提供的数据是:国统区146百万度,华北599百万度,伪满洲国4500百万度。按这个数据计算是85.8%
以下表格数据选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六,“38年长春建2条地铁、7条轻轨以及环城高速公路”,这是真的吗?
我不能不说赵世龙这个说法比较白痴。
首先,地铁、轻轨的定义可以查找GB5655-1985《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高速公路就不用查了吧?
其次,长春1938年是否有地铁轻轨高速公路,长春人都知道吧?这么睁着眼睛说瞎话好玩吗?
第三,事实是,1938年长春只是规划了地铁,注意是规划。《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
http://www.zgghw.org/html/tebiezhuanti/chengshijiazhi/20100406/4151.html
(这个链接偶尔会打不开,可以输入文件名进行查询阅读)
第四,长春城市交通建设,轻轨等计划可以看这个新闻链接。《长春轻轨一号线五大环线编织长春轻轨网》http://www.sysubway.cn/2006/0720/2233.html,也可以随便百度。
七,“东北的铁路密度是全国最高的”,能说明什么?
首先,东北的铁路建设并非都是日寇的功劳。《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中将满洲的铁路分为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出力”甚多的是英国俄国,在第三个时期,中方开始收回路权并提出用本国资本和技术修建铁路,并作了1万公里35条铁路的总体规划。大征线齐北线奉吉线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第四个时期就是伪满洲国时期。(《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p189)
其次,东北的铁路建设是不错,但这么大规模建设铁路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掠夺资源和军事目的!
《伪满洲国史》以下内容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纳入计划的第四次线主要是军用铁路,第五次线主要是“产业开发上所需要的经济线”(《伪满洲国史》p541)
“19395月11日,诺门坎战役爆发,一周后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发表《关于北边振兴的声明》,在计划中,关于铁路的投资即6亿元,而这个计划是‘纯军事性国防地带防卫工程计划’”
“在实施上述“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修正案”的同时,从1939年(昭和14年)起,还执行了“北边振兴三年计划”。这是一个从对苏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的计划,它计划在北满和苏联接壤的国境地带扩充交通和通讯设施,特别是要大力建设铁路,加强运输能力,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促进垦荒和充实并加强公共防御设施。由于实行这一计划,过去曾是一遍荒野的地带将变成一个铁路四通八达的地区,并将会到处出现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城市。”
《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p71的这句话则是一句恰如其分的真实总结:
“不言而喻,“满洲国”经济开发的重点是加强军事工业的力量并建设战略基地。”(
八,赵世龙说“1933年日本国会通过动议,要将首都迁到长春,称新京。”
这我就不管啦,想知道内情的人,请向时代周报副总编辑赵世龙咨询。
不过长春称新京是伪满成立时,1932年2月份就公布了的,而不用等1933年日本国会来给起这个名字,估计赵世龙也不知道。
后话
日本统治“伪满洲国”是通过武装侵略、军事占领、高压维持的手段实现的,在这样一个统治中,通过破坏性掠夺日寇获取了大量战争物资和巨额利润,牺牲的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众的身家性命和福祉,面对这样的强盗,赵世龙有何理由为其唱赞歌呢?
这个疑问才是我最大的疑问。
参考文献
1.《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日本经济史.卷六》中村隆英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4.《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日满史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编译内部出版
5.《东亚近代史-5满洲国》日本朝日新闻节目
6.《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白寿彝统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7.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WorldEconomy:1-2008AD(CopyrightAngusMaddison)
8.《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安格斯•麦迪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9.《伪满洲国殖民地工业体系形成研究》(辽宁大学,秦爽硕士论文)
10.《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伪满洲国史》谢学诗著人民出版社
12.《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编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