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我们这些年的失策失衡失控

火烧 2009-10-26 00:00:00 时代观察 1035
文章分析中国近年来因改革失策导致的经济失衡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公、房地产调控、中央地方财政矛盾等,指出失衡引发的失控现象及对民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这些年的失策失衡失控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承受以往诸多失策的阵痛。比如“一卖了之”的国企改制,造成大批工人下岗;“一放了之”的医疗住房教育市场化改革,造成“新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对企业高管和明星不加限制的天价报酬,拉大了贫富差距等等。诸多失策造成诸多失衡。比如,高速增长与生态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之间的矢衡、内外贸之间的失衡、宏观增长不同动力间的失衡、以及经济繁荣与利益分配之间的失衡。失衡的后果是失控。政府不得不一一地来对这些失衡进行调控。改变失衡,追求“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速度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这一政策取向实际上在2006年已经显现。2006年,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投资被认为是经济过热的根源,投资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下游制造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之间的不平衡成为政府眼中之刺,而在投资诸领域中,增长既高同时产业带动又强的房地产投资,又被认为是引发投资过热的根源,再加上社会各界对房地产的非议尤其是泡沫的指控,房地产调控就此成为实现总需求与总共给平衡的关健。这一年,房地产新政还扯出中央与地方的失衡问题来。目前,中央与地方在事权与财权上的划分严重不对称、不平衡,地方明显承担了更多的事权却只能占有较少的财权,因此向房地产伸手,成为地方填补财政漏洞的不得不采取之举。这也是3年过去了,房价仍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如果中央只是在房地产分配的利益上进行调整,而不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上实现平衡,中央地方矛盾将激化。  

而老百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则反映出中国国民收人分配的严重不公。也就是说,老百姓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领域搞了市场化,而是多数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靠太穷了百姓,能刺激内需吗?  

老百姓太穷,则是因为另外一些人太富,并且剥夺了他们可能获取的收益。腐败和管制迅速使得基尼系数恶化为0.48以上。  

这也表明,就连改革也是失衡的。这些年,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表面上在加快,但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及寻租的空间同样在加剧。局势表明,“市场化+传统政治体制”的组合,已经越来越不能让中国健康地往前走了,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坚持认为,原来的改革战略需要大幅度的调整,只不过相互给出的方案大多“南辕北辙”。  

尽管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的经济还是在朝着乐观与进步的方向走,尽管即将过去的2009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官方最近预言今年实现8%的增长不成问题,但中国经济与改革仍然存在诸多严重失衡,如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失衡、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失衡、公共管理与场化的失衡、投资与消费间的失衡、内外贸间的失衡、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高速增长之间的失衡、垄断国企与竞争性行业的失衡、制造部门与金融等服务部门竞争力的失衡、城市和农村间的失衡、乃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事权划分上的失衡等。而对老百姓的民生来说,最大的失衡是分配严重不公。远的不说,说近的。比如国家今年开始拿出皇粮来对教卫系统,以及从明年起在整个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此举虽然使这些事业单位的人员收入翻一倍以上,但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分配不公。如果“绩效”之后,教卫系统“入市创收”这一块还不能刹住,而且同为姓公,处于一线的直接创造财富的国企职工(包括退休的)年均工资不到3万元,一些军区管的中小企业职工年均工资甚至不到2万元。相比之下,就会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所有这些因“三失”造成的问题,将使政府在2010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木桶,除非能够持续地补上短板,保持木桶不至于有大的偏斜,才可能使水面保持大致的公平,否则,就不可能让中国的老百姓心头平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