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徐汉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危矣

火烧 2011-08-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倾向,指出公有制经济被削弱,私有制主体地位确立,导致社会主义特征丧失,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续性。

   
 1982年9月1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要弄清“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是以群体利益为目标、以追求公众利益为价值观的社会。主张由社会拥有和控制自然资源、产品、资本、资产等,其特征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与有计划的经济管理。而生活资料则以按劳动分配为基本原则。实现这种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为只有公有制才能消灭阶级,才能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与有计划的管理,才能实施按劳分配。新中国用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对封建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的个体手工业进行了公有制的改造。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实体上的资产阶级已经基本消灭。这是一次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此后,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不仅使落后、分散的中国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康庄大道,还建立健全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人阶级由建国初期的四百多万人发展到八千多万人,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0年,邓小平说:“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交企业已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7页《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1984年6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说:“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63页1984年6月30日)。  
既然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还要提出“特色”社会主义呢?邓小平认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63页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又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邓小平文选《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第3卷第237页1987年6月12日)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多次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1979年,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邓小平文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2卷第236页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方法上没有区别,但经济主体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制之间的关系,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公有制经济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与资本的增值归全民或集体公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而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与资产阶级。  
1984年,邓小平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卷第64页 1984年6月23日 ) 1985年9月23日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从邓小平的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所构想的“特色”社会主义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什么方法来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主张打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引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目的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第二,邓小平认为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改革的首要与根本的原则,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第三,邓小平一贯主张按劳分配,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1985年3月7日 )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前,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处于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并存的局面,毛泽东就提出了遏制私人资本的问题,明确了国营经济对于私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的思想指导下,私营经济重新有了合法地位,所有制结构又回复到建国初期的公私并存的局面。经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中国的私有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时候,两个问题摆到了改革者的面前:第一,“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这种“一部分”到底是多少?对于发展的数量上与规模上并没有任何限制,第二,私营经济发展了,必然就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先富起来的人可以带动大家共富,但是,先富起来的人能不能带动大家共富,怎样带动大家共富,不仅邓小平没有一个明确的设计方案,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党和政府仍然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去世后的九十年代末,举国掀起了离经叛道的“改制”大跃进,在短短的几年内,全国四十多万家公有制企业被改革为民营或私营企业,八千多万工人阶级被迫下岗而沦落为私人资本的雇佣工,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由“公有制为主体”变成了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公有制的市场经济转化为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三十多年改革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百分之四的人拥有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社会财富。至2010年,拥有十亿元资产以上的达到100多人,净资产超千万元的富豪数量为53.5万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9。改革开放中,基尼系数迅速攀升。目前已达0.47,超过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2010年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加宝对数百名中外记者向全世界说:“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是多数。” 毋庸置疑,温总理认为:改革已经将人民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创造出了“多数的穷人”和新的资产阶级! 然而,中国的官方认为,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怎么改出了“一个多数是穷人”与“一个是多数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呢?社会主义怎么会产生两极分化呢?怎么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呢?  
不管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上观察,社会主义虽然还存有商品经济,还存在八级工资制度,还存在着工农差别,还存在着城乡差别……。但绝对不应该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绝对不应该产生新生的资产阶级!现状表明,中国的社会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仍然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现在的中国是否仍然应该称之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且不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阐述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衡量,单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诠释,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不能称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最初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WTO的成员国。近些年来,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乞求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程度已接近西方的资本主义,在经济运行的方法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融为一体。  
第二、从所有制结构上看,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在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将解放前的私有制变更为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因此,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所有制。在改革开放中,“以公有制为主体”是邓小平一直强调的原则。一九七六年前,我国的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97%,职工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3%,工业总产值的86%。集体所有制工业占固定资产的3%,职工人数占全国工人总数的36.2%,总产值的14%。在农业生产资料中,耕地、排灌机械的90%左右,拖拉机、大牲畜的80%左右是集体所有的。国营商业占商品零售总额的92.5%,集体所有制商业占7.3%,个体商贩占0.2%。现在,上述的数据全部颠倒了过来,从工业企业的数量上,除了目前仍有一百多家“央企”之外,全国四十多万家国有、集体企业有90%以上被“改制”为私营或民营企业。2006年,在中国的GDP的比重中,公有制仅占了37%,私有制占63%,在公有制工业与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仅为32%,就业于私有制经济体的人数占到了68%。(《探索》2007年第5期。)到了2008年,全国直接经营性资本的所有权结构为:国有资本仅占了24.35%,(其中外资占65%)集体资本仅占了7.24%,而私人资本占52.56%,外商资本占15.85%。上述数据足以表明,公有制经济已被彻底摧毁。私有制占取了主体地位。所谓“改制”实际上就是重新剥夺了人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但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依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说:“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所以,中国公有制经济被“改制”之日,就是“特色社会主义”破产之时!  
第三,从分配制度上看,邓小平说:“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是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23日)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呢?雇工是资本家赖以剥削剩余价值的主要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就是按资分配。1987年,邓小平说:“现在雇工的大致上只是小企业和农村已经承包的农民,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要动也容易,但是一动好像政策又在变了。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6页《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认为雇工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在做上述表述时全国雇工的人数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他说“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所谓“动”不是限制就是取缔!但经过“改制”与“下岗”后,雇工不仅没有“动”,在人数上而是大幅增长,比重被彻底颠倒了过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只能也只有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不存在了,按劳分配也就不复存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下,只能是“按资分配”,广大的雇工只能是经济上受剥削与掠夺,政治上任人宰割与压迫的羔羊。因此,千万工人阶级下岗之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产之时!  
第四,从改革实践的结果来看。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吗?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也同样要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不是用贫穷和富裕来衡量的,也不是以生产力水平来衡量的。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对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说:“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充分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见和论断,中国的改革既造就了新的资产阶级,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卖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穷人。邓小平又说“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 ,第2卷第168页)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在邓小平的论述不到二十年,中国就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产生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先富起来的人不仅没有带动共富,而是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了国外,因此,中国的两极分化、产生新生的资产阶级之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产之时!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请参阅:邓小平晚年反思文革  
邓小平理论的两个误区  
一场关乎国运的决战!  
“总设计师”不是一堵挡风的墙!等系列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