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文化烙印和教训》
(本文写于2009年1月20日,曾被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网转载)
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暴利和困难的不正常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具有垄断性质的土地资源有被充分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极大的可能性。但是中国的房地产业未能摆脱尴尬困难的局面,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而不是它的根本原因。中国房的产业存在着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未能成为事实,而同样的原因和同样的结果却都存在着继续下去的极大可能性!因此,在更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只具有舆论作用的所谓探讨,有益于对于争取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本来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和资源大国,当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之后,住房的巨大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优良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生产的充分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因素而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强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风浪的抗御能力。但是,当对问题的理论思考缺失时,必然出现的对于客观规律的蔑视和急功近利私欲膨胀的欲望,就会不仅仅存在于私营房地产商中,而且还包括决策大众经济生活的一些政府官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经济过眼云烟“繁荣”后的困难尴尬就具有了必然的性质。
我们不能够希望没有理论思考和坚定信念的思想,在超出了家庭范围以外的事务中还能够从容面对和正确处理复杂的问题。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在一些政令性的决定以及能够决定政令的国家官员的言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无逻辑性和无理由性已经并不少见。一些政令在实行中的不了了之甚至朝令夕改,并非是由于情势的变化发展所致,而是一种决定本身幼稚的结果。这些无疑反应出了一部分手握权力决策社会事务的官员思想的浅薄无力与政治近视。不合逻辑的必也是不合规律的,无理由的必也是胡来的,在用思想进行工作的范围之内,问题只能够是这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理想的时候都也很悲哀,行动起来就必然要绝望。在这里则可以这样说:讲的时候都已经很混乱,实行起来就自然无理想结果。而也正是这一点,使中央正确决策的权威在这次世界性的经济风潮中面临着事实上考验。
事实上在像我们这样的国家,一个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即人们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过程有无规律性的问题,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自从马克思论证人类社会过程有规律性以来,历史更多地是在证明这一思想的社会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信念的可能性,当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时便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人们真正懂得社会规律从而具有思想原则性是困难的,但却更容易认为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可以随心所欲地挣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却是机关算尽后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根本利益。这也是迄今政治始终比经济自身更能决定人们利益的原因——政治从根本上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理论家”们的历史,始终在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被当作舆论是一回事,真正懂得它而具有坚定的思想原则性又是另一回事。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性同时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关系的逻辑。
从基本上代表着一种时代文化的我国高等学校相关教科书的抄录经典式的“理论”叙述中,也很容易理解我国房地产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种种思想上的绝对化判断和左右摇摆以及行动上的见利忘义和赌徒式行为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中有一段话很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因为该书是全国高校必修课程的通用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修订版”教材。该书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见该书第29—30页)
读了上面的话以后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启迪或者思想参考呢?
这些话应该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1)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也不是把人理解为(自然)物后的关系,因为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界)严格地相互对立区别。这犹如我们不能够把作为“物质”发展的产物和“物质”的反映的“精神”或“意识”说成具有“物质性”一样;(2)社会的物质性是什么?就是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社会具有区别于人们的主观精神而且不依人们的主观判断或者愿望(思想)而改变的性质,就是社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发展的性质;(3)如果非要说“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或者“主要表现”,那么“社会的物质性”就因为其为“社会”而“表现”为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的否定已有的相互关系,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建立新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人们关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想法(思想)和行为都受要到现实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这不仅表现为抽象概括“社会”概念的思想逻辑性,而且在生活经验中也极易得到理解和证明。无疑这不可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好的叙述,但信念和知识毕竟不是一回事,当我们认真地面对现实时,在不很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符合规律,而生吞活剥式的引经据典则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种思想。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段话是在中学基础教育后专门学习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们的话,是比较起来优秀的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们的话,是在建国五十多年来极大的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话,是现在接受高等教育将来是国家重要人才的人们要研读的话。问题不在于对某一原理理解把握的某种偏离,而在于脱离实际而必然的思想上的无标准性被视为正常,以思想的方式进行的工作中的逻辑混乱和不知所云被普遍认可。在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都无疑都受到过“足够”的教育,但是为了追逐“足够”的利益而把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抛到脑后的者也“足够”地存在着。因利益而发生的思想必然为利益所困扰,当人们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训练而具备坚定的思想原则性时,面对利害重大的复杂问题时无视任何规律与原则的“利令智昏”也就在所难免,而由此所造成的不利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由谁来承担,则要依各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定。在中国房地产经济的舞台上,各种角色的表演和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但毫无疑问,在我们国家的现实中,政府官员在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为民为国的前提下,把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结合起来有一点毛泽东式的气魄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打输了,不怪天也不怪地,只怪我们自己没有打赢。(此文曾发表于新华网博客)
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
重读《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文化烙印和教训》
文章探讨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文化影响及发展教训,分析社会规律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强调理论思考与决策的重要性,指出政府角色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重读《中国房地产经济的文化烙印和教训》
作者:lanyoufa 标签:经济教育理论决策2011-06-23 10:53 星期四 晴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