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电影中资本那张脸

火烧 2010-11-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电影《华尔街》和《开水房》分析资本的原罪与现罪,揭示资本如何影响人性,探讨金钱与道德的冲突,展现资本在银幕上的复杂面貌。

电影中资本那张脸

张云起 

   

    随着前不久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两个富豪来到中国,资本、商业、金钱、慈善种种关键词又一次撩拨起了国人的心。“为富不仁”还是“慈善有余”的讨论再次回到了主流视线。
    无论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走过了数百年.多少大戏上演,早已屡见不鲜。遥想当年,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经想用胶片拍《资本论》,虽然这个设想没有实现,在银幕上,资本主义又是怎么一个嘴脸呢?

  资本的原罪和现罪

    那些笃信上帝的人,都认为人们一出生就是带着原罪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赎罪和救赎的旅程。实际上,资本主义不仅有原罪,它还带着现罪。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资本家为追求300%利润不惜冒着上绞刑架的危险,‘资本主义在教科书里、在小说中、在银幕上被人垢病、被人挖苦、被人嘲笑。
    关于资本的现罪,奥利弗•斯通曾经在《华尔街》里有过精准的描述:巴德是一个失意的股票经纪人,在和大老板盖克的一次会谈后,他明白要赚大钱,一定要“不择手段”。
    于是,他便开始大肆打探股市内幕,赚到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并且成为了盖克的合伙人。但是在一个收购项目上,他却和盖克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巴德用盖克教给他的种种“绝招”教训了盖克,而他自己也因为操纵股市而琅铛入狱。
    在这部电影中,资本“买到了”人们的灵魂,致使人们失去自我,为了钱不惜铤而走险—那一只“邪恶的手”永远在看不见的地方犯罪。除了影片的故事之外,影片中的一些台词也堪称一语中的.比如盖克说“贪婪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挣到大把绿油油的钞票的巴德说,“直到我挣了大钱,我才知道自己有多穷”。
    美国影片《开水房》是另一部讲述商业运作中现罪的影片。影片的故事聚焦于著名的JT马林股票经纪公司的一间核心办公室,因为这间办公室“在一夜之间能创造20个百万富翁”,所以被美誉为“开水房”。
    来到这里工作的戴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资本市场的洞察力,帮助一个一个客户成为富豪。随即,他也“按部就班”地干起了欺骗客户为自己敛财的营生。虽然在影片的最后,戴维良心发现,与FBI合作,交代了公司的黑幕,走上了弃恶从善的道路,但是影片中那些对金钱的“赤裸裸的热爱”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开水房》和《华尔街》一样,在金钱的面前拷问起了良知,可惜是导演本•杨格还是没有奥利弗•斯通那么“硬核”,在影片的结尾还是妥协于主流道德观。

  千蒸百煮的职场

    现在所谓的商业,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做实业,而是在玩弄资本和权术。也就是说,很多公司,并不生产所谓的实际的“产品”,而是到处找订单,四处寻觅“资本运作”的可能。所以,在一些说“职场生存法则”的影片中.看不到产业工人的身影。在银幕上晃荡的,是一些勾心斗角的白领,是一些你情我愿的爱情小故事。
    这样的影片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杜拉拉升职记》。当时,原作小说红透了半边天,同名电视剧也是电视荧幕上的热门。
    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对于职场的描述相对而言比较少,徐静蕾把主要精力放在展示杜拉拉的爱情故事上了,“升职,反倒沦为了陪衬。现实中,整部在制作上称不上“优秀”或者“精良”的影片,却因为“运作”得当,赚了个盘子钵子皆满溢,无疑是比影片本身更生动的教材。
    最“养眼”的职场影片非《穿普拉达的女王》莫属。影片讲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到时尚杂志社打工.她用自己的努力博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赏识。此时,她却急流勇退,选择了离开。
    除了美女和华服之外,还有诸多对于“职场险恶”的描述。比如,老板总是会对下属提“非分”的要求,老板需要下属百分之一百地服从,老板要求下属随叫随到……下属呢?除了要满足老板的各种无理要求,还要接受老板的“情感垃圾”。
    在影片的最后,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助理看透了时尚圈的丑陋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老板的虚伪,所以她选择了不动声色地离开。当然在她之后,老板还会找一个助理,生活、时尚和商业还会继续。

  疯狂的人们

    如果人们陷入了对资本和金钱的崇拜和追求中,那么他(她)肯定会发疯;如果人们一心要保住自己已经有的资本,那么他(她)肯定也会发疯。资本并不是疯狂的,只有追求资本的人才是。
    《股疯》的片名,就很好地道出了“疯”的内容。影片的背景是1990年代的上海,股市悄然兴起。潘虹扮演的公交车售票员范莉决心要靠股市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刘青云扮演的“操盘手”阿伦的帮助下,范莉大赚了一笔。看到有利可图,公交集团里的领导、工人都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让范莉代为“操作”,并特许她不用上班,并且照常享受工资奖金。越来越有钱的范莉渐渐冷落了自己的家庭,老公也想通过股市证明自己的能力,却被套牢。
    整部影片带有一种“疯颠颠”的气质:为了钱,可以没有任何规章制度;为了钱,做人可以没有底线;为了钱,所有的道德、良知都可以靠后站。影片的最后,范莉和老公重归于好,生活和工作又重新回到了正轨—可现实,绝不会像这样一部将近20年前的片子那样可控。
    倘若说追求金钱让人发疯,一个机构或者政府也会发疯。阿诺•罗素在他的纪录片(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中,就很透彻地表明了这个观点。
    影片通过对美国政客和税务官员的采访,曝光了那些政府机构削弱美国公民自由权益的内幕。该片的结论是:并没有法律要求公民支付劳动所得的直接所得税,要交税的“决定”不过是些财团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做出的“欺骗”。
    该片塑造了一个“疯狂”的国家的形象:为了经济利益,国家可以在选举中欺诈百姓,可以在每个人的电脑里植入木马软件。影片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只表明一个事实:为了资本,标榜自由、平等的美国人一样可以变成一个超级警察。
    (《环球视野》第326期,摘自2010年10月12日 《中国国防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