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162)2009-10-17

火烧 2009-10-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31
中国地方债超5万亿,发改委示警或引发金融风暴。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导致隐性债务激增,可能造成财政和经济风险。

网络时政文摘(162)2009-10-17

地方债超5万亿,中国发改委示警恐酿风暴
中国地方卖地还债,助长楼市泡沫
中国万亿美元潜藏危机
狂徒血洗法院 不公司法如何佑民
汪洋:转变发展模式要付血的代价
《建国大业》之影射学


地方债超5万亿,中国发改委示警恐酿风暴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海岩16日电/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与金融司司长徐林近日表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披露地方负债情况。财政部有关官员向本报指出,今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令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跃进」,或在未来造成巨大的金融和经济风险。

 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称,地方债务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而今年以来,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天量信贷的刺激下,地方负债更大幅增加。

四万亿投资刺激举债

 财政部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来,地方债务出现「大跃进」,主要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即是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保证,融入资金后重点投向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

 今年初中国央行表态「鼓励地方组建地方融资平台,来拓宽融资渠道」,地方各级政府遂争相组建投融资平台。而上半年相当数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从而形成地方政府新的债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公布的调查结果,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到今年中,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隐形赤字中央或需买单

 这位官员表示,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加速发展,对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偿付能力构成了威胁,很可能会造成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这些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各种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及各种「银信证」产品,给未来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有关金融和财政部门已手调研地方负债情况。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向本报指出,当前经济回升及天量的新增信贷实际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创出新高,使得地方财政无眼前之忧。

 不过很多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率已显着提高,有些甚至达到100%,不少投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不实、抽逃资本金、管理溷乱等问题。「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债务,那么中央政府必将最后为其兜底,其中隐含巨大的财政风险。」

严重透支后续发展力

 「如果地方政府出现偿债风险,最终都将转嫁到银行系统,甚至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刘尚希还说,这些以政府资产作为抵押,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的办法,给地方的后续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力,严重透支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中国地方卖地还债,助长楼市泡沫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海岩16日电/当前,内地地方政府负债多以当地未来土地收入作为抵押,一些地方的债务保守估计需要长达数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因此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推高土地价格,从而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显著的推动作用。

 而在具体项目选择上,地方政府替代企业成为主要决策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或者加剧产能过剩的投资。

 至于地方债务的风险何时可能引爆,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这将取决于未来5至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状况。「现在各地方政府,普遍抱一两年后中国经济增速将重回2003年至2007年那段『黄金时代』的憧憬来进行投资规划的。然而假如2011年至2015年经济环境不乐观,或利率水平提高很多,地方政府将很难承担这笔庞大债务。」

中国万亿美元潜藏危机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网页10月12日登出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洛戈夫(Kenneth Rogoff)的文章说,要到什么时候,中国才会领悟到,不能再囤积美元?中国现在已经有两万多亿美元,北京真的想在5至10年内,让手中的美元累积到4 万多亿?

中国人难道不担心重蹈欧洲1970年代的覆辙吗?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欧洲人为保持自己货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储备了大量美国政府债券,情形和今天的中国相似。但不幸当时正在打越战,原油价格狂升,欧洲美元的购买力在1970年代日渐萎缩,终于导致一场灾难性的通货膨胀。

聚集在美国匹茨堡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刚刚表示,他们会采取一切措施,防止类似1970年代欧洲的情况再次发生。他们防护战略的关键措施是,设法调节“全球经济失衡”。而所谓“全球经济失衡”,不过是对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其他国家(不止是中国)巨额贸易盈余的委婉说法。

世界各国领导人承认,全球经济失衡是个大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包括笔者本人,都认为美国人渴望外国资本为自己的消费狂买单,而这种消费狂正是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元凶。正是外国的便宜货币,支撑着美国脆弱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机制,然而这个机制需要纪律胜过需要钞票。

在经济危机来临时,美国外贸赤字相当于中国、日本、德国、俄国、沙特阿拉伯及所有国家外汇盈余总额的70%。美国政府宁愿继续为其财政机制涂脂抹粉,也不采取重大行动。欧洲人则要求中国提高生产率,扩大内需,改革经济。而中国人则保持其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

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刹住了美国的借贷列车——美国的流动账项赤字,已经从几年前占其年收入近7%,缩小到现在的3%。同时美国消费者和公司机构的储蓄开始快速膨胀。从这时开始,美国私人企业界正在获得盈余,足够填抵消约75%的政府赤字。但私人企业界这种趋势能维持多久?

一旦经济恢复正常,消费和投资将重新开始。假定政府届时并未立即收紧控制,很可能美国对外国资金的贪欲将死灰复燃。美国政府声称将控制借贷,但是即使假设经济必定在一两年内摆脱萧条,也很难看到美国政府有什么措施,充分兑现匹茨堡峰会上的承诺。
 
我发现,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其后遗症相当长。近期中国必定会作出真正的改变,因为美元崩溃导致损失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国至今依赖外国市场,靠出口才使经济达到提高产品质素,提升附加价值所需的规模。但中国的计划人员没有理由仍然按照出口导向模式,重整一个应当由内需驱动的经济。

中国在内需消费起飞之前,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国内资本市场。目前中国的消费仅占国民总收入的35%,而美国则占70%,所以内部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领导人清楚地认识到,手中的大量美国政府债券是个问题。所以他们不太声张地要求国际货币基金,以某种国际通货取代美元作为全球货币。

中国领导人的担心是正确的。虽然美元危机并非近期内就会发生,但在今后5年到10年内,美元确实有很大的风险。中国不应在危机发生时,荷包里塞满4万亿美元。

狂徒血洗法院 不公司法如何佑民

太阳报

内地暴力抗法问题严重,法官成为袭击目标。贵州省过去十日内接连发生三宗针对法院及法官的命桉,遵义市中级法院前日更遭血洗,有狂徒持匕首闯入法院内杀死一名法警,刺伤三名法院人员后逃逸。
 
当局虽然暂未公布真相,但这宗发生在法院的血桉震惊全国,网上议论纷纷,更有人将此桉与北京青年杨佳血洗上海闸北公安分局一桉相提并论,认为由于司法不公,狂徒杀人洩愤。

狂徒在国徽之下,法院之内行凶,胆子之大,手段残忍,骇人听闻,这无疑是挑衅法治,也是挑战社会底线的行动,无论其有何理由都应受到严惩。任何同情狂徒,支持暴力的言行,都是不智的,并应受到谴责。

不过,这宗血桉最值得讨论的是,为何凶徒敢如此铤而走险,又是甚麽动机令其不择手段?中国老百姓绝大部分心地善良,不到无法生存的时候是不会暴力抗法,更不会杀人洩愤。这宗血桉的背后,或许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众所周知,司法不公,吏治不清是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很多法官判桉,不是以事实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而是看谁送的钱多,谁的靠山硬来评判断桉。有权有势者,无理也胜诉,无权无势者,有理也难赢,冤桉错桉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司法不公 践踏正义

司法腐败已成为社会公害,最近几年被捕的司法人员,上至最高法院副院长、各省法院院长,下至基层法院院长,不知凡几。由于监督乏力,内地一些法官表面上是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实际上成为社会正义的践踏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竭力维护官商勾结的特殊利益,令弱势群体无处伸冤。

不久前,最高法院进行人事调整,黑龙江、河北两名地方法院院长调升北京,担任最高法院副院长,但有意思的是,当官方发布任命消息之时,有一名来自黑龙江的访民,却在北京西客站人流最多的出口处企图跳楼抗议,具名举报当中一名新进副院长腐败。这位访民手持短刀阻止救援人员靠近,其身上衣服写满了举报材料。

以极端方式寻回公道、讨还正义,已成为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讯号,说明民众对现行的司法制度以及救济手段已完全失去信心,开始走向暴力对抗道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局应当引以为戒。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每年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超过十万宗,而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冲击政府、烧砸警车的暴力现象愈来愈多,这显示出民众的焦虑感愈来愈强,手段愈来愈直接、激烈,对当局的信心愈来愈不足。

整治司法不公,当局年年讲,天天讲,老百姓听得耳熟能详,但司法不公的事件却年年有,月月有。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底线,如果司法不公,社会失序,党将不党,国将不国。

汪洋:转变发展模式要付血的代价

昨天,汪洋在中山大学作形势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记者王辉摄

南方日报10月16日报道昨天下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山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形势报告,引发了大学生们的热烈反响。

报告进行中,提问的纸片就如雪花般飞向主席台。

大学们问得热辣、尖锐,汪洋答得幽默、中肯。

转变发展模式的改革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政务学院一年级研究生:您到广东的时候提出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您认为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要在哪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汪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集中突破就是要转变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传统模式已经走到了极致。当前,全国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东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及形成的利益格局,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最重要的。

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过去,我们的发展常常是“以物为本”,把GDP这样一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手段变成了目的。现在我们的发展实际上不仅是吃了祖宗的饭,还吃了儿孙的饭。比如,河流污染、土地浪费。河流是祖宗留下来的纯净水,但在一些地方被严重污染了;土地本来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但现在一些地方已到了无地可用的地步。

所以,我们要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为什么呢?30年来,我们形成了传统发展道路,也形成了传统利益格局。因此,当前转变发展模式的改革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有时甚至会有血的代价。

希望10年后的广东人能更加休闲

中大岭南学院学生: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目前最发达的两个经济区,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充满了竞争关系也是不争的事实。请您对这两个三角洲作一个比较。

汪洋:两个三角洲并不是充满着竞争。这是我对你这个问题判断前提的修正。长三角最大的长处,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科技教育优势;而珠三角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面,是因为她特有的商业文化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两者各有所长,合作大于竞争。

珠三角改革开放起步早、起点低,长三角起步晚、起点相对较高。但其共同点都是外向度较高,且都是加工贸易占的比重大,因此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受到很大冲击,可谓“难兄难弟”。这个“难”正是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

2007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生:今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局之年,我们现在是否可以畅想未来可享受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同城化的成果?

汪洋:YES!你可以想!如果你在畅想之中有什么得意之作,可以寄给我,我们一起向那个目标努力。

今年,《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来广东采访,采访最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希望10年以后的广东是怎么样的”。我说,希望10年后的广东人能更加休闲,等你再到广东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坐在珠江边上喝咖啡。

他对我这句话很赞成。这句话的隐喻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不单要积极创造物质财富,我们还能有时间去享受物质财富;我们不但有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还能享受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社会更和谐的环境。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当前金融危机下,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都实施了贸易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对广东这种外向依存度那么高的省份,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汪洋: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条件下,出口竞争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对付贸易保护,一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企业就能“一招鲜,吃遍天”,走遍天下也不怕。二要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提高产品抗风险能力;三要使一部分做外贸的企业能够具备做内销的能力,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之间赢得重大的发展空间。

尽可能减少因为功利参与志愿活动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请问您对中山大学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期许是什么?

汪洋:中山大学是广东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中山大学能够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努力进行高教改革,培养出能适应世界竞争需要,能适应未来现代化需要的有用之才。

同时我也希望,中山大学能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教育和人才优势,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山大学医学院学生:请问书记对大学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

汪洋:从理论上来讲,我赞成大学生创业。但就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而言,我持慎重态度。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是少数。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广州明年就要举办亚运会了,我身边很多同学都加入了亚运会的志愿者队伍。请问您对志愿者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汪洋:我希望我们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志愿者能够做到“我参与,我快乐”。尽可能减少因为功利的动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把参与志愿者(活动)变成一种“服务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过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我们注意到前不久您专门和网友开了会,您现在每天还上网吗?我们有机会和您在网上进行交流吗?

汪洋:我可以告诉你,我是一个资深的网友,也做过网上交流的尝试,但实践证明,那是难以持续的。“难以持续”不仅是因为我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更重要的是,各种垃圾邮件、信息不胜其扰。

加强与网友的沟通,不是个人行为问题,而应制度化,使网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网民的渠道。所以,我们正在建立网民意见反馈制度,并已在15个厅局中设立网络发言人。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这些部门反映,一些重要的意见他们会反馈给我。


建国大业》之影射学

《建国大业》被称为「十一」大片,这部片子可说的很多,但是,真正说到点子的则极少。倒是美国的媒体有慧眼,值得一议。

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载文指,《建国大业》反映了当今中国领导层的想法。文章写到,一九四九年初,中国内战到了最后阶段,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即将接掌北平。此时,毛泽东的头号敌人——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正坐镇长江以南的南京。进北平途中,毛和他的高级将领在一座小镇逗留,那里的店主和商贩在无产阶级革命到来之前都逃走了。毛哀叹买不到自己最喜欢的香烟,他严肃地对他的同志说「我们需要资本家回来」。

文章引述了这段剧情后说,在当时那种意气风发的背景下,毛似乎不太可能说出那样的「反动」观点。影片——我们会认为是有意反映当今中国领导层的想法。

毛泽东打江山,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走向共产主义,事实上,朝鲜战场稍一稳定就「赎买」资本家,将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直至国营企业。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最大分歧,其实就是「姓社姓资」,所以,这篇文章的观察是异常敏锐的,尤其作为外国人。

《建国大业》还有个细节很有趣。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蒋介石叫停,说「不打老虎国亡,打老虎党亡」。历史上,老蒋似乎没说过此话。这跟上述毛泽东说「我们需要资本家回来」一样,是编剧杜撰的。

现在,大陆人常说,不反腐败国亡,反腐败党亡,老蒋戏里所言,不过是这一现在大陆民众心声的翻版。《建国大业》玩了文革期间很忌讳的「政治影射学」,居然过了审查关。(东方日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