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王紫华
摘要:该文指出本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已陷入发展停滞、缺少作为的窘境,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内部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和解决。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矛盾,文章认为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定义、没有形成社会主义科学定义、没有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没有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由此,一条实现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道路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学说,曾几何时,在这面光辉旗帜的指引下,人类解放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过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亿万劳苦大众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面貌也因此发生了历史进步性的改变。但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滚滚而来的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和根本特征的新的时代潮流,本应作为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却没能及时对此作出应有的反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理论上的长期停滞终于带来了实践上的挫折。到20世纪末期,出现了苏东剧变,人类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此转入低潮。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自身也开始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与挑战。值此危急关头,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已刻不容缓!这是实践的呼唤,也是时代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和回答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因为不知道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即当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具有全局指导性的意义,这也是一个解决和回答起来难度极大的问题,60年来没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就是很好的说明。
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笔者写下这篇文章就是专门就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来谈自己看法的。笔者认为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找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原因,因为只要找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说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首要问题,也是主要问题是找出根本原因。那么,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找出马克思主义的内部矛盾,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那么,马克思主义又存在什么样的内部矛盾呢?对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以下五个比较突出的内部矛盾。
一,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当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但它却非常重要。首先,对于作为社会认识活动的马克思主义来说,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这种活动就不可能是自觉的;其次,对于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说,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这门科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会有疑问。
我们知道,在传统理论与观点里传统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科学”,“科学理论”,而这与自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存疑的马克思主义相矛盾。
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定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至今人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要告诉世人的是我是谁。一门科学、一个科学理论如果连自己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它就不可能逻辑地展开自己的理论结构,更不可能到达自己的逻辑终点,进而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因此,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又一处内部矛盾。
三,没有形成社会主义科学定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制度形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表明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点,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抵达自身的逻辑终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抵达自身的逻辑终点。因此,这也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一处内部矛盾。
四,没有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科学形成的根本标志,也是一个科学理论形成的根本标志。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化学、文艺学、教育学、新闻学、伦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这十几门学科大体上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截然分割为互不关联的各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一直强调自己“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完整性,他们从来未把自己的学说明确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2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发展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列宁的划分虽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它不能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论结构。这是因为,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来看,虽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而生产方式又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在具体科学上仅靠经济学一个方面来论证社会主义是不够的。论证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则是以对事物各个基本要素本质的揭示作为前提与基础的。经济只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社会还有其它基本组成要素,因此论证社会主义还需要以其它社会基本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科学的辅助。
以国家消亡理论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例,在国家消亡的过程上,列宁设想要经历从政治国家到非政治国家再到国家的完全消亡三个阶段,而要对此进行论证则需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就离不开政治科学;又如消灭战争是科学社会主义为未来社会描绘的美丽图景,但是对战争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科学说明是需要通过揭示战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军事科学;再比如,马克思主义可以简明地说成是“人的解放学”3,既然是人的解放学就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而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学的任务,但是人学作为一门科学至今却还没有建立起来……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列宁这种划分对于人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各门学科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与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起中介和桥梁作用的是具体科学;另一方面,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部分来讲,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者是相对成熟一些的,而其它部分的成熟度则不足以使其被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因此,这还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内部矛盾。
五,没有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被”科学、“被”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从根本上看论证社会主义就是论证它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直接规定的,而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从根本上看论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论证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事实上他们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对社会主义的论证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力替代社会主义生产力来进行的,而这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因此,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另一处内部矛盾,而且是最具根本性的内部矛盾。4
世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各不相同。上述五大矛盾告诉我们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相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科学、应该是科学理论,而传统马克思主义还只能是潜科学、是形成过程中的科学假说。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实现其创造性的发展,就实质来看就应该是解决上述五大内在矛盾。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清楚或者不完全清楚这些矛盾的存在,更无力解决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停滞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有,我们前面提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与外因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以外的原因就应该是外因,而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来说同样不能忽视。对此,大致来看应该考虑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已落后于实践与时代的发展,因此主观条件是主要的。这就是说,我们缺乏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样的科学巨匠和伟大导师来引领人们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不过,对此我们倒是大可不必过度担心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的时代会把他们塑造出来,而这只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注释:
1《列宁选集》第三版,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311页。
2参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绪论”,第3页。
3参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绪论”,第1页。
4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科学假说,也就是说笔者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已经进行了尝试性地解决与回答,可见王紫华《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共识网,“思想评论”,2011年5月31日。
(转自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