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主席诞辰】高山仰止——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高山仰止——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是一位二十世纪的伟人,他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一样,都曾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各有千秋,却又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但就英雄主义的精神和气概而言,无人能望毛泽东之项背。
朝鲜一战而立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共产主义阵营得到空前壮大,帝国主义和垄断资产阶级一片恐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和第十三航空队进入台湾,首先摆出阻挠中国解放台湾的架势。随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陆朝鲜半岛,然后势如破竹地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推进,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
此时的中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数十年战争留下了满目疮痍,红色政权亟待巩固,国民经济急需恢复,人民尤须休养生息。就是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在苏联承诺出动空军和提供武器的情况之下,毛泽东的中国毅然决定出兵朝鲜,以抗击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军队。孰料斯大林中途变卦,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作为借口,无限期地推迟了其空军的入朝参战,并且于参战的内容和方式上大打了折扣——恰如中国登上了梯子,而扶梯子的苏联却撒了手。
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军人物,一位连他的人民都被我们尊为“苏联老大哥”的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斯大林,向世界坦露出他人性中极端自私和卑鄙的另一面。
在一个远离祖国、难以实现大兵团作战的狭窄而又陌生的国度,在一个没有制海、制空权,后勤补给根本无法保障,连部队的生存都难以预料的战场,中国欲投入一支地面部队,不仅必须要准备承受重大的人员伤亡,还必须要承担美国向中国宣战或为美国所打败,致使战火迅疾烧进中国大陆、而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很可能土崩瓦解的巨大风险。尽管中国有充足的理由不出兵,但经中央的慎重研究,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出兵朝鲜。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决策者的毛泽东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以及何等样的意志和胆魄!
二战期间肇始于绥靖主义的悲剧,是欧洲历史上最为不堪回首的一页,它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毛泽东没有重蹈它的覆辙。
促使中国最终决心参战的原因之一,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使命感,和勇于承担国际主义义务的责任感,即如毛泽东所说的:“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了去,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不利。”再者,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疑是中国勇敢抗击美国侵略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源泉,这与斯大林的临阵退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一把炒面一把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展开了一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生死搏杀,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最终迫使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美国低下头来。朝鲜一战,血火交织,惨烈卓绝,以劣胜优,世所罕见;朝鲜一战,将我们“东亚病夫”的帽子抛到太平洋,奠定了中国真正成为令任何敌人都不可小看的世界大国的基础;朝鲜一战,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使中国有了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
不妨这样说,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只不过是当家做了主人;而朝鲜战争的胜利,则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我们至今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朝鲜一战,面对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重重包围、封锁,肆无忌惮的干涉、挑衅,中国将如何保卫18000公里的海疆和广大的领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同样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朝鲜一战,后来的越南战争会不会是一场蔓延至中国全境的战争,再后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举进攻会不会无可避免。
也难怪,在1950年10月14日,当周恩来将中共中央在苏联空军的参战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中国依旧出兵朝鲜的决定通报给斯大林时,斯大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当时被感动得掉下眼泪”。
1958年春节,访问朝鲜的周恩来对志愿军高级指挥员谈及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时,说:“如果不打这一仗,我国将很难争取到一个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进行建设,因为美国政府不在这里寻衅,就会在那里闹事。同美国军队较量一番是不可避免的。经过这场考验,对美国军队是什么样我们心里有数了。”事实证明,毛泽东当年关于“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认识是正确的,决策出兵也是正确的。
勃烈日涅夫错失良机
1969年3月2日,中苏爆发边界冲突。8月13日,不甘心失败于珍宝岛的苏联军队,又在中苏西部边界的铁列克提地区,向我边防巡逻队发起突然袭击。此后,苏联领导人和舆论工具不断进行战争威胁,并对中国发出核战争恫吓。至中国国庆节前,苏联已在中苏、中蒙边界云集百万大军,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中国的局势却出奇的平静。党的九大召开后,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根据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中国人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备和疏散工作,以防止敌人的不宣而战,准备应付核战争。
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引起了毛泽东的特别关注,他恰如其分地把勃烈日涅夫和柯西金称为“新沙皇”。是否会爆发世界战争和什么时候会爆发世界战争,成了毛泽东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969年4月28日,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并设想了两种战争形式。一种是在边界上“小打”,一种是苏军入侵中国的“大打”,对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要有所准备。
就在中国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不久,苏共中央政治局即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诞生不久的核力量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6月13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两三个月之后”即不晚于9月13日,开始边界谈判。7月26日,苏联政府又在一封秘密信件中,建议中国人通过两国总理会晤来解决冲突。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人只有实际感受到最可怕的威胁,也就是在苏联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之后,才会坐到谈判桌前。
8月2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向少数记者秘密透露,苏联代表向东欧盟国通报了可能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地打击的情况。
8月底,美国情报局透露,苏联驻远东空军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9月11日,中苏两国总理实现“机场会谈”。然而,此后的苏联仍未放弃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打算,而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平衡的考虑,却把这一绝密信息泄露了出去。
9月16日,即会谈结束后的第5天,伦敦《星期六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苏联正在讨论打击中国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的可能性。
这时,国庆20周年大庆的日子快到了,面对苏联的核威胁,原定的大规模游行集会是否举行?为此,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主席,四老帅认为今年国庆节苏联偷袭的可能性很大,我看,这次国庆节的群众集会怎么搞法,是不是再研究一下?”
毛泽东说:“哦,不搞集会,我看不太好吧!这是不是告诉人家,我们有点怕?集会还是要搞的,我还是要上天安门。我倒想开开眼,看看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周恩来紧皱眉头:几十万人聚集在广场上,一旦出现情况,怎么疏散,怎么隐蔽?
毛泽东笑道:“如果实在不行,可不可以放两颗原子弹吓唬吓唬他们呀?让他们也紧张两天,等明白过来我们的节日也过完了。”
10月1日,国庆节。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文化革命大军和游行队伍。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群众中间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日的礼花和五彩缤纷的焰火。
就在几天前,也即1969年9月28日和29日,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震动信号。他们不约而同地作出判断: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进行的第八、第九次核试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苏联和美国,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中国公布核试验的消息与相关资料。然而,与前七次核试验后举国连续热烈庆祝的情况迥异,一连数日,中国的新闻媒介都悄无声息,对此保持沉默,甚至连一条关于这两次核试验的简短通讯都没有发,好象根本就没有此事一样。外电对此议论纷纷,猜测颇多,其中美联社播发的一条评论具有广泛的认同性。该文指出:“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谋求某项具体的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
无庸置疑,这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它告诉勃烈日涅夫,如果你敢按下核按钮,中国立刻就会给予还击。中国现在的核力量虽然还不很强大,但也十分可怕!果然,勃烈日涅夫的手在核按钮前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悄悄地挪开了。
勃烈日涅夫根本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他失去了一次利用中国的所谓“动乱”,使用武力消灭自己的意识形态敌人的绝好时机。不久,随着中美走向缓和,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勃氏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慧谋略登峰造极;他,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勇气力量前无古人。是的,毛泽东是一座高山,一座令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山,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难怪林彪会说:“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