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谁来关注弱势群体 呼吁谁来关注弱势群体 一、谁是弱势群体?
呼吁谁来关注弱势群体
——七旬老汉卖红薯被执法者扇耳光有感
作者:tongyu
昨日,76岁的菜农张全会,被一个从执法车上下来的男子连连扇脸。事后,他到处寻找打人者,只因想对他说一声:“我赶着毛驴车走了8个小时,到郑州卖红薯,只为给家中瘫痪两年的大儿子挣点买药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流下来了。谁是弱势群体?谁来关注弱势群体?谁来扶持弱势群体?
一、谁是弱势群体?
1、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部分。在中国仍然有超过359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城市底层居民生活困难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
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按社会学标准,则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者“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按照政治标准,则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
尽管有专家说,“弱势群体”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相关数据显示,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人民币的贫困线标准,中国仍有359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9年,城市低保户2340万人,月人均补助160元。尽管近年来政府千方百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但许多城市困难家庭依然打短工、住棚户,生活困顿不堪。“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中国的穷人有多穷。”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的贫困仍被严重低估,实际的贫困人口数,约占总人口8%以上。
老李一个月3000多元左右的收入支撑着全家的开支。“在北京,这点钱真不够花。老婆从不去超市买菜,总是赶在大市场收摊时买人家挑剩下的‘堆儿菜’。”开了16年出租,他的颈椎、腰椎都不好,但还顾不上看病。“家里存款不多,怕不够孩子上大学用,不敢歇。我不是弱势群体谁是?”老李指着商场大门说:“那些人买一件衣服的钱,我可能一年都挣不回来。”
住在河北燕郊的王元菲每晚都到住家附近的几个小区翻捡居民垃圾箱。“物业的清洁工早晨才来,我能捡到不少有用的东西。”王元菲56岁,她和丈夫都没有工作,生活全靠吃低保。最近物价涨得厉害,她说如果自己不出来“拾荒”,家里吃饭、水电费都成问题。捡回来的东西堆在院里味道不好,左邻右舍都有意见,这叫王元菲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年近七旬的刘四玲常年在五台山西峰顶上乞讨。高海拔的日晒在她脸上、手上留下了一层硬痂。别人劝她进城讨去,她舍不得家里的瘫痪儿子。刘四玲告诉记者,家里的地被“开发”了,但给她的补偿款比别人少。她找到村委会,人家三两句就把她打发走。“我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能找谁说理去!”
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近年来,征地强拆、黑砖窑、工资拖欠等事件中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一方,全都是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等人群。
2、特权制造社会不公,收入差距大致“弱势心理”蔓延
据专家分析,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
人民日报昨天发文指出,“身份”,是隐现于诸多新闻事件之中的一个关键词。 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到“我爸是XX”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们基于不同“身份”之上的生存状态,对于“身份”的复杂心态,以及对“身份”背后存在的社会地位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现象的批评。
多数人不是真弱势而是没安全感,目前这种弱势心理正在我国蔓延。普通百姓包括白领阶层普遍感觉经济上受挤压,社会地位快速下滑。
问:你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吗?
扛着编织袋的农民工这样回答;
大学生、小商贩、出租司机们这样回答;
在国企、外企月入上万元的白领、金领们也这样回答!
答:
是的,我属于。
镜头一
月入3千他示“弱”
李云强目前每个月开出租能挣8000多元,但是要交5000元左右的“份儿钱”。所有的司机都抱怨“份儿钱”重,可没人敢和老板说不。
镜头二
月入8千他示“弱”
华中某大学教授称是弱势群体,他晒了笔账:每月汽油钱多少、孩子学琴多少钱、旅游多少钱……工资七八千元养不起家……
镜头三
年入10万他也示“弱”!
章德旺是一家建筑公司经理,年收入10来万元。“我仍然属于弱势群体。每到一个地方,你得先请有关部门的人吃饭。一个村委会主任就能把我‘熊’得够呛!”。
“弱势群体”不是新词汇,早年常常用来称呼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权力较弱、缺少话语权的人群,可如今,连开私家车的人都说自己“弱势”,是不是太过矫情了?据专家分析,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
“中等收入,下等生活”,“房价菜价一起涨,弱势群体难招架”,“大学教授也是弱势群体”,“医生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也常常应者云集。
二、谁来关注扶持弱势群体?
开启人们改变命运希望之门的钥匙中最关键的一把,就是通过教育公平,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其次是各阶层民众共同和平等地参加社会规则的制定,通过共决程序让社会规则中的标准包含多元,让社会规则中的程序容纳多层民众的参与。第三,让社会规则融入符合底层民众条件的标准,诸如社会平等标准、社会福利标准和照顾弱者标准,使底层民众进入中高社会层级的渠道和可能性增多。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必须建立利益诉求凝聚和表达的组织依托,即弱势群体利益的代言者。比如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的协商对话制度、利益表达和博弈制度。
“打不起官司”让很多“弱势群体”面对自身权益受损时,因为维权成本过大而选择了沉默和放弃。专家指出,对经济、文化和法律意识等处于不利局面的“弱势群体”实施法律援助,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法律的保护,是政府的责任。
76岁菜农,被执法者连扇耳光这件事,辩证地看,对于城管执法队员来说,被执法的商贩是弱势群体。而在上级面前,城管执法队员成了弱势群体。城管与商贩的对决,实则是弱势群体之间的PK,无非都是为了饭碗或者活得更有些尊严,着实令人可怜,可叹,可悲。而在强权面前,有人选择了用暴力去回应,则更值得我们警醒。
城管在大街上维护城市的整洁面貌,要清赶小摊小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暴力执法却又是另一码事了。我不知道施暴者是否有想过,如果换作是自己的七旬老父,你可下得了手?
总之,弱势群体”扩大化是社会之痛,它不但加剧了社会不公,破坏了社会正义,也打击了人们的上进心,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要减少社会“弱势群体”,别无他法,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首先消灭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再就是把一切纳入法律轨道之内,通过法律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让公民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自然也就没有“弱势”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