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的重点不应是高考
据报道,这两天教育主管部门又在酝酿高考招生改革问题。这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议论了很久、关注度很高、却始终没有解决也将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对于高考问题,最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些所谓的改革政策,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依笔者之见,把教改的重点放在高考上,显然没有认识清楚中国今天教育的真问题。教改的重点不应是高考。
高考为什么要改革?综合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似乎有几个理由:一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使一部分有天份的学生,无法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二是“一考定终生”,偶然性过大,使一部分本来还有潜力的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三是因为高考的存在,造成了应试教育泛滥成灾,使大学无法招收到真正有培养前途的好学生,因而造成了中国大学无法培养出杰出人才,大师级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
但是,上述几个理由其实都不成立。理由在于:
第一,随着大学扩招的推行,高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所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已不是今天的问题。如果说高中学生进入著名大学的学习机会有限,那么,无论怎么改变考试的办式,恐怕也无法让著名大学将所有高中学生招进学校予以培养。解决的办法,只能靠增加供应,使中国更多的大学成为具有实力的好大学。
第二,如果“一考定终生”偶然性过大,需要给高中生更多的机会参加考试,以便使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学习;那么,事实上存在的复读重考现象,足以保证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升入大学。假如某位有天份的高中生果然是因偶然失误而名落孙山,那么通过重考,他自己就能解决困扰他的问题。更何况,近年一些地方推出的“二次高考”制度,事实上真正有名望的大学极少参加招生。这表明,通过多次考试使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多余之举。
第三,有不少教授学者近年来持一个论调,之所以不能造就出杰出人才,是因为应试教育过早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假如此说成立,那么人们自然可以联想到,今天任职于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部分教授学者,其实都是当年高考选拔的人才。既然高考早已窒息了他们的创造力,那么,他们有关应试教育的言论,又有什么说服力呢?因为按照高考窒息了创造力的逻辑,今天的教授学者的意见并无什么真正的创造性,根本不值得重视,更不应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因此,高考不是教改应当重视的问题。那么,真问题又是什么?
前不久,清华百年校庆,重点向社会宣传的教授是杨振宁等几位大“海归”,颇有以这批人物彰显清华一流大学实力之意。在此前听清华的校友说,今天如果不是毕业于“211”大学的学生,今后恐怕很难被清华录取为研究生(笔者本人当年就是一位靠自学进入清华学习的研究生)。照上述两类规矩办事,人们不难推想:其一,昔日清华延请叶企逊做理学院院长,似乎不如延请容闳更稳妥——毕竟容闳是第一个大海龟,比起30岁不到的叶企逊,当时似乎更有资格做清华理学院的院长。杨振宁固然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强求一位年近九旬的科学家在学术上有更多创造,不亦难乎?再者,昔日清华如果也持非“211”大学的学生不录的形式主义政策,那么,日后名满天下的华罗庚教授,恐怕也无缘与清华结缘,更别说被清华聘为研究员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以为清华处理得并不完全妥当。其他大学中,能够处理得更合理、更有见识的,似乎也并不多见(当然可能跟笔者孤陋寡闻有关)。如同把高考当成教改的重点类似,当今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大学、中学、小学在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上,都始终没有抓住今天教育问题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期待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可能是缘木求鱼。
笔者之前已经说过,能否造就大师级的科技人才,不取决于教室,而取决于社会的真实需求(参见《当代中国为何没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高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绝不是造成今天中国教育种种病态的真正病因。今天中国教育的真正病根,其实还是教育产业化。因为教育产业化——使教育产业的商业效益最大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大学、中学、小学设立所谓重点(示范、优质)学校。通过人为制造供应短缺,迫使社会、家长接受形形色色的高收费。从而为教育官僚、大中小学负责人员谋取商业利益创造条件(普通教师从中获得的好处有限)。
之所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之所以有应试教育,关键是好学校不足。增加好学校的供应,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依靠现行把高考作为教改重点的认识,则绝无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当前教育的问题,关键要推进教育均衡化,一要解决物质资源在学校间均衡投入的问题;二要解决校长按期交流任职的问题;三要解决教师在不同学校按期交流的问题。均衡投入、交流任职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好学校变得更差,而是为了让差学校变得更强。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中国更多的学校跻身于名校、优校之列。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学生不必“挤独木桥”,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选择的好学校不少。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任务,是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大中小学的均衡化。在教育均衡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有教无类”。把高考当成教改的重点,无论如何认真、严肃,其实不过是虚晃一枪,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的大战,根本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真正问题,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从教育均衡化出发,中国不应该把大量的宝贵教育资源集中于北大、清华、复旦等所谓名校。要知道,在经历了100多年派遣留学生的历史之后,中国教育界必须认真反思:
第一,美国、日本等国都经历过派遣留学生的阶段。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百年之后,依旧要靠派遣留学生来解决国内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为何中国至今还需要把留学生作为解决中国人才问题的关键手段?为什么各级政府还把吸引海龟当成人才建设的绝招?为什么国内最富名望的大学,还令人羞愧地承担“留美预备学堂”的责任?
第二,所谓造就一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赞同甘阳教授的观点,即如果哪一天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中国大学的博士,成为世界各著名大学乐于延请的教授,那么,中国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相反,如果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中国大学,仍然需要靠延请外国大学毕业的博士来为自己壮声威,那么,中国的大学只可能是世界二流三流大学。
显然,对于教育界来说,不能继续用一些假问题、假困难来敷衍、忽悠全国人民。多年来,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以至于教育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同广大农民工的流汗流血相比、同中国企业界奋力打拼相比,中国教育界的贡献与他们得到的重视和支持不成比例。中国教育界聚集了太多有专业没文化、有智慧没道德的人物。
大民工,2011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