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本质
引:“一个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的社会,不会耽误任何人的前途;只有私利至上、弱肉强食的社会,才会耽误人们的前途。一个以做好人好事为风尚的社会,不会耽误好人的前途;只有坏人当道的社会,才会耽误好人的前途”
昨天星期六,花上一个晚上挑灯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剧的大结局。此剧前前后后一共五十二集,看得人仰马翻口吐白沫――是啤酒泡泡,诚然是搭上了时间和精力,不过我从这部连续剧里获益甚少,它在情节上先是描述一言不合板砖相向的大院子弟生活,接着是南方淘金的狼狈日子,最后是貌似衣锦还乡的久别重逢场面。可以说此剧基本上沿用的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套路,只不过作为一个连续剧题材,它有足够的时间去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这部与青春有关的作品,不过确切地说它讲述的是在年龄上比我们父亲一辈小、和叔叔们相仿的那一代人的故事。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趣的是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我们很少会看到一两个正面的形象,细致耐心地负担起父亲、老师或者是哥哥、姐姐之类角色的责任。在巴黎五月风暴,家里的大人们听了戴高乐总统“再革命就可能没有饭吃”的讲话之后,走进街垒揪住孩子的耳朵,把他们拎回家;而日本警察也是用老妈喊孩子回家吃饭这一套,成功地摆平最后一名赤军。其实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高洋、方言和冯忆苦这些兔崽子还真的是没有人管:学校的老师挨斗受整或下放,即便以后“复课闹革命”课堂的内容怕是名不副实;哥哥姐姐这些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要么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要么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上山下乡,他们照顾不到底下那些鼻涕弟弟和口水妹妹;而本来最有教育资格和权威的父母,在当时秋风般扫落叶的政治环境里,恐怕他们自身难保就关在牛棚里干着牛鬼蛇神这份没有前途的职业。
这群象荒草一样成长的孩子,是很难拥有一个坚韧健康的体魄,而历史毫不犹豫地造就出“无君无臣无父无子”的一代,连《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人物也明明白白地嘲笑自己是“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在我记忆里,这一代也是流氓的一代犯罪的一代,我一同学的哥哥猖狂地在法院门口“生扑”女孩子,结果活不到一个星期便给人民政府逮住枪毙。我有幸目睹八十年代的严打场面,那些双手反剪由一根麻绳穿过腋下浩浩荡荡的游街队伍,从体育场一直排到学宫街足足有两三公里路长,这些人很快受到法律最最严酷的N++倍的惩治。有趣的是我们小时候的音乐启蒙教育,也是从那些罪犯们的励志歌曲开始的,从辽宁回来探亲的我妈亲大哥,带回的两位高高个水灵灵表姐姐一进门也没闲着,教我们唱迟志强同志那些永垂不朽的经典。到了八十年代未,社会风气之坏已经不只是区区几个少年犯或开几场公审大会,如果说高洋和方言之流在大街上拍婆子打架斗殴不过是些有碍风化的小打小闹,而潜伏在专政机关和职能部门里的“布哈林”式政治流氓干的可都是贪污腐化这些祸国殃民的事儿――流氓人人是,大小各不同。
在去年报纸的房地产专栏里,我终于学会一个词叫“拐点”,手头上没有《辞海》不清楚原意,不过这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大概是类似于在关键时刻的转折点、亮点吧。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故事情节也是有拐点的,而且有两个:一是卓越的死,二是方言穿过巷子探望李白玲遇上百珊的那出戏。老实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一部反映流氓生活的影片,谁都知道66、67年68这三年的初、高中毕业生是什么回事,这些流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过他们有一个足够可爱的地方,那就是有理想,就是这一点让我们对“坏”有新的定义,而不是单纯局限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作崇。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里反复出现《列宁在十月》、《英雄儿女》等电影台词,这些年轻人其实是懂得牺牲和奉献的,打小就有“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胚子潜质。
在一个有理想的年代,人再放荡也坏不到哪里去,大不了还有“一帮一,一对红”的“春风般温暖”的阶级友爱,而一个没有理想年代,人要么无耻要么更加的无耻。卓越这个拐点好就好在他死了,倒在“向我开炮”的理想主义光环下,套用毛语录的一句就是“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有时候我想连系高、方、冯、乔等人的纽带,不会就是一句“小时候,我们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一起坐在高墙上向路人吐口水玩,美好的童年啊”,还有一种共同的时代特质――“生于五十年代”,这也是许逊酒吧的招牌。在八十年代这个国家的社会形态在急剧转型,用剧中人物的话来说“这里不是解放区的天了”,卓越之死倒成就了他们还算有点理想的青春散场,高尚和卑鄙不过是字典里的两个名词,它们已经不承担个人价值的取向和行为处事的依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血色浪漫》,里面有一段是描述,多年以后钟跃民碰上了那群和他一块在陕北插过队,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老三届”知青的辛酸场面,也许有人会抱怨是“毛泽东时代”耽误了这些人,恰恰相反正是在那个“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沐浴下,他们做过的事才有了意义,他们的人格才变得饱满,他们的人生才有了熠熠生辉的光环,真正耽误了这一代人的正是让他们焦头烂额、奔于疲命的“非毛泽东时代”。试看今日之域中,不正是“地富反坏右”们的天下吗?
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里,我从第一集看到第五十一集,灵魂人物方言给我的印象不够深刻,觉得这人活得有点条件反射,当有人揭穿他的心思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掩盖,掩盖不了时就开始胡搅蛮缠偷换概念----可以说他始终没有真正长大,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他那些一见到女孩子,便打算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哥们不同,他虽然顽固到底故作坚强,但是还不至于把欲望当成是爱,而且爱情目标一直很明确。对于这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男人,能真正改变他的,永远不会是女人或岁月,而是来自他自己内心的感悟,说白了他在强势的李白玲面前不就是自卑吗?这种心理上的问题,只能让他自己来克服。有一部电影叫《超时空接触》,影片一开始的配音是人类自从无线电发明以来的一些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台广播录音剪辑,而镜头则从地球慢慢地推移到月亮到太阳系到银河系,这种手法给观众一种时空上的超脱感。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剧的大结局里,当方言穿过李白玲家那条长长的巷子时,我同样感到这种超时空手法带来的震撼:踯躅的脚步、明亮耀眼的太阳,耳朵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李白玲的生命虽然短暂,不过她和方言的爱情,应该还不算上是一场悲剧,他们知道彼此的心里爱着对方。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心里有了答案,怎么去证明和演算倒不重要了。我想起了《大校的女儿》里面的张雁南,她长得象付长蒙,而我一直有个好奇心想看到长蒙老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突然想解释下标题里“联动”一词的意思,不过似乎没有必要了。好了,写到这里一场闹腾腾的青春回忆也该落幕了。
向混迹于京城房地产业的高洋同志致敬!
向奋战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冯忆苦同志致敬!
向战斗在公安战线的高晋同志致敬!
向坚守在救死扶伤岗位上的金燕同志致敬!
向守护在精神家园里卖唱的许逊同志致敬!
向繁荣人们“吃住衣行”的乔乔同志致敬!
向不幸呆在精神病院里的吴胖子同志和大难不死的刘会元同志致敬!
。。。。。。。
向以一颗红彤彤的心,打造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