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译摘编(五)
《论语》简译摘编(五)
2010/4/30
季氏篇第十六
(一)、季氏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并且在鲁国内,是臣国,为什么还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周代的史官)有句话说‘尽力去做好你的职务,实在不行就辞职。’有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不去搀扶,那还用扶助的人干什么呢?你的话有过失。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会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离费邑近,不夺取过来,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君子痛恨那种内心想做又找些辩解的言辞。我听说,对于诸候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财富均了就没有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口少;生活安定就会不有倾覆的危险。因为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感召他们;来了,就让他们安心地住下去。现在你俩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又不能感召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策划使用武力。我只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内部呢。”
(二)、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定礼规和出兵打仗都是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时,则是由诸候作主决定。由诸候作决定,经过十代很少不垮台的;由大夫作决定,经过五代很少不垮台的。天下有道,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不会议论国家政治。”
(四)、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顺从违法的人、太软弱的人、顺从谄媚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五)、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喜欢照着礼乐的要求做,喜欢称赞别人的善行,喜欢结交贤能的朋友,有益啊。喜欢纵欲,喜欢闲游,喜欢吃喝,有害啊。”
(六)、孔子说:“和别人谈话注意三种过失:还没问到你时就说,这是急躁;问你的时候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人家的脸色而随意说话,这是瞎子。”
(七)、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欲)。
(八)、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九)、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人了)。”
(十)、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十一)、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像手碰到开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以隐居保全志向,以行义实现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十二)、齐景公虽有马四千匹,死时,百姓觉得他没什么德行可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十三)、陈亢问伯鱼:“你有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呀。有次他独立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样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个收获。听了关天《诗》的道理,听了关天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阳货篇第十七
(一)、阳货求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了一只熟乳猪给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谢,途中遇到阳货,他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同你说。”(孔子走近)阳货说:“把自己本领藏起来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仁吗?”(孔子回答)“不可以。”阳货又说:“喜欢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叫智吗?”(孔子回答)“不可以。”阳货又说:“时间一天天过去啦,岁月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
(二)、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三)、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慧者与下等的愚蠢者是改变不了的。”
(四)、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微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听先生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开玩笑而已。”
(五)、公山弗扰(人名)在费邑反叛,召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请我难道只是空话吗?如果用我,我不是可以在东方复兴周礼吗?”
(六)、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生活中能有五种品行,就是仁啊!”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捷就会提高工作效率,仁爱聪明便能够使唤人。”
(八)、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的弊病了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会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好学习会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会伤害亲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会言语尖刻;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会发生争乱;爱好坚强而不爱好学习,会狂妄自大。”
(九)、孔子说:“学生们怎么不学《诗经》。学《诗经》可以明白兴旺,可以观察社会,可以懂得合群,可以讥讽错误。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十二)、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打比方,就像挖墙洞的小偷吧?”
(十三)、孔子说:“小团伙的私愿,败坏道德啊。”
(十四)、孔子说:“道听而涂说,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十五)、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没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即然害怕失去官位,那他什么事都敢干。”
(十六)、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许失去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摆设一下,现在人的狂是放荡不守礼;古代人的骄傲不过是难以接近,现代人的骄傲是蛮横不讲理;古代人的愚笨不过是直率了些,现代人的愚笨却是欺诈啊!”
(十八)、孔子说:“我厌恶有紫色代替红色,厌恶用郑声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去颠覆国家。”
(十九)、孔子说:“我都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学生们如何学习呢?”孔子说:“上天何尝说过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二十)、孺悲(人名)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二十一)、宰我(人名)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奏乐,音乐必然荒废;旧谷吃完,新谷又有了;钻木取火的木头轮一遍,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时间)你就吃大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香,听音乐不乐,住家里不舒服,所以不那样做。你如今觉得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他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是天下的通礼。难道宰我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二十三)、子路问:“君子崇高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会偷盗。”
(二十四)、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把别人成绩当成自己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成勇敢的人,厌恶把说别人隐私而当成直率的人。”
(二十五)、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
(二十六)、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卫子篇第十八
(四)、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就离开了。
(六)、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是知道渡口的。”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傲慢专横的人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农活。子路回来后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鸟兽同群的,如果不同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从事变革了。”
子张篇第十九
(一)、子张说:“士见到危险时敢于献出生命,见到利益考虑是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恭敬,居丧时考虑是否难过哀伤,就可以了。”
(二)、子张说:“实行仁德却不能弘扬光大,信仰神道却不能忠实坚定。如何做会这样?如何做不会这样?”
(三)、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即尊重贤人又容纳大众,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不够的。我如十分贤良,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贤良,人家会拒绝我,如果这样我又怎能拒绝人家呢?”
(四)、子夏说:“虽然小的技艺,也会有可取的地方,达到远大的目标却很难,所以君了不这样做。”
(五)、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六)、子夏说:“广泛学习而坚定志向,根据身边的问题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七)、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达成道。”
(八)、子夏说:“小人犯了过失一定会掩饰。”
(九)、子夏说:“和君子交往会感到三个变化: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严厉不苟。”
(十)、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后才去役使百姓,未有信任,百姓会认为强迫他们;要先取得(上司)的信任之后去谏言,未有信任,会认为你在诽谤他。”
(十一)、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原则,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十二)、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是可以的,但这些是小事,根本的东西没学到,如何这样呢?”子夏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什么?后传什么?就像草木一样,都是有类别的。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的,难道只有圣人吗?”
(十三)、子夏说:“做官出众就要学习,学习出众就要做官。”
(十七)、曾子说:“我听老师讲过,人没有自己表达感情到极点的,必须在父母去世的时候。”
(十九)、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道,百姓就会逃走或滞留。如果明白这些情况,就会悲伤怜悯而不得意。”
(二十一)、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之蚀啊!有过失,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失,人们都敬慕他。”
(二十二)、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没失传,在人们中间。贤者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一般人只了解皮毛。各地方都有文武之道啊!老师哪个地方不学呢?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二十三)、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更贤能。”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看得见院子室内的样子。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找不到门进不去!宗庙中那些官员及社会上的富豪,找到门的太少了啊!因此他这么讲不也是很正常吗!”
(二十四)、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日月啊,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欲寻死,但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呢?只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二十五)、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了,仲尼怎么能比你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学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老师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的一样。夫子如果是国家的君主或诸候,那些周礼就会树立起来,道德就会盛行,饥饿者就会投奔过来,社会活动就充满祥和。(夫子)活着十分荣耀,死了非常让人悲哀。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尧曰篇第二十
(一)、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啧啧!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奉行那中和之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陷入贫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上古帝王谦称)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您的心里都是明白的。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民百姓,天下万民百姓若有罪,都归我一人承担。”
周朝大加赏赐,分封诸侯,使为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即使(是我的)同姓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尊贵)。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认真规范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恢复被废弃的官职,政令就会通行四方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执政者)所应重视的四件事:民生、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功,公正就会使百姓喜悦。
(二)、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说:“怎样叫恩惠而不费呢?”孔子说:“对百姓有利的事,引导他们做并得到利益,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破费自己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事情,让百姓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追求(社会充满)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安定美好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先告知情况便要求突然成功叫做残暴;开始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害,应当给人的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专制。”
(三)、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