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汉字整形,只为接轨台湾字形?
                教育部调整44汉字写法,主要为接轨台湾字形,使大陆宋体与台湾细明体趋同,推动两岸印刷文字统一,体现汉字规范与字体统一的重要性。
            
            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四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五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这是44个汉字调整后的字形(图1):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调整的意义,俺花了些功夫,查了一下这些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经过认真对照以后,俺觉得有关部门所说的此次字形调整的总原则,除了“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四个以外,还漏了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接轨台湾字形”。
所谓“接轨台湾字形”,就是这44个汉字,我国台湾现行的字形是怎样的,就尽可能与其取得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使两岸印刷文字最终得到统一的重要步骤,是有关部门的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
目前世界上使用汉字并有自己规范字形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各自的宋体字字形分别是:中国大陆的宋体、中国台湾的细明体、中国香港的明体、日本的明朝体、韩国的明朝体,以及我国解放前历史上的旧字形。
而这次44个汉字写法的调整,就基本上采取了“接轨台湾字形”的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先看一看这44个汉字的写法具体是怎样调整的: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俺从这里选取了8个代表性的字,也就是“琴、魅、籴、巽、亲、恿、唇、毂”,将它们现行的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以及旧字形,一一对比如下(图2):

请大家注意:图中的左边是大陆宋体,即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字形;中间是台湾细明体,也就是大陆宋体调整后的基本字形;右边是历史上的旧字形。比如,“琴”的上左部件“王”的最后一笔,横变提,就成了台湾细明体的字形,余皆如此。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一个一个去查对一下。
(其中,只有最后一个“毂”字,台湾细明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的写法,都和大陆宋体一样,却没照它们的,而是恢复了旧字形“轂”左下“車”上边的一短横,搞得与众不同,不知何故。)
这就说明,这次44个汉字写法的调整,基本上采取了“接轨台湾字形”的做法,而且很坚决。比如“魅”字,大陆宋体、香港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包括旧字形的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台湾细明体不同,而这次调整,就偏偏将“魅”的右部件的末笔捺变点,变得和台湾细明体相同。
所以,俺猜想,有关部门这次调整的意图,是要使现行的大陆宋体的字形,尽可能与台湾细明体接近、趋同、一致,以便最终使两岸印刷文字得到统一,从而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是否如此,俺仅仅是个猜想,请诸位网友不吝指教!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