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通过实践解决
为了贯彻“流寇主义”路线,最近又要换工作换城市。记得一部苏联电影有句台词:撤退是最复杂的战斗形式,需要较高的战斗素养。此言不差,工作收尾交接,行李打包搬运需要大量精力,不得不减少对生活的思考,虽然郁闷,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脑袋深处那个执行“逃跑主义”,“机会主义”,“流寇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人”赶走,方能有所改善。带着这种略带灰色的心情,到“傻姑1973”串了下门,看了《政治经济学》一文,觉得想法很对头,但又感到大姐比较含蓄,言犹未尽,很想写点东西来和一下这篇淡如水的好文。
现在一提到“经济学”,多半是指“西方经济学”。那是用数学模型堆砌出来的学科。学科和科学是两码事,这浑水今天我也不打算搅了。简单而言,数学等号掩盖了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政治。政治是什么?政治是力量的对抗。力量是什么?力量是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总之,不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把社会运行简化成数学公式的推导,就会整出很多奇谈怪论。诸如控制货币发行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发行贷款来刺激经济等等。
这些问题一谈起来就比较沉重,心态本就比较灰色,再沉重估计得抑郁了。所以今天就轻松一点,既然大姐想到用“政治经济学”看生活,那我也运用“实践论”观察爱情,算是对大姐的一种补充吧。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否则办登记手续,请客吃饭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无从解释了。曾听说: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这只是为了对抗某种令当事人不快的压力而制造出来的说辞,遗憾的是,社会对婚姻的约束却是全方位的。人人其实都希望婚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祝福。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这个“大家”也代表着一大堆的社会关系,从而也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了社会对婚姻的态度。生儿育女是婚姻最重要的社会职能。没了它,婚姻可以很大程度上跟社会脱离关系。所以资本主义环境下部分前卫人士追求“丁克”,不妨理解为是对社会压迫的一种不自觉的反抗。关于这点大家可以学习一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人口规律。老板们对工人阶级生育意愿下降是很不满意的,因为工人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倘若各个产业的自动化水平越高,则固定资本比重越大,利润率反而下降。可以设想一个完全自动生产的世界,那时资本家将一点利润都挣不到。这也是资本日益投入金融而不是实业的重要原因。于是资本和生产力两矢量间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夹角。到了钝角,那资本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了。
重回主题。如果果真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多半是由于抚养后代这个社会职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否出现双赢:既能让爱情长青,又不用为孩子担惊受怕食不甘味呢?是可以的。那就需要把私人执行的社会职能彻底转交给社会。所谓彻底是指孩子的成长不因家长的权势财力而有所不同。简单说来就是孩子管生,社会包养。同时家长晚年的生活也不因孩子的成就高低而有所不同。这跟现实的距离有多么遥远,因此大家还是别幻想跟她(他)“一起私奔到月球”了(陈绮贞的歌,推荐一下)。
一般来说先有爱情后有婚姻,既然后者是社会行为,那么就很难把前者看做是很神秘的东西。记得一个晚上,我和远方的朋友百无聊赖的交换娱乐圈美女图片链接,居然发生了一场形而上的辩论。
哥们:偶不同意你的观点,爱情没阶级性。
我:那梁洛施为啥不找你而找李泽楷呢?
哥们:那是她跟李有爱情。
我:爱情体现在她选择李泽楷而不是霍启刚,阶级性体现在她选择他们那类人而不是你我这类人。
当然爱情的阶级性不能生搬硬套认为双方地位悬殊就走不到一块。而是说阶级是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每个人不由自主的在这个框架内作出选择。王子选择灰姑娘是由于她身上具有王子那阶级大多数姑娘不具备的品质。可见即使作出“逆向选择”还是得从自身阶级地位出发,选择无法脱离社会。
选择的方向一旦明确,剩下的就是行动。首要解决的是“实践权”的问题。如果对方连“那就先处处看”都没说,那还谈什么爱情呢?本来很浅显的道理,可是总听到有些人义正词严的说“有本事你们左派也搞个企业,大家一块竞争竞争,公平竞赛”。这帮呆子的话也可以换个说法:俺大日本皇军搞大东亚共荣圈,支那人大可以在半壁江山接着建设祖国,大家比比谁好嘛,为啥要抗日呢?真要“公平”竞赛,只能上月球,他们搞一个“私有制”,我们搞一个“公有制”,其实到头来谁都搞不成,都搞“虚有制”了。这种蠢话为啥能出来?就是呆子们惧怕革命者夺取了“实践权”,所以他们极力散布“暴力夺权”的无耻-----好像他们身世清白;所以他们极力散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不服的话大可以自己实践实践嘛,好像这个“实践”是随手拈来,可以毫无成本的进行,而“实践权”只是居心叵测的革命者炮制出来的。让这些猪猡悲哀的是革命者根本不会按照他们的价值观起舞,而是按照劳动人民眼中的是非曲直来行动。
不获得“实践权”,还能实践吗?深陷情网的毛头小伙子最懂得这点。任旁人说“你不帅”,“低学历”,“没车没房,父母健全” 一概不理,闷头进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得“恋爱权”乃是爱情的前提。
前提具备了,按照通常说法就是双方“有缘”。那么双方有没有“分”呢?不少人认为“分”很可能早就被决定好的,更多的人对此不置可否。我也曾经被类似的想法困扰过:既然“患难见真情”的论断基本正确,那么要检验“真正的爱情”,最好的测试手段就是搭建艰苦的环境;可是追求小两口幸福和美又是“爱情”追求的目标。于是当时我认为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悖论:当小两口日子过得越红火,越无法辨认“爱情”的“真伪”。哈哈,这跟斯大林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激烈很是异曲同工。
纯粹思辨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解决。在实践之前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于是也不存在由实践去“检验爱情”。相反,爱情通过实践产生,产生后随着实践而消长。不但爱情,人类的其他情感也是如此。
例如曾有杀手潜伏到卡斯特罗身边当勤务员,和老卡接触越久越被他人格魅力所折服,致使屡有机会也没下手,最后还自首并得以留任。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杀手恨老卡自有道理,社会解放运动不是请客吃饭,自家倒霉发誓报仇很正常。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老卡的实践不断改变着杀手的情感,不断发展着他们之间的友情。反过来,假设老卡在花天酒地又会怎样呢?
又例如如果没有十月怀胎,更甚者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母亲像某些鱼类那样一下子产下几万个卵然后任其自生自灭,醇厚的母爱还会存在吗?我是深表怀疑的。所以现在某些富婆为保持身材找人代孕,这种行为除了不断证明资本主义社会里确实什么都可以交易之外,是不会发展出真正的母爱来的。
所以,不是因为先有了“爱情”,两人才将心比心,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相反正是有了这些美好的实践才不断发展着爱情,而爱情又进一步推动着实践的进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投射到感情生活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因此煞费苦心的设置某些环境来检验测试“真正的爱情”完全是徒劳的,而且起到了反效果,因为这些实践对爱情起到了削弱作用。
爱情跟真理一样不怕接受实践的检验,然而实践的目的绝不是检验爱情和真理。这是那个荒谬的“真理标准”肆虐三十年后需要拨乱反正的观点。不管各位看官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下郑重声明,那个标准与马克思主义无关。如果看官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又经常引用该标准,那么我只能说,你很可能存在语文上的误解。因为原话确实跟这标准有点类似: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符合真理的标准,而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难道真理不需要检验?难道它是至高无上的?呵呵,把“难道”和问号去掉,那就是答案。这不就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吗?相信朋友们会这样质疑。不,完全不是。跟爱情一样,真理是随着人类有目的之实践和大自然自身之运动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涉及人类社会的真理,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各种行为竞争的结果。
阶级社会中,竞争是发展社会真理的必要条件。比如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通过竞争而形成的。而西方经济学却弄出一个“均衡价格”来,据说照此价格销售的商品必然实现供需均衡。完全无视“均衡价格”是供需竞争的结果,这就是被公式等号掩盖的真相。很吊诡的是,资产阶级学说中这类的矛盾比比皆是----一方面标榜自己是个人利益的维护者,一方面热衷构建据说能自动平衡却把人的作用挤压到最小的“宪政”“法治”社会;一方面标榜自己是自由竞争的拥护者,一方面在行为和理论上排挤竞争,比如放纵资本鼓励“做大做强”之类的垄断,比如认为存在凌驾于人类至上的某种神秘天命或者公理而不是把真理理解为与人类的成长而发展。
跟劳动者的竞争形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各阶级的形形色色的个体行为的相互制约竞争沉淀成属于各阶级的真理,每个个体如果背离这些真理,很大概率会被本阶级抛弃,比如当老板不谋求资本增殖,当工人居然热烈欢迎老板剥削。社会行为的竞争必定把各种奇谈怪论拉回到某个中心线附近,这是因为竞争是收敛函数,收敛点正是真理。所以每个人都在以自身行为参与到了社会真理形成的竞争运动中去,而不是以我们的个人行为来检验某些早已存在的“真理”,不是不能检验,而是这并非行为的目的。正如设计电路图不是为了检验欧姆定律,恋人交往不是为了检验“爱情”(而是为了发展爱情)。已经被竞争函数所收敛进而沉淀下来的成为了真理,而且一直都会是真理,尽管只是“局部”的。正如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定律依然是真理。人类的行为通过竞争不断收敛同时又不断的发展,这样就构成一条漫长的不断延伸的真理链条。
同理,恋人之间的磨合也不断决定着爱情走势的变化,随着两人互动的发展,爱情可能加深,可能削弱。然而从来不存在一个抽象的“爱情”等待着实践的检验。现实生活只能不断校验着双方是否需要这段感情,而不是检验“爱情”是否存在。所以在大姐的文章中她认为虽然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但“我的爱情依然是真的”。在领悟真理上,直觉胜过一切。我佩服大姐的睿智-----曾经的爱情确实存在的,不需要由今天的实践来证明。因为爱情正是通过两人的行为发展出来的。这是客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既定事实。
如果有人认为实践的目的就是不断挑战已有的真理。那我只能理解为居心叵测,不怀好意,而且这种行为终究没什么好结果的。比如恋爱一方通过私家侦探来侦察“爱情”,最后只能是加速感情破裂。同样这三十年被某些人推波助澜,以诱惑为先导,以强制为后盾,以指鹿为马为行为准则的实践,无非是中止了劳动人民追求光明的实践,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发展出符合丛林法则的资本真理。即便如此,无数正直的人们依然不屈不挠的为理想而奋斗。这是令反动派感到无奈的现实-----阶级社会中人类行为竞争的结果只能发展出一条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总之关于“真理”的真理是:实践不断发展着真理,实践的竞争不断沉淀成真理,实践不断检验着人类思维是否符合真理。劳动和资本的决战到底谁胜谁负?我不敢断言,这是需要用战斗来解决的问题。我只能说所有的人都卷入了战斗的漩涡之中。大姐依然认为“爱情应该是高尚的”,同样我们曾经拥有过美好,当然无法放弃追求光明的权利。因为没有路,所以我们不是寻路人。通过战斗,我们成了筑路人:爱情和真理就通过自身得到延伸。我为自己成为筑路大军的普通一员而无比自豪。
http://blog.sina.com.cn/HeartPumpOn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