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统治阶级和当代中国的文革观
当代中国统治阶级和当代中国的文革观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改革开放30年余了,时间不算长,在革命战争中成功转型的中国统治阶级对于文革十年中噩梦般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文革不能作出历史的评价。根本在于,历史还没有成其为历史的。
直到今天,中国统治阶级对于文革的认识,仍然没有超越自身的感受。这种认识比较低级,无论是体现于知青们的文学作品中,还是体现于官方评价。因为,这种认识只是更多地反映了文革中统治阶级自身的情感和意志,而缺少对于文革中被统治阶级实践内容的反映。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此,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文革发生的必然性,不可能对文革作出历史的评价。前不久,笔者在火车上碰到一位退休教师,当年他作为红卫兵经历了文革,他对文革的评价是:不好的地方是十年确实耽误了不少事;好的地方是把贪官整怕了。显然,不好的地方是符合改开以来主流的文革观的。但是,好的地方却不是主流。至今,官方评价仍然说是文革的发动者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极端的估计,因此,文革是“极左”的。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不历史的、不超然于后文革时代的。文革持续十年之久,假如毛主席不逝,估计还会持续更久。在一个国家里持续这么长的运动,能用“极端”来描述吗?任何实践的历时越长,就说明其存在的原因是比较稳定的,是需要用历史科学的眼光来探讨其存在的原因所在。如果说,文革只持续了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被匆匆压下去了,或者文革只在一个国家的局部发生了一段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文革及其发动者对于这个国家主体来说是极端的,因为极端这个词只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偶然性或实践的不稳定性。这个评价实际上是对那十年的国家实践持国家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十年哪,现代中国的革命战争(除去抗日战争)也不过二十余年。我们哪里见过谁说革命战争也是极端的了?只有现代中国的敌人才说那是极端的嘛。
那为什么中国统治阶级和当代中国国家不能淡定看待文革呢?不淡定本身作为一种存在,我们也需要持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不淡定是一种非理性实践,这说明不淡定的主体还是文革时代的主体,或者说这是文革时代的主体在后文革时代的实践。中国统治阶级和当代中国国家并没有完全走出文革的历史阴影。为什么?对文革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文化实践,生成文化实践的是政治实践,生成政治实践的是经济实践或者自然实践。我们回顾现代以来的中国统治阶级的轨迹,他们是在依靠占国家大多数成员的工农阶级哺育下成长的。现代以来的中国的成就,也是在依靠占国家大多数成员的工农阶级无私奉献下取得的。在中国统治阶级完全成熟和现代中国完全崛起之前,他们都将依靠工农阶级。在此之前,他们在精神上、信仰上是与工农阶级一体的,他们不会在理性层面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更因此不可能对文革作出历史的科学评价。
什么时候当代中国统治阶级和当代中国能够科学评价文革了,就说明他们真正成熟与自信了。
(2011年8月11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