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救救鲁迅

火烧 2009-08-1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鲁迅文章被删引热议,争议不断。文章指出鲁迅作品被删因难懂,实则因不符和谐主旋律。强调鲁迅精神重要性,呼吁保留鲁迅文章,传承其思想与责任感。
近 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变脸”。鲁迅作品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保留《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删去《药》和《为了忘却的纪 念》。据说,拿掉鲁迅这两篇文章,是因为学生们“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师生的共识 ”。

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么?短篇小说《药》悲凉满溢,寓言色彩浓郁,或许有点难懂,但《为了忘却的纪念》,可是鲁迅极直白、动情、犀利的一篇散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为何也被拿掉?

在我看来,拿掉鲁迅这两篇文章的深层原因,乃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极可能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腐蚀祖国的花朵,让他们站到和谐的对立面去。

《药》 里的人血馒头,来自刑场,而那黑狱的描写,怎能不让人联想到云南的“躲猫猫”、河北的“聂树斌案”?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更有藏锋藏到锋芒毕露的段 落:“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 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也极易让人联 想到一些令人伤痛的共和国记忆。

或有人认为鲁迅这样的文章太沉痛,以至成为中学生不能承受之重。但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大写的真的孩子,怎么可能承受不了鲁迅的文章呢?

事 实上,鲁迅的文字力量,至今长存——— 那不是投枪,简直是核武器。他的文字所指之处,无数可怖、可悲、可恨、可怒的人、事、物,立即现出原形,化为凝结成块的坏死的黑暗。而他文字中流淌的情 感,全自血管流出,喷薄、灼热,能让那些良心未曾泯灭的人,为之激昂、振奋、共鸣。

毛泽东说:“鲁迅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的,即使在 21世纪,鲁迅的精神也绝未落伍,依旧足以支撑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鲁迅的文章也绝未过时,依旧足以唤起未来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所 身处的时代,是一个批评精神萎缩的时代,歌颂者与麻木不仁者摩肩接踵,坚如金石的批评者却如凤毛麟角。然而,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最需要的恰是批 评者而不是歌颂者,是热血的行吟骑士而不是麻木不仁的犬儒。在这个意义上,拿掉鲁迅的文章,只能意味着批评精神的进一步萎缩,而且是从孩子开始。

“救救孩子”,民国时期鲁迅曾在《狂人日记》最后一句发出如此的哀鸣。现在,或许可以再加一句,“救救鲁迅”——— 救的不是鲁迅,是寂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