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童心依然  神思盎然——读晓荷新作《草原印象》 马望野

火烧 2011-08-15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晓荷新作《草原印象》展开,赞扬其文字精炼、文思独到,强调童心与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其探索更多地域,创作更多优秀游记作品。

童心依然  神思盎然  

——读晓荷新作《草原印象》  

马望野  

==========================  

晓荷:  

又一次读到你精彩的游记,忽然心血来潮,想给你提个建议:到台湾宝岛去玩一趟。  

我是多么地想读到你描写祖国那块领土的游记啊!  

咱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说实话,我还真没有想到你居然还有这一手本领。  

当你们两口子从西藏回来,拿出了如诗如画的记游,我是很惊讶,也是很意外的。  

你的文字,精练;你的文思,独到;你想定的约稿计划,周密;你落实的组稿行动,迅速。在当年那个新组建的报纸编辑部里,你的这一切,不仅是我,而且是我们,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也有口碑在的。作为名牌新闻系的毕业生,作为大学的年青老师,你的所作所为仿佛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要能写出令人羡慕的文字,那可是需要作家的才能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灵感。可是我们当时并没有领略到你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独特造诣和精湛演出。从前闲聊的辰光,我多次和你们“掰惑”(即四川人所说的“摆龙门阵”):编辑是从多到少,作家是从无到有。在我眼里,两者都不可或缺。从多到少是追求精粹,从无到有是创造生命。虽然,有精粹,生命才有光彩;可是,没有生命,精粹何来根基?不过,就本人的本事而言,我自己很明白,从无到有不如从多到少。凡能从无到有者我都像从多到少者一样给予爱惜与看重。你既良于从多到少,又善于从无到有,更理应获得嘉许和尊敬了。其实,所谓灵感,我看也并不神秘,只是能发现,会表现而已。有发现也有表现;有发现而没有表现;有表现却没有发现。这是三种境界。第二种境界,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第三种境界,是奉上了没有口味的凉白开。只有第一种境界,才能让人承认获得了灵感。是不?然而,没有好奇,没有追求,没有探索,没有努力,也就什么发现也没有了。好在你还有一颗童心,到处都能有发现。也许,这和你目前生活的景况有关。不再想着从多到少了,也就容易从无到有了。没有了约束,也就有了辽阔啊!对此,在下最近几年太有感触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与我何有哉”!虽然不是天地人三不管,至少也能随心所欲了吧?童心的回归,那是必然的。有童心,就不会没有发现。童心依然,有了发现,再加上你原来笔尖就具有的能量,当然不会没有神思盎然的表现。于是,电光石火,水到渠成,恰如其分,那就是一再摆在我面前的杰作了。是不是这么回子事?我是在乱猜度,也许想的不对,那就算是胡咧咧吧!不过,顺着在下的思路,我还是希望你能有机会到台湾去一趟。现在不是开始自由行了吗?如果能够再到海南和新疆也去一趟,那么,未来至少会有一本很薄的但很叫人喜欢还催人远足的游记集子问世。当然,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那还得有远在非洲大陆忙活的那位先生的陪护才行。不然我就该挨骂或挨揍了。  

闲话少说,目前的这一篇游记,在下还想再循前例,请你允许原封不动地放到我的的博客里,以便阳光普照,既生辉蓬薜,又泽惠众生。等你回话了。  

问你的旅伴们好。更问非洲“土著”好。  

敬礼!  

马 2011/07/18   

(2011/07/18)  

   

——附录  

++++++++  

草原印象  

晓荷  

++++++++  

如果你从未到过内蒙古大草原,不妨驾车去锡林郭勒盟吧,那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只有到了那里,你才能深入草原腹地,领略到原始草原的生态景观。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以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  

昔日报社同事刘慧敏曾在锡盟东乌旗插队8年,视草原为自己第二家乡。她熟悉草原,有她做向导,我们一行四位女性就敢驱车横穿锡盟,到内蒙古东部景区潇洒走一回。对久居大城市的我们来说,能亲眼见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景象,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祭敖包◆  

我们这次草原之行的动因,就是去赶 7月3日 东乌旗的敖包大会。  

敖包是蒙语,意思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物体。在古代,蒙古族人信奉山川、大地为神灵来崇拜,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敖包有单个的,也有成组的,成组的敖包数目为单数,例如锡林浩特额尔敦敖包有十三个。  

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人们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本地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祭奠结束后,还举行传统的赛马和摔跤等活动。其间,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祭敖包像是当地蒙古族人的一场盛大聚会。  

祭敖包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锡盟东乌旗祭敖包的日子,是在每年 农历六月初三 。今年 农历六月初三 ,是阳历的 7月3日 。  

我们1号从北京出发,到达锡林浩特市。次日上午参观了市区景点贝子庙和额尔敦敖包,然后驱车 230公里 赶到东乌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当晚我们下榻在天骄宾馆,而刘被她的蒙族朋友接家去住了。由于祭祀都在清晨开始,旗里距敖包约有八九十公里路,所以凌晨4点我们就起床,等着与刘及朋友会合。4点半人到齐,蒙族朋友跟我们热情打招呼:“塞耨”!(“塞”要提上去发二声)这是蒙古族人初次见面的问候,我们也连忙回复“塞耨”!“塞耨”!对方听了直笑。蒙古族人说话舌头打嘟噜,听上去像俄语。   

两辆北京车,一辆内蒙古车,三路车队在加油站加满油后依次出发。道路颠簸,尘土四扬,但仍挡不住车流滚滚。一路上有自驾车的,有打车的,还有骑摩托的,都是东乌旗人,从四面八方汇拢来直奔一个地方:白音敖包。  

我们到达敖包的时候,祭祀已经开始了。东乌旗的白音敖包一共有三个,靠近水边的是母亲敖包,垒在山上的是父亲敖包,在父亲山后不远一个高坡上立着的,是儿子敖包。  

大家下车后,先到母亲敖包祭拜,牧民认为最好的食物是牛奶,所以他们用牛奶供奉神灵,人手一瓶(袋)奶,排着队洒在敖包及旁边的一座石堆上,一边唱着一边围绕敖包转,要顺时针转三圈才算功德圆满。更有虔诚者,五体投地匍匐在敖包前,心中默默祈祷。在母亲敖包礼毕后,再到千米开外的山上祭拜父亲敖包。父亲敖包更大些,爬上山顶有一大段路,从山脚下到山顶,一溜儿都是码起的小石堆,类似玛尼堆,一直堆到山顶。我也学着蒙古族人的样子,拿起石头放在玛尼堆上。  

祭祀结束,人们纷纷回到母亲敖包,等着观看赛马结果。可是我们的车和其他两辆车走散了,好大一片停车场,根本找不到他们,于是我们自己找位置观看赛马。听人说比赛胜出者会得到奖金一笔、牛一头或者一只羊。可我看不懂门道,只见有人骑马从场中穿过,但谁是胜者呢?没看清。  

接下来还有摔跤表演,但要等。太阳下晒得热,我们回到车里。可惜,不知摔跤表演何时开始的,我们没看成就同另一辆北京车赶回旗里了。  

不管怎样,一睹祭祀敖包盛况,同感牧民心中的神圣时刻,此行就算圆满。  

   

◆仰望乃林郭勒星空◆  

从白音敖包回到东乌旗后,兵分两路,一路折返北京,而我们四位女士却直奔草原深处,乃林郭勒草原。  

提到乃林郭勒,外地人大多不知道,包括我自己。我发短信给远在非洲的老公,他称自己地理知识够丰富了,也头次听说乃林郭勒,可见其“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若提到小说《狼图腾》,许多人就不陌生了,不错,乃林郭勒是“狼图腾”故地。  

“郭勒”是蒙古语,“河”的意思,乃林郭勒也就是乃林河。镶嵌在美丽草原上的乃林河,九曲回转,天然形成,是内蒙古草原一大景观,我们所住宾馆墙上张挂的就是九曲河。乃林郭勒草原,东与兴安岭山脉相连,北距蒙古国 10公里 ,是目前我国植被和地貌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也是草甸草原的典型。  

凡有美景的地方,踏访都不易。从东乌旗到乃林郭勒有 210公里 路,前60公里是省道,路况相对好些;中间一大段路时不时出现洼坑,司机们索性取道旁边的草地,按车辙印记行车。道虽颠簸,可一路风光无限。沿途的大草原一望无垠,草丛中偶有盛开的艳丽鲜花在风中摇曳。蓝天白云下,莽莽原野上,马儿在跑,羊儿吃草。绿浪起伏的草原时有白色蒙古包点缀……真是风景如画。  

最后 30公里 路更不好走,路上布满石子石砾。我们坐的尼桑轿车底盘低,只适合在城市道路上行驶,走这种路真得十分小心,就这还把后轱辘扎了。  

后胎啥时被扎的并不清楚。我们刚好路过一片草场,见远处起伏的绿色草毯上,羊群有如珍珠般散落其间,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大地辽阔悠远,景色特别迷人。于是停车,拍照。当拍完照回到车旁,我一眼瞧见车右侧后胎瘪了,心里咯噔一下。幸亏车里备着打气装置,而且此处离目的地不远了。打足气行驶了一段,下车查看,车胎又瘪了,再打气,终于有惊无险,坚持走完最后 两公里 。一到旅游度假村,立即请人换备胎。  

把行李放到蒙古包,安顿好住处,天色将晚。我们急忙上车,开到附近的白石山上,那里是观赏乃林河的好去处。已有几位摄影发烧友先于我们到达,架着长枪短跑,正兴致勃勃拍着落日。我们几个也加入其中,各自寻找好的角度。  

从山上往下望去,乃林九曲尽收眼底。嚯!瞧这曲线画的,鬼斧神工!只见清清的河水由远而近,像条光亮的丝带在绿色草原上柔美地弯曲,划出长短不一的横道,逐次向前铺展,横道间弧线衔接,形成一条长长的美丽曲线,简直是一幅草原天然画卷!远处更有马群在河边悠闲漫步,在水中留下清晰倒影,平添几分灵动、静谧。这画景,哪儿找去?浑然天成,尽情拍照啊!  

太阳很快下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白石山。离开前,我最后又瞧一眼乃林九曲,要把这一美景定格在记忆中。  

乃林郭勒的河美,草原美,她的星空也美。就我看来,乃林郭勒草原的星空,是我迄今所见到的最美星空。  

大地空旷,人烟罕见,入夜漆黑一片,这正好是观看星星的好地方。将近午夜,尽管冻得瑟瑟发抖,我仍和同伴坐在蒙古包前仰望着星空。满天的星星,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多得数不清。勺状的北斗星非常耀眼,一条白色星云带当空划过,那是银河,牛郎织女星正隔河相望。透过望远镜,见到银河中的星星闪着钻石般光芒,还有橙色的星星闪烁……唉!我的天文知识太有限,许多星星叫不上名儿。这样美丽的星空,我只在北京天文馆里见过,可那是模拟的。  

遥想自己小时候,北京的夜空也是繁星点点,自己常痴痴站在院里数星星,但决没有今晚见到的多。几十年过去,如今北京城像是裹在雾气里,星星难得一见,想要看只有去远郊区,延庆或密云,但也比不过今晚草原的星空璀璨。  

旷野里默望星空,万物空灵,似乎与宇宙也贴近了,此刻我只觉得人太渺小。  

   

◆走进牧民家◆  

到草原而不入牧民家,似有缺憾,所以串包是我们此行的应有节目。我们前后串过三户牧民家,其中在两家宿夜。  

4号中午离开乃林郭勒后,先回30公里外的苏木(即公社)修车补胎,换好车胎,赶往白音乌兰大队——刘插队的地方。当年她住的小土坯房仍在,院里住着一户牧民家庭,小土房是他们家特意为刘保留的。  

主人叫巴特儿,见刘带着我们几个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他似乎不感意外。我们学蒙古族人样子,高声问候“塞耨”,他笑着把我们让进客厅。巴特儿家没住蒙古包,改住砖房了,里外有好几间房。客厅里满墙书柜,原来他家还是“草原阅读之家”,大队的书寄放在这儿。客厅显眼处,挂着成吉思汗像。有几副漂亮的马鞍作为装饰,放在木箱旁。  

我们在沙发椅就坐。他叫出里屋的老母(额济)与我们相见,跟他住一起的哥哥,也与我们见过。没见到巴特儿的老伴和儿子,娘俩儿去了旗里。儿媳正忙着照料牛群,没顾上进院儿。女儿娜仁其木格给我们端来奶茶和奶豆腐、奶疙瘩,都是家里自制的纯牧民食品。除了刘,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品尝到牧民家奶制品。奶豆腐微酸,奶疙瘩原味,不酸不甜。两样可以泡在奶茶里吃,也可直接吃,味道都不错。小孙女见来了一屋子人并不认生,挺好奇。她不足两岁,可是看上去很结实,走路稳稳的,也许是吃草原的奶养人。  

巴特儿家归置得井井有条。周围居住环境也好,三面环山,绿草如茵;院前小路正对着公路,出行方便。家里养的牛、羊成群,远处山坡上吃草的牛和羊都是他家的。院里有7头奶牛,每天需早晚两次挤奶。我们刚好碰见儿媳在挤牛奶,便凑过去看。7头小牛犊被栓在一个圈儿里,挤完一头母牛奶,才能放小牛犊去吃母奶。小牛犊有时吸不出奶,还要跳起一下,顶母牛乳部,也许这有助于出奶?  

晚饭吃的是羊肉面。面是手擀的,羊肉自家产的,吃起来一点不膻,连我这个不吃羊肉的人也没吃出膻味,是地道的家常味,好吃。主人还吩咐女儿给我们上奶酒,用牛奶发酵做成酒,这种手艺,一般牧民家庭都失传不会了。我们各自尝了几口,唔!喝出了酒味,微有奶香,很好喝。我们连声道谢主人的盛情款待。  

当夜宿在他家,与额济住一屋。  

次日5号早上,吃完茶点,刘请巴特儿一家换上盛装,准备照相留念。额济著淡紫色蒙古袍,巴特儿穿蓝色袍,儿媳和小孙女都穿红色蒙古袍,娜仁其木格穿的则是白色绣花袍,几种颜色搭配,色彩鲜艳。我们以蓝天、草地、哈么(音)车为背景,和他一家老小合拍了许多照。  

临别时,娜仁其木格又给我们一人一块奶豆腐,还让把早点剩下的奶疙瘩都带上,我们连声谢谢,与他们一家道别。  

   

车没开多远,就到牧民老三孟克家,刘跟他家常来常往,非常熟。他和二叔特意开车到公路旁迎接我们。孟克与母亲住一块儿,他和媳妇住砖房,母亲住蒙古包(牧民叫毡房)。这是我们第一次进牧民家蒙古包,很好奇。只见迎门正前方,也挂着成吉思汗像,可见这位先人深得蒙古族人崇拜。两溜矮炕沿墙一横一竖,另一面墙摆放着小柜子和案子。毡房正中生一炉灶,烟囱直通房顶。炕上放个茶几,摆着茶点,我们进来入座后,孟克妈妈给我们一一倒上奶茶。  

陈韧开车累了,就势躺下休息。刘用蒙语跟他们叙旧,聊些大队经营的话题。大约坐了一个小时,我们当日还要返回东乌旗,便告辞出来。  

   

6号下午又去串牧民布赫·额尔登家。他家在另一个大队——达布希里图嘎查,“达布希里图”是“跃进”的意思,“嘎查”就是“大队”。去他家是为了看马,他家养了几百匹马。他家也是旗里有名的旅游接待户,常有游客登门,台湾作家席慕容就在他家住过几天。  

刘并不认识布赫·额尔登,但认识他的外甥女彤嘎,彤嘎介绍我们去的他家。由于路不好走,怕我们自己去摸不着,彤嘎请出好友斯琴巴图专门带路。蒙古族人,真是古道热肠!  

斯琴巴图携幼子阿查理,一早就来到宾馆看我们。上午先带我们去趟中蒙边境,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转一圈。中午又请我们吃饭。饭后出发,前往牧场。斯琴巴图开车在前,我们紧随其后。途中穿过草原腹地时,连斯琴巴图都迷路了。趁他打电话问的工夫,我们在草原上抢镜头。这里是原生态草原啊,就是古诗里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旷野里,天地间,此情此景,来自城市的我们,不由得深感震撼。  

问清了路,斯琴巴图很快将我们带到牧民家。男主人布赫·额尔登外出了,女主人乌云琪琪格接待的我们。哦!一进他家的蒙古包,就像进了可汗大帐,宽敞、气派。迎面墙上还是挂着成吉思汗像,下方一溜炕,放供案、茶几,案上摆满了酒和各种贡品。蒙古包左右两侧各放木沙发椅、茶几。这个蒙古包其实是砖砌的,不是毡房,专门用于接待客人。旁边那座小蒙古包,才是主人原来自住的毡房。但现在他们搬到砖房里住了,起居做饭都在那儿。  

乌云琪琪格40多岁,两个儿子都在蒙古国学摔跤。丈夫外出未归,眼下家里就她一人。她给我们端上奶茶、奶油、奶皮子、奶豆腐等,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她是非常能干的主妇,家里家外一把手。  

斯琴巴图陪我们坐会儿,便告辞回去。我们也拿着相机走到外面,去看马。  

刚才坐在蒙古包里不觉外面刮风,出来一走才知道风大。马群跑得挺远,我们边走边照。抓拍马的姿态,要眼疾手快,机会稍纵即逝。陈、刘二人携的是长镜头相机,我带的是傻瓜机,起起哄而已。我衣服穿少了,风吹得够呛,半截回到蒙古包,跟乌云借件外套穿,又翻回去照相。正好赶上两匹马打架,我抓拍下几个镜头,但最精彩的马头竖起的姿态没抓着,而陈、刘二人又离得太远,不容易拍,可惜。  

乌云的家周遭空旷,夜间同样能见到满天繁星。我们三人坐在外面,身披毛毯睡袋,背靠车子,举头望星月。乌云不解,问刘:“她们干什么呢?”我们心里发笑。  

次日吃过早饭,与乌云合影。只见她有些心神不宁,我们当时也没在意。装车正准备走的时候,男主人布赫·额尔登骑着摩托,风驰电掣般赶回来了。真巧!我们又重新拍照,与夫妻二人合影。布赫·额尔登英气勃勃,是个典型的蒙古汉子,与乌云琪琪格凑对,男才女貌,天造地设。布赫要留我们多住几天,见我们要走,他很遗憾,说下次再来一定到他家做客。  

直到事后回想,我们才琢磨过来,布赫风风火火回来,不是巧合,而是乌云打电话特意叫他回来的,所以见我们走,两口才那么遗憾。由此看来,蒙古族人既豪爽热情,又含蓄内敛,我们拂了他们的美意意,倒显得失礼了。  

   

◆达里湖彩虹◆  

达里湖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赤峰克什克腾旗内。选择去达里湖,一是我们取道东线回京路过,二是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特别是有“内蒙古高原上的天鹅湖”美誉,值得一去。  

7号下午,我们走国道303,从锡林浩特驶往赤峰方向。但这条路的锡林浩特段正赶上大修,非常不好走。一路大坑小坑,车子东躲西闪,拧着麻花走。我见路旁有标语写着:“这条路是坑爹路”,扑哧笑出来。我们确实差一点就被扔半道上,好不容易才在当晚开到景区,终于松口气。   

次日上午去北部湖区观鸟。因为怕惊扰鸟类,景区拦着铁丝网不让游人靠近湖边,我们只能站在离湖很远的地方,用望远镜观鸟。若想近距离观鸟,大门口倒是有圈起的受救助鸟:一只大天鹅,两只蓑衣鹤,都暂时被圈在网笼里,可以仔细观看。  

陈建议去曼陀山庄,那边山上能俯瞰达里湖。好主意,说走就走。  

中午到达山庄,挑房间住下。山上气候可谓多变,忽晴忽雨。刚来的时候晴天,安顿好后下雨了。庆幸的是,我们总能躲过些小麻烦。我们下午4点来钟上山,又见到了太阳,正好傍晚看落日。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登到山顶,天又阴下来,太阳被云层遮住。山上风刮得很大,两个巨大风车(风力发电)呼呼作响。我出来时已经多穿件外套,还是冷,恨不得披上棉袄才好。天阴的缘故,湖水都发暗,远处的浓云和湖水之间若无山峦相隔,几乎分不清云和水的界线。看来,拍落日的希望要落空了。听当地人说,日落时间在晚7点到8点,我们见时间还早,就跑车里坐着躲会儿风。  

外面又飘起细雨,我们把车挪了个位置。从车里出来,一扭脸,无意间猛然发现:一道清晰、眩目的彩虹,横空出现,惊艳无比!这一幕,好像是专门给我们几人准备的,就在我们眼前,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地呈现!这是我所见过的线条最完美、色彩最艳丽的彩虹,而且霓、虹毕现,太难得了,太过瘾了!我们高兴得直叫。一边观赏,一边兴奋的按快门,只恨手中相机拍不下完整画面,辜负了上天一片美意。十分钟后,美丽的彩虹才渐渐退去。  

上天真是公平的,常让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原本想观落日,不料被乌云遮蔽,没看清;未曾想过看彩虹,她却不期而至,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意外惊喜!为我们的达里湖之游添上浓重一笔。幸甚!幸甚!  

   

◆结束语◆  

返京的路上明显感到,原本纯净、透亮的天空,渐渐不见了。行车到密云,群山已被薄雾笼罩,到达北京城,干脆就裹在雾气里。久居城市的人,置身于喧嚣环境,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已经不甚敏感。我们需要返璞归真,多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而内蒙古大草原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这也是美丽大草原的价值所在。  

我想借台湾作家席慕容的一段文字,来作本篇的结束语:  

“她(指蒙古高原——引者)的存在,让这个世界觉得心安。  

蒙古高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不只是北亚游牧民族的家乡而已,她更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仅存的几处原乡之一了。”  

                                               2011年7月15日 夜完稿  

                                               2011年7月16日 早修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