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第三条道路
普京的第三条道路
作者:[美]克利福德·盖迪 巴里·艾克斯 杨 波 李明娜
国外理论动态
美刊《国家利益》2009年1-2月号刊登了克利福德·盖迪和巴里·艾克斯题为《普京的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分析了普京的基本治国战略,包括对寡头既打又拉、尽力控制资源出口收入、恢复金融主权等等。作者同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打乱了普京想利用的国际金融循环。俄罗斯将探索、发展经济的新思路,但是无论如何,普京维护和加强国家主权的大思路不会改变。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10月20日,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对一些国外投资者的讲话中自豪地说:“我们未被这场金融危机打个措手不及。当我们制定长期的经济和财政政策时,我们也把潜在的风险和威胁考虑在内了。”在谈及自己坚持财政储备时,普京指出,“我们有时会因为太保守而备受指责,但是,我认为保守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普京真的有先见之明吗?答案很简单:没有。普京既没有预料到这场危机发生的时间,也没有预测到它的性质。但从一个更重要的层面上来说,他的确是做了准备。八年以来,普京一直坚持两个主要经济政策的优先性。第一个政策是在保证私营者的利益总是服从于国家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起可以最大限度开发自由市场优越性的机制。第二个优先政策是健全俄罗斯经济制度,以应对危机。然而,在面对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的危机时,这种平衡能否持续下去会影响到俄罗斯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发展以及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
作为俄罗斯的领导人,普京在过去的九年里完成了由政府总理到国家总统再到政府总理的政治角色转变。在他执政期间,俄罗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一直到现在,俄罗斯都在普京的领导下稳步发展。在他刚开始任职时,经济就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开始复苏。1998年的金融风暴几乎使俄罗斯的经济瘫痪,导致了俄罗斯卢布先后四次贬值。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推动了国内消费品生产领域的发展,诸如先前备受国外进口产品排挤的食品加工、汽车生产和家用电器,这些产业开始繁荣起来。事实上,普京就职后经济一直在慢慢回暖。之后随着经济的缓慢发展,石油业也出现了繁荣。这期间世界石油价格从1998年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每桶140多美元。仅这一项就带给俄罗斯丰厚的财政收入。在普京为总统的八年期间,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出口获利超过了650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叶利钦在位时8年的出口贸易额还要高。
石油和天然气财富主要通过消费支出渠道分配到其他部门。个人收入快速增加刺激了零售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升趋势呈现一片泡沫景象。2005年春,各大公司在国家股市交易平台——俄罗斯交易体系的市场价值达到了3000亿美元左右。三年多后,该数字已接近1.4万亿美元。据估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石油价格的滑坡,给股市带来猛烈的打击。随着石油价格跌落到之前2005年每桶不到50美元的水平,俄罗斯交易体系资产也迅速跌至先前价值。
正如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当前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尤其是对本国的影响在俄罗斯也迟迟未得到承认。从前的辉煌、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整个国家,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从公司到家庭,俄罗斯人已从几周前的期待回到了现实。莫斯科和一些地方政治家毫不犹豫地把过去三四年的景象称为泡沫经济,并且提醒政府将不得不修正预算,而且个人收入将不会再增加。
很难说这次危机是否会造成长期的负面效应,因为在任何一次经济泡沫发生时,每一个层面的经济结构都会出错,也就是说,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消费和投资决定。不过这次泡沫经济只持续了3年。与苏维埃70年间经济管理的资源错配相比,这些错误显得微不足道。但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普京的领导下,这一点做得还远远不够。当普京和他的同僚们谈及俄罗斯经济的深层问题,即基础设施不足、老旧及健康危机时,他们不过动动嘴皮子而已,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现在比普京刚上任时还要棘手。
有关俄罗斯人健康与死亡的统计数据已人所共知,但人们仍感到震惊。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俄国人均寿命最低。而这种情况对男性来说更为糟糕,尤其在那些年轻有为的男性中。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的俄罗斯男性的死亡率与年龄比他们大20到30岁的美国、西欧及日本男性的死亡率相当。甚至在十年的经济增长后,事情并没有比10年甚至15年前有所好转。相反,在普京任总统时期年龄在26到55岁之间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叶利钦任总统时有所提高。俄罗斯总人口减少的速度同样比叶利钦执政时快13%。
政府采取的任何改善人民健康的政策措施都解决不了诸如酗酒、吸烟等普遍的问题。自1999年以来,人均酒类消费增长了29%,烟草消费增长了88%。普京政府声称鼓励生育计划已经取得成功,出生率在过去两、三年里确实增长。但是主要增长可能是由繁荣时期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所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前的危机将会使它们再次下降。
俄罗斯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的健康问题一直未成为普京经济政策中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想强迫市民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政府通过牺牲未来投资提高今天的消费,并且选择稳定第一。最紧要的任务是恢复俄罗斯的金融主权。采取的措施反映了普京的保守策略:偿还国债以及建立金融储备。
2000年1月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统时,其国内外汇储备仅为85亿美元,而政府长期积累的债务却高达1330亿美元。因此,对普京来说,要想实现他的既定目标——将俄罗斯恢复为主权国家,还清这笔巨额贷款则成为当务之急。其实这一决策也正是普京总统从当年苏联解体这一惨痛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尽管当时苏联经济体制有种种弊端,它也不会因在军事上被打败而解体。失去金融自主能力导致丧失政治主权才是真正的诱因。一旦它要依赖西方的银行及政府进口足够的食物果腹,俄罗斯永远也不可能自主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了。
普京总统认为,俄罗斯政府决不能再次放弃国家主权。政府必须有金融储备来应对未来的任何危机。这也是优先考虑金融稳定的原因。而这种彻底的转变在普京总统执政的几年时间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到2007年底,国家的外债已经降低到370亿美元。而2005年1月份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就在该年1月底,俄罗斯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所有债务,比预期提前了3年半。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债务国之一的俄罗斯,从此无债一身轻。与此同时俄罗斯以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开始在一个新建立的石油稳定基金里积累资金并将之注入外汇储备,而这种速度还将不断增长。2005年,550亿美元注入外汇储备,2006年注入1200亿,2007年注入1700亿,这使得这项基金总数在2008年中期达到几乎6000亿。仅中国和日本超过了这个数目。俄罗斯手中的大部分基金都是美国国债,它成为了美国当前赤字账户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十年进程中,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石油价格的上涨使普京总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实现了金融主权的目标。然而,他个人在追求这个目标时表现出来的执著也很重要。当石油价格真正开始迅速上扬时,他已经布置好了税务机构为中央政府收取石油出口收入的最大份额。事实上,在2000至2008年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几乎与同时期石油公司出口总收入等同绝非巧合。石油公司的出口利润都面临高达90%以上的税率。
普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从而带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第一是他成功地将经济发展的重任加于俄罗斯最具实力的企业身上;第二是他并没有一并击垮这些具有实力的企业,相反,却允许这些企业家成为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个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管俄罗斯时,少数寡头垄断俄罗斯经济中几乎所有赚钱的部门。早于1996年夏,一些银行家与叶利钦达成协议,在叶利钦第二任期总统选举中他们给予他经济与媒体的支持,作为回报他们将掌握俄罗斯极具盈利价值的资源性行业。这个协议意味着只要叶利钦选举获胜,他们将得到这些行业的所有权。
叶利钦在选举中获胜了,寡头政治家们也得到了他们的权益,但刚一开始瓜分利益,他们内部的冲突也随之开始了,并一直持续了三年。当普京和他来自圣彼得堡的一些幕僚们开始选择并贯彻另外一种经济管理模式时,寡头们却在彼此削弱实力。普京开始以优势地位解决寡头政治问题。他不需要妥协。让他们作为俄罗斯最赚钱公司的老板继续存在是普京有意的选择。他允许寡头保留资源公司的拥有权不是因为那些寡头太强,他无法控制,而是因为他需要他们以私人利益最大化实体的身份发挥作用。普京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回归苏联公有制体制。他认为事实证明它是失败的。它太低效,无法使俄罗斯经济拥有国际竞争力。普京的模式是允许有限度的私人企业和私有财产存在。
普京首先使寡头们明白他是他们的保护者。他向他们保证,他将承认1996年他们与叶利钦的约定(同时提醒他们,在该国几乎没有人视其所有权是合法的),他不会没收他们的财产,但是他将重新界定他们与当局的关系。2000年2月,他宣布,从此以后所有的寡头将只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说,过去他们在克里姆林宫、各部委和政府办公室的每一项投资,他们在全国培植起来的关系网已完全失效。他们将不得不重新投资普京的克里姆林宫。而且他们的投资将不会再影响到政治,而只是自保。
在2000年7月的一次著名会议上,普京与寡头们共同制定了基本原则。事实上寡头们肯定会继续积累财富。但作为回报,他们必须接受新税务制度。寡头们必须严格遵守新税制,用现金并全额纳税,并且不能改变。与此同时,普京还向寡头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寡头在其涉外经济活动中必须以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主。寡头享有所有权,但这些权利并非持久不变,而且这些权利必须是建立在与克里姆林宫持续的友好关系之上。这项计划更像是一种以保护为名义的敲诈。
普京对寡头政治集团成员的态度使观察者们长期困惑不已。在俄罗斯,他的很多强硬路线支持者们抱怨普京对寡头政治集团成员们的态度太过小心谨慎。如果说普京或他身边的人曾对他的策略做过合理性解释的话,那就是弗拉迪斯拉夫·苏尔科夫了。在那次2000年7月份会议前后,苏尔科夫说道:“问题的关键是:俄罗斯真正的企业家精英分子非常少,因而是非常宝贵的。他们拥有资本、知识和技术。换句话说,俄罗斯的资本家们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一样宝贵,我们应该同等重视他们。”苏尔科夫还强调说:“石油商和石油一样重要,俄罗斯必须两者兼顾,同时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
对普京模式惟一严重的公开化的挑战是多年之后来自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他最初也是普京模式狂热的支持者。但是他后来的个人经历促使他开始重新考虑这种模式。尤科斯石油公司采取的加大透明度和纪律性的政策使得公司的股权价值以及霍多尔科夫斯基个人财富急剧增长。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提倡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普京的模式,也不同于老式的权贵资本主义。商业关系和其他金融交易应该是透明并且有纪律的,所有权将是无条件的。公司的股东不仅应有权选择产品、市场和供应商,而且在国外经济活动中他们也应拥有所有的决策权。霍多尔科夫斯基模式是向自由交易迈出的一步。但是它还有更深的后果。即保证商业成功的透明度将不仅暴露寡头手中集中了俄罗斯的大量财富而且将暴露其他经济部门贫困的真实状态。因此政府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寡头政治家们收取更多的税款——除非他们可以控制税率。对俄罗斯财富的竞争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控制政府及其税收政策的公开化的斗争。如果寡头政治家们还想维持他们的财富,他们将不得不运用自己的金融权力去塑造政治体制。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构想与普京模式的大前提相违背。霍多尔科夫斯基于2003年被捕并被囚禁。自那时起再也没有人挑战过普京。对于寡头们而言,那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2000年福布斯世界富翁榜单上个人资产超过10亿美元只有四位俄罗斯亿万富翁,他们的总资产不到100亿美元。而2008年春季最新的福布斯名单中有87位亿万富翁来自俄罗斯(其总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他们的总资产达到了4700亿美元。
普京深信市场经济的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和高度集中的苏联经济体制更具有优越性——正是这一信念决定了他对寡头们的态度。他也深信,俄罗斯采取单干式的苏联经济体制是无法与全球经济相适应的。俄罗斯企业不应该只是向外国出口产品,而应获得全球资产,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活动参与者,并具有能同强大的多国公司相抗衡的实力。在普京可以通过设定税收标准,向主要财富利润的赚取者征税的前提条件下,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弱点抑制了国内向国外大量借款。幸运的是,普京建立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使开发国际金融市场来获得额外资金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容易。通过偿还俄罗斯债务和建立俄罗斯信用等级,普京使私人借款的迅速发展得以实现。普京利用寡头的出口收入减少了政府将近1000亿美元的外债,而寡头们却积累了一笔将近5000亿美元的新债。
普京和一些寡头们共同参与了一个似乎很奇怪的计划。俄罗斯公司出口石油到西方国家;俄政府从出口商身上以税收形式收取利润,并将这些钱借给西方政府;以俄罗斯握有的西方债务作抵押品,西方国家的银行再把资金借给俄公司。事实上,这样的计划并不只针对俄罗斯一国。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凭巨大的贸易顺差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与普京总统追求高效率规避风险的目标是一致的。西方金融机构更善于寻找适当的机会进行投资(强于俄罗斯政府)。因此,依靠全球化系统为杠杆使俄罗斯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赚取的利润流向其他部门,这是一种在俄罗斯低风险且有效的投资方式。实际上,俄罗斯是花钱雇用西方政府提供一种服务——以市场基本规律而非通过腐败行为进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这在国内是做不到的。
面对危机,在短期内,俄罗斯只能和其他国家一样部署财政援救和刺激措施,并且设法安全渡过全球危机。归功于充足的金融储备,俄罗斯在这方面比大多数国家更具优势。但优势并不是无限的。俄经济长期来说必须避开过分依赖于单一、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石油价格。
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经济多样化是目前人们讨论最多的方法:发展多种与石油价格无关的经济活动。但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长期性的选择。现实中,只要俄罗斯有石油和世界其他地方需要石油,经济多样化就不可能。自愿放弃不断增加的石油收入,投资不那么有利可图的部门,这样的做法太不划算。但经济多样化实现不了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经济而是政治。由于金融独立是俄罗斯领导层最重要的目标,它不可能大量投资非石油部门,因为,即使在低廉的价格下,石油带来的收益也是其他行业无法取代的。
通过与其他石油生产商合作,理论上俄罗斯能够尝试降低油价的不稳定性。尽管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之一,但是它一直在探讨如何以某种形式与欧佩克联手、在技术上解决随时增加或减少市场上俄罗斯的石油,但目前还实现不了。
在除了依赖石油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今后的俄罗斯很有可能继续以普京现在的政策为方向,采取保守的方法即在高价格时建立储备。目前的经济危机无疑将促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谨慎。在促进效率与强调稳定性和生存能力的政策之间权衡利弊时,他会倾向于后者。这反过来也暗示着他会更严格地控制经济,更多地限制大企业。
最后,人们会担心,当前的经济危机会阻滞俄罗斯正复苏的地缘政治态势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俄罗斯还远没有到达基本的经济健全国家的标准,而这次危机则有可能进一步妨碍它朝着这一方向取得进展,但是经济情况的健全指数并不是他行事的先决条件,俄罗斯所需要的是政治主权。凭借宏观经济政策,普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重新确立了俄罗斯的国家主权。因此他决不会牺牲这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