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性质与实现条件
前言:本文是笔者2005年完成的,写完本文后,笔者才读到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发现这篇文章也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的。然后吸取了其中一些思想和引用了其中一些句子进行了修改。
甲: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吗?
乙:是。
甲:那么能否说共产党的执政和“政教合一”相似?
乙:不。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但共产党是一个政党而非宗教组织。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我们现在认为宗教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者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信仰神祇,并且祈求神祇帮助自己、解决那些自己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宗教信仰是对某一客观存在或主观臆想的人或物或其他地没有丝毫怀疑的相信。但共产主义不一样,它同时是一门科学,所以我们才对其研究。宗教信仰是不需要研究的,因为它的教徒对它没有丝毫怀疑。所谓研究,就是因为有所怀疑。
甲:那么是否可以说你们自己也怀疑共产主义的正确性?
乙:是。
甲:那么共产主义还是一种信仰吗?
乙: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它具有信仰和科学两种特征。
甲: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你们既相信共产主义,同时又怀疑它?”
乙:是的。
甲:但是从逻辑上讲,这是完全荒谬的阿!
乙:是的,这听起来像东方夜谈。但是我们作进一步探讨,我们不如听科学界一种公认正确的理论:光具有波、粒二相性。观科学史,不难发现,波动的研究源于水面的波纹;粒子的研究起源于有一定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的运动。因为波动和粒子不同的物理特征,即波动是连续的,粒子是离散的;波动具有折射、衍射现象,粒子有比较确定的运动轨迹。可是光却同时具有波动和粒子两种特征。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电磁波(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粒特征越明显,比如紫外线、X射线;波长越长,粒子特征越不明显,比如红外线、用于通讯的电磁波。可以预言,比目前人类研究的电磁波波长更长的电磁波也会具有粒子的特征,只是更弱而已。
甲:可否说得更形象一些?我想这些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听懂。
乙:好的。如图5所示,表示一条线段,去其两个端点,从数学角度讲,这是一个开区间。可以这样认为A点代表0,B点代表1;A点代表粒子特征,B点代表波动特征;A点代表正确,B点代表错误;A点代表善,B点代表恶;A点代表爱,B点代表恨……即A、B两点代表相对立的,相反的,矛盾的两个概念。现在我们用A点代表粒子特征,则B点代表波动特征。那么这个开区间上每一点代表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的特征。
甲:这回我明白了,正如有时候你既爱一个人,又同时恨他。
乙:是这样的。
甲:那么到底什么是共产主义?
乙:恩格斯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我们认为,共产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同时是一种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甲:要是有一个人他需要的是全社会的财富呢?
乙:那么这时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
甲: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乙:目前,没有地球人知道。但是我们毫不怀疑的相信它一定会到来?
甲:凭什么相信?
乙:正因为我们也没有凭据,所以才怀疑它,研究它,并努力寻找凭据。
甲:既不怀疑,又怀疑?
乙:请参考图5。
甲:哦,明白了!
乙:事实上,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到来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凭据。
甲:这不陷入了鸡生蛋和蛋生鸡的怪圈?
乙:鸡生蛋的同时,蛋也在生鸡;我相信的同时,我们也在怀疑。(现在觉得“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很棘手,其实很简单。第一,蛋孵出的这只鸡与生这个蛋的那只鸡并不是同一只鸡。所以应该这样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这只鸡生的蛋?先有蛋,还是先有这枚蛋孵的鸡?”也就跳出了问题设计者的自相矛盾的怪圈。第二,蛋与这枚蛋孵出的鸡是同一本质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表现形式。这只鸡的外形特征已与蛋大不相同,但,这些特征,其主要部分,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已经由这枚蛋决定了,比如这枚蛋无论如何也孵不出一只鸭。因此可以把这个问题翻译成“先有鸡还是先有鸡?”问题的无意义性不攻自破。在这扯淡了——2011年8月23日增)
甲:呵呵。不知有句话你是否认同: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乙:我认为是这样的。
甲:那共产主义也是这样的吗?
乙:共产主义不可能凭空而成,万丈高楼必须从地而起。共产主义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
甲:那么,可以让我了解现在已经实现到什么步骤了吗?
乙:你的意思是否说当前的共产主义是什么?
甲:可以这样说。
乙:实现全人类财富之和最大化。(愚现在认为,这里不应该用“财富”,而应该用“快乐感”,或者说,“财富的效用”——2011年8月23日增)
甲:什么叫“全人类财富之和”?
乙:人是有欲望的。当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后,人有满足感和舒适感。这种东西便成了他的利益。一个人的财富,就是他已经得到的他想得到的东西;人类财富之和,就是每个人财富的代数相加。
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全宇宙所有的东西既不会增加,亦不会减少;根据热一定律,全宇宙的能量既不会增加,亦不会减少。那么怎么实现最大化?
乙:请注意,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每个人想得到而不容易得到的,比如与大气圈连通的区域里的空气等等。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从一方面讲,这里的“财富之和”可以认为是全球商品生产总量;从另一方面讲,可以认为是全球人类需求之和的倒数。那么,可以从这两方面实现最大化,一是提高提高生产力,二是降低人的需求。即:
∑财富=∑供给/∑需求
甲:生产力是在不断提高,可是人的需求似乎增长得更快。按照你的说法,人类财富在减少啊!
乙:我们考虑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富翁经过一个乞丐的身边。假设富翁手里有十元人民币。对富翁来说,如果失去了这十元钱,可能没有什么大不了。而对乞丐来说,可能关系到好几天的生存问题。假设富翁把钱给了乞丐,我们看到这个过程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只是转移。可是我也发现十元钱的效用似乎变大了。(这大概可用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来解释。也就是两份等量的财富同时给两个已有财富不等的人,那么,给相对贫穷的人的那一份产生的效用要高于另外那个人——2011年8月23日增)
甲:似乎是这样的。
乙:我们再看另一个场景:张三在理发店理发,完毕后给了师傅十元钱的理发费。这里同样没有发生物质财富的增加,有的只是转移。那么为什么张三付钱师傅收钱?因为这个过程之后,张三会感觉愉快些,师傅会感觉疲劳些。换句话说,在物质财富转移的同时,有相应的精神财富也在转移,这个过程使他们均成为商品,并遵守着价值规律。
甲:不错,是这样的。
乙:我们再回到上个场景。那个富翁如果很乐意地给了乞丐钱,凭生活经验,那个富翁会感觉更愉快;而那个乞丐,也会感觉人间真情,也会感觉愉快些。尽管无论富翁还是乞丐,都可以用这十元钱买到相同的面包,满足相同的生理需求,但在没有物质财富减少的这个过程中,精神财富增加了。
甲:你这也就是从微观上分析了财富最大化的“∑需求”方面的内容?
乙:是。
甲:可是那富翁若不想给呢?
乙:随富翁不想给的程度不同,结果不一样。有可能使财富减少,若他又不得不给。
甲:眼前的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愿意给啊!
乙:要是每个人都愿意给的话,则每个人也就可以凭乞讨过日子了;要是每个人都可以凭乞讨过日子,则就不会有人乞讨了,那么就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那么共产党这个组织也就不存在了。
甲:(半晌)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