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电视“文化版图”与我国的文化安全战略

火烧 2007-01-1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电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战略,强调构筑电视文化版图的重要性,提出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文化身份与民族性,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电视“文化版图”与我国的文化安全战略
                                           杨瑞明
电视“文化版图”与我国的文化安全战略
         
    一、文化安全与电视传播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形态,直接威胁着各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因此,20世纪末期以来,国家安全的内涵不再仅指国家的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
     文化安全涵盖文化领域,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特点。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安全,其目的是要维护本国文化主权,防止他国文化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侵蚀,以及抵制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渗透与影响。它没有直接的武力冲突或直接的对抗与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形的战争”。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电视,它以直接的视觉形式形象地表现了不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而世界各国的电视文化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禀性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即使是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等新兴大众媒体与新的传播技术已具有广泛的影响,但电视依然是今天人类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电视通过自身特有的传播方式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从多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20世纪初,文化人类学者在关于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即开始注意到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族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发现,不仅在同一文化体系内人与人沟通时会产生误解,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往中,尤其是人们试图跨越价值体系差异较大的文化进行沟通时,产生的误解就更大。这不仅给个人之间带来心理情感的隔膜和文化身份的疏离,而且还引起文化族群之间的关系失谐与冲突。20世纪中期,当电视这一电子媒介出现后,这一传播手段的形象直观可视性为全人类的交流建立了共同理解的基础,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特别是卫星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跨越地域和语言文字所引起的“传播阻隔”进行对话与交流。
     虽然视觉艺术的魅力使电视所传播的文化更容易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承载着不同社会价值体系的电视跨文化传播,也必然对别国或其他民族带来极大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同时,由于我们今天依然处在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电视文化交流也是不平衡和不对等的,强势文化国家的跨国传播必然构成对弱势文化国家的“文化渗透”。
     二、构筑我国电视的“文化版图”
     当人类创造的信息技术越来越使传播媒介能够跨越国家管辖的疆界,甚至冲破国家主权的藩篱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我们不仅仅面临着国家的领土或领空被跨国传媒的传播网络所覆盖的危险,更面临着民族文化的“领土”、“领空”被外来文化所侵占的威胁。为此,要守卫国家民族的“文化领土”或“文化领空”,我国电视媒介应构筑自己的“文化版图”,守护这一电视“文化版图”的安全,从而在参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充分的主体性和保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个性,以此作为抵制文化霸权或传播霸权的前提和条件,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争取中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中华文化昂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版图”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在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中,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版图”的安全,就要保持文化的特性和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既要固守“文化版图”的完整,又要拓展“文化版图”的疆域,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因此,构筑我国的电视“文化版图”,意味着我们既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守护或拓展本土电视传媒应该覆盖的传播面积,也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个性,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电视传媒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走世界,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做出贡献。
     固守和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建构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前提与保证。文化身份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的品格和处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对它的文化身份的认同。西方学者瑞恩·赛格斯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身份的建构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该民族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文化特征;二是该民族内部人们的心理结构;三是该民族的外部形象。这三种因素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因此通常人们把文化身份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
     文化身份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人们面对一种其他文化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文化是否承认这种其他文化的“他性”,自己的文化是否允许其他文化的破坏性因素入侵而不去改变它们。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将文化身份置于了一种新的语境之中,人们的民族性和主体意识受到了挑战,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与自我认同也就受到影响,从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受到削弱,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抵抗与文化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因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有文化自主性的国家都更加有意识地不断寻找或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决不放弃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守护自己的文化版图。即使是哪些文化强势国家,虽然要求别人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自己的文化,但他们自己对引进外国文化却步步设防。
     在我国电视领域,电视工作者已经在实践中开辟和探索构筑中国电视的“文化版图”之路。他们意识到,在当今不平衡的文化传播环境中,如果弱势文化缺乏主体性,缺乏固守文化版图的意识,久而久之,就只会用别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从而实际陷入文化的殖民陷阱。所以,对传播者来说,不能顺着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三、我国构筑的电视文化版图应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电视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如何在电视节目的内容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问题,越具有民族性的也才越具有世界性。因此,电视传播中文化版图的固守应是有原则的多元包容中的固守,而决不应是狭隘的封闭式的筑堤守护。我们应以开放的姿态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因为那些电视作品与我们的观念不同而将之拒之门外,而是让它与我们的文化对话,在对话中碰撞各自的立场,实现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虽然拒斥也是固守的一种策略,但长此以往容易使视野越来越狭隘,不利于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吸取其他文化的有益养分。而且,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简单的拒斥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只有以开放的文化进行对话,在交流与碰撞中显示自己的文化精神,实现固守文化版图的目的。
     电视文化版图的固守也不应敝帚自珍。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清楚哪些应该舍弃,哪些应该守护,哪些文化适合现阶段的国情与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总之,电视传播要以我为主,坚持在固守中拓展,在固守中扬弃,并且与世界平等对话。电视文化版图的拓展,是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将我国广博的文化、真实面的貌推向世界,在世界上塑造一个古老又开放,稳定又进取的中国形象。我们必须强化这样的主动意识,努力把我们的电视节目推向世界。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