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挑战精英私有化
文章讲述工人刘荣立在国企私有化过程中,通过组建工会和争取股东权益,捍卫工人利益。重点分析通华盛案例,揭示私有化中的腐败与工人斗争。
工人挑战精英私有化
自19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为了给市场经济铺路,中国经历了一场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中国劳工新闻翻译网(CLNT)先前关注国企工人反对私有化的案件,比如通钢事件。刘荣立的故事的亮点在于,一个普通工人在国有企业静悄悄的私有化过程中,持续性的、创造性的捍卫工人的利益。刘荣立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动员他的同事组建工会,迫使管理层为工人提供公司股票,促使管理透明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翻译了刘荣立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国有资产私有化中的腐败,一篇是国有企业组建工会面临的挑战。
私有化和通华盛公司
通华盛公司过去是北京一家大型国企(北人股份单张纸胶印机分公司)的一部分,人数最多时有1500名工人。经过1990年代的几次改革、破产和合并之后,1998年之前它还保持着国有,之后就变成集体企业。2003年,通华盛公司进一步改制,变为私有。原来的管理者变成所有者。
在改制中,之前的管理者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财产。这一切都是悄悄的进行,没有征求工人的意见。这种行为极大地激怒了工人和1980年就进厂工作的刘荣立。另一个相关的事件就是工人参与管理的权利,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权利了解和决定公司事务,他们很容易受骗和被操纵,并被剥夺了由工人创造的财富。
反抗的早期尝试,变为股东
私有化后不久,工人们就开始尝试反抗。2003年10月,工人组织职工代表大会来表达他们对私有化和工人所受待遇的愤怒。下一次职代会就被管理层操纵,使之空洞无物。
2005年5月,刘荣立鼓励、动员他的同事上访。2006年,管理层被迫承认工人变为股东。第一篇文章描述了争取股东的运动。(我想为国企改革闯一条新路)
变为股东不仅为工人带来了实际的利益,还增加了工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参与公司事务的意识。比如,要求民主选举公司监事来监督公司财务,而这是被管理层多次拒绝的。
成立工会
成立工会的斗争是刘荣立及其工友的另外一次争取行动合法性的努力。管理层蓄意破坏工人的成立工会的会议,通过收买和劝说工人不要制造麻烦(比如承诺涨工资)来破坏工会选举,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当刘荣立拿到地方工会要求管理层根据中国法律成立工会时,管理层拒绝了。这种努力最近停息了,但对管理层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因为管理层面对的合法性危机越来越大。
刘荣立指出,在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组建工会比在外资企业面临更多的困难。他在第二篇文章中分析了原因。(通华盛成立工会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比较)
一个工人知识分子
刘荣立,现在已经年近六十了,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有限但是阅读非常广泛。他喜欢批判性地思考社会问题,喜欢写作。(他的文章可以在他的博客上读到)我们选的第二篇文章(我为国企改革闯一条新路)显示出刘荣立是一个工人知识分子。
其实刘荣立是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这对他来说既是福气也是负担。他提出的观点经常超出工人同事的需要,所以他经常感到不仅被管理层孤立,还被工人孤立,他们有时会认为刘荣立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局限
尽管也有周期性的集体努力,但这次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刘荣立的个人努力。虽然刘荣立获得了工人同事在抗议信上签名,争取工人参加信访,刘荣立仍然没有能够巩固他的工人同事之间的团结。他都没有获得同一集团公司中其他公司工人的团结(私有化之前它们属于同一家国有企业),虽然他们经历了相似的私有化过程,工人也面对着相似的问题。事实上刘荣立把他的抗议限于法律框架之内,尽力避免类似街头行动那样激进的集体行动的任何可能性。
另一个妨碍斗争增长的局限是,这只是一个十来个来的小企业。除了BBC以外,没有其他媒体报道刘荣立的成功努力,他的其他同事也不公开露面,所以几乎没有引起公众的兴趣和支持,这和南昌八一沃尔玛及烟台澳利威的情况不一样。国家媒体也拒绝报道这个故事,刘荣立几次联系国家媒体也无济于事。
意义
尽管这次斗争不如通钢事件这样的大事件那么引人注目,但它反映出工人捍卫合法利益的决心和毅力,也为面临相似问题的工人提供了灵感。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