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竭的泉水:从影片《两家人》的音乐谈雷振邦现象
文章围绕电影《两家人》中的音乐展开,探讨雷振邦的创作成就与艺术风格,强调其音乐作品的纯朴民歌风格与民族特色,展现其在毛泽东时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心中不竭的泉水:
从影片《两家人》的音乐谈雷振邦现象
胡宗翰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成都
胡宗翰学派经典舞蹈研究室
一九六四年暑假开始的那些日子,我看了一部当时刚刚问世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新片《两家人》。片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从此扎根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我的灵魂中不竭的泉水。
2011-1964=47。四十七个年头过去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我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坎坷,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很多的艺术作品,聆听过无穷的中外名曲,能够背唱的歌曲多达两千余首。说我的心中是优秀音乐的汪洋大海并不过分。岂止四十七年来,我从四岁以来,没有一天不唱歌,没有一刻不唱歌,梦中也在唱歌,甚至竟然会把自己唱醒,醒来接着唱,又在歌唱中迷迷糊糊地继续睡觉。
我之所以终于放弃已经在许多领域遥遥领先的科技事业转入艺术,转入艺术之后又以舞蹈为归宿,说来原因就一句话,那就是我在给WH的一封信中写的:“搞科技当你正在从事科技的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是无法唱歌的,只有搞艺术才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唱歌。”这就是我抛弃科技的理由,就这么简单。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闹笑话,荒唐之至,在我看来这是比天还大的理由,是足以压倒一切的理由。我就这么一票否决了科技而以这一票归宿到经典舞蹈至死不再离开。
我无法想象一天不唱歌是什么滋味,那样的一天将怎么过。我相信那一定比生病的感觉还要坏得多。我没有一天不唱歌的经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禁止我唱歌,除非我死掉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是要说明什么呢?是要说明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胡宗翰先生,在漫长岁月中,在心中如同汪洋大海般的音乐中,有一首只听见过一次的小歌是汪洋大海中永远跳动着的精灵,是巍巍群山中永远流淌着的清泉,那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那首歌曲的旋律我一直记得,歌词却只记得两句:“千年的土地连成一片哎……欢乐的歌儿唱不完,欢乐的歌儿吔唱不哩完嘞。”至于影片的故事,也只记得是农村合作化中的两家人的儿女亲事。
对于我来说,这首歌是心灵的补药,而且是十全大补,无所不补也。
纯朴,就这两个字。
还有比纯朴更“值钱”的东西吗?钱?钱算什么东西?钱是什么东西!
既然钱不是什么东西,那么最终无非就是归结为钱的名利地位算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
十多年前,我搞了一个厚厚的大笔记本,在封面上用毛笔写了两个字:《抢救》。我要抢救毛泽东时代花如潮歌如海的那些和我的生命分不开的歌曲。我完全凭记忆写下了几百首歌曲。其中就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的旋律和仅记得的那两句歌词。
后来光盘渐渐流行,可以买到不少好的歌曲。但是我的抢救工作依然在继续,因为能买到的光盘还有非常多的遗漏。
再后来互联网渐渐走进生活,再后来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好的歌曲和电影,这极大地减轻了我的抢救工作。
近来我利用互联网建设了一个巨大的电影资料库,把包括毛泽东时代的许多优秀电影下载刻录成光盘珍藏。
昨天我终于想到应该在网上查找《两家人》,一查,高兴得我落泪。
赶紧下载珍藏起来。
四十七年前只听见过一次《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昨天是生平第二次听见。人们爱说什么天籁之音。我要说天籁不如人籁,人籁中最动听的是《两家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的歌词如下,有几处听不清楚,不能乱猜,就让它空白吧。
山茶哎 的开红似火哎
木棉花开满山的 哎
农业生产大发展
组织起来搞合作
组织起来吔搞合哩作吔
千年的土地连成一片哎
喜在心
欢乐的歌儿唱不完
欢乐的歌儿吔唱不哩完嘞
千条哎小河哎归大海吔
合作走向吔
毛主席是咱的红太阳
共产党为咱把路开
共产党为咱吔把路哩开吔
以上歌声出现在影片开头的字幕中。
然后是女声:“我们国家的一九五三年,非常值得我们回头想一想,那时候正处在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前夜。”
小河,小桥,农村集市。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曲调。
对于我来说,拿整个世界来换这首歌和接下来的“小河,小桥,农村集市。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曲调”,我不换。
我惊讶地发现作曲者又是雷振邦。
我觉得雷振邦可以当选毛泽东时代作曲家的优秀代表。
关于雷振邦,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我只说一点:拿采风收集来的音乐素材加以整理提炼创作出优秀作品,这已经不容易,已经足以产生非常好的艺术。但是最难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在于你无法从中找出它“其来有自”的那个素材,你连它的素材的影子也捕捉不到。你分明可以看出或者听出那个作品的灵魂所在,却丝毫也不能指出它究竟来自哪个具体的素材。这就叫做“化境”。吃了牛肉吃了羊肉吃了鸡肉鸭肉鱼肉……却并没有牛羊和鸡鸭鱼的具体味道,明明是这些营养,没这些营养就什么也不会有,却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牛在哪里羊在哪里鸡鸭鱼在哪里。我觉得雷振邦就是已经达到艺术的“化境”的一个极其优秀的典范。
那个营养叫中华民族。
鼓吹全盘西化的人是多么浅薄。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可以作为雷振邦达到艺术的“化境”的一个代表作。遗憾的是四十七年来,知道《两家人》的人太少了,知道那首歌曲的人太少了。就连百度百科关于雷振邦的介绍中也居然没有提及如此重要的《两家人》。由此可见很多人的艺术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人们爱说什么天籁之音。我要说天籁不如人籁,人籁中最动听的是《两家人》。
人们爱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我要说:“此曲只应人间有,天上哪得几回闻”。
还有什么芳香比泥土更香吗?
泥土之香是众香之母。
让喜欢天上的人到天上去吧,我留在人间。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的网址是:
http://www.56.com/u11/v_Mzc3NjAxNTA.html
附录一
雷振邦简介(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百度百科整理出来的)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学。在东京,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不到半年的时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校长允许他跳级,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1942年毕业于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景颇姑娘》、《达吉和她的父亲》和《金玉姬》、《董存瑞》、《马兰花开》、《花好月圆》、《吉鸿昌》、《小字辈》、《赤橙黄绿青蓝紫》等40余部影片音乐作品。其中涉及白族、壮族、彝族、拉祜族、塔吉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格。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地域风情的音乐作品,形成他的作品曲调优美、婉转轻柔、而柔中有美、美中见秀、秀中显雅、脍炙人口的独特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雷振邦出生优越、富裕,却始终坚信,音乐来源于生活,娓娓动听的民歌,使其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无数个采风的日子里,他跋山涉水,历经边疆各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去最边远的山区,找民间歌手喝酒对歌,只为把那些将日渐失传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记录下来。他的这种对艺术对音乐负责的态度是很多现在的音乐人无法比拟的。
只有在听他的作品时,才会有一种音乐大餐大快朵颐的感觉;只有他众多音乐作品从几十年前就开始流传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只有他为电影注入音乐的灵魂,让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只有他穷尽一生的精力只为把中国各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承下去。虽然他已离开了,但他和他的的音乐将永远在老百姓心中鲜活下去。
附录二
《两家人》简介
高正国和陈为邦都是从苦海里熬过来的老贫农,几十年的老邻居,当年参加土地改革,斗争地主,组织互助合作,领导生产,他们都是积极分子。因为穷,他俩团结得比弟兄还要亲,他们的后辈二珠和小海相处得也很好。可是,随着生活的好转,高正国对待陈为邦开始有点话不投机了。他谢绝当模范,生怕耽搁了个人生产少挣钱。国家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高正国私下也订了个五年计划,打算积粮、攒钱、置地、雇长工……村里人背地里议论他有自发思想、有变相剥削、是铁算盘,为了这桩事,二珠跟小海还生了一场气。她想:我爹是贫农,天天拼死拼活地干活儿,省吃俭用地过日子,怎么会剥削?!
秋后,农会召集大家讨论征购余粮的大会,高正国不去参加,只叫二珠代他去听会。二珠听了老农会的讲话,才懂得父亲固执、落后的思想根源。在征购余粮这个问题上,高正国上了外号叫“猫胡子”的投机商人的套。这天晚上,二珠开完会刚到家,高正国就向她打听开会的内容,二珠骗他道:“政府征购余粮,人家都报了,我也报了1000斤……”话还没来得及说完,高正国就吼了起来。二珠第一次跟爹正面冲突,最终还是软了下来。以后,二珠在小海的不断帮助下,学会了许多斗争方法,她认真地跟爹摆事实、讲道理,劝他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当天晚上互助组开会,高正国被大伙狠狠地揭了老底,算了细账,他无词可辩,转身离开会场。二珠见势愤恨交加,毅然应征余粮800斤。从这次会上,高正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抛弃阶级弟兄的事实越来越明显了。老农会及时对高正国作耐心的思想工作,警告他不要走“饱了一家,苦了千家”的资本主义道路,翻身的农民不能忘了党。
高正国只顾个人的利益,自从卖了800斤余粮之后,他认为是丢了一大笔钱,拼死拼活想捞回这笔“亏损”。这时,高正国的存款多了,跟“猫胡子”的关系比过去密切了,他的买地计划就要实现了。高正国私下里买了贫病交迫的单干户李存家的四亩地。过不几天,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来,村里即将成立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他急得晕头转向,暗自叫苦。李存吃了单干的亏,如今成立农业合作社,他决定第一个报名参加,没想到他的地被老伴卖了。心地狭窄的李大妈知道自己又做错了事,不敢跟丈夫直说,愁得走投无路。“李大妈投井了!”高正国被这呼声震慑住了,一时好像天崩地裂,使他恍忽不安。强烈的阶级感情把他从迷途中召唤回来。在众人面前,高正国掏出那张命根子般的刚到手的土地证,深怀羞愧地将它交还了原主。勤劳俭朴的高正国,在生活的镜子里看到了“饱了一家,苦了千家”的危害性,他懂得了农民要过好日子,只有听党的话、组织起来,走集体富裕的康庄大道。
从影片《两家人》的音乐谈雷振邦现象
胡宗翰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成都
胡宗翰学派经典舞蹈研究室
一九六四年暑假开始的那些日子,我看了一部当时刚刚问世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新片《两家人》。片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从此扎根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我的灵魂中不竭的泉水。
2011-1964=47。四十七个年头过去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我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坎坷,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很多的艺术作品,聆听过无穷的中外名曲,能够背唱的歌曲多达两千余首。说我的心中是优秀音乐的汪洋大海并不过分。岂止四十七年来,我从四岁以来,没有一天不唱歌,没有一刻不唱歌,梦中也在唱歌,甚至竟然会把自己唱醒,醒来接着唱,又在歌唱中迷迷糊糊地继续睡觉。
我之所以终于放弃已经在许多领域遥遥领先的科技事业转入艺术,转入艺术之后又以舞蹈为归宿,说来原因就一句话,那就是我在给WH的一封信中写的:“搞科技当你正在从事科技的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是无法唱歌的,只有搞艺术才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唱歌。”这就是我抛弃科技的理由,就这么简单。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闹笑话,荒唐之至,在我看来这是比天还大的理由,是足以压倒一切的理由。我就这么一票否决了科技而以这一票归宿到经典舞蹈至死不再离开。
我无法想象一天不唱歌是什么滋味,那样的一天将怎么过。我相信那一定比生病的感觉还要坏得多。我没有一天不唱歌的经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禁止我唱歌,除非我死掉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是要说明什么呢?是要说明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胡宗翰先生,在漫长岁月中,在心中如同汪洋大海般的音乐中,有一首只听见过一次的小歌是汪洋大海中永远跳动着的精灵,是巍巍群山中永远流淌着的清泉,那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那首歌曲的旋律我一直记得,歌词却只记得两句:“千年的土地连成一片哎……欢乐的歌儿唱不完,欢乐的歌儿吔唱不哩完嘞。”至于影片的故事,也只记得是农村合作化中的两家人的儿女亲事。
对于我来说,这首歌是心灵的补药,而且是十全大补,无所不补也。
纯朴,就这两个字。
还有比纯朴更“值钱”的东西吗?钱?钱算什么东西?钱是什么东西!
既然钱不是什么东西,那么最终无非就是归结为钱的名利地位算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
十多年前,我搞了一个厚厚的大笔记本,在封面上用毛笔写了两个字:《抢救》。我要抢救毛泽东时代花如潮歌如海的那些和我的生命分不开的歌曲。我完全凭记忆写下了几百首歌曲。其中就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的旋律和仅记得的那两句歌词。
后来光盘渐渐流行,可以买到不少好的歌曲。但是我的抢救工作依然在继续,因为能买到的光盘还有非常多的遗漏。
再后来互联网渐渐走进生活,再后来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好的歌曲和电影,这极大地减轻了我的抢救工作。
近来我利用互联网建设了一个巨大的电影资料库,把包括毛泽东时代的许多优秀电影下载刻录成光盘珍藏。
昨天我终于想到应该在网上查找《两家人》,一查,高兴得我落泪。
赶紧下载珍藏起来。
四十七年前只听见过一次《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昨天是生平第二次听见。人们爱说什么天籁之音。我要说天籁不如人籁,人籁中最动听的是《两家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的歌词如下,有几处听不清楚,不能乱猜,就让它空白吧。
山茶哎 的开红似火哎
木棉花开满山的 哎
农业生产大发展
组织起来搞合作
组织起来吔搞合哩作吔
千年的土地连成一片哎
喜在心
欢乐的歌儿唱不完
欢乐的歌儿吔唱不哩完嘞
千条哎小河哎归大海吔
合作走向吔
毛主席是咱的红太阳
共产党为咱把路开
共产党为咱吔把路哩开吔
以上歌声出现在影片开头的字幕中。
然后是女声:“我们国家的一九五三年,非常值得我们回头想一想,那时候正处在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前夜。”
小河,小桥,农村集市。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曲调。
对于我来说,拿整个世界来换这首歌和接下来的“小河,小桥,农村集市。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曲调”,我不换。
我惊讶地发现作曲者又是雷振邦。
我觉得雷振邦可以当选毛泽东时代作曲家的优秀代表。
关于雷振邦,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我只说一点:拿采风收集来的音乐素材加以整理提炼创作出优秀作品,这已经不容易,已经足以产生非常好的艺术。但是最难也是最优秀的艺术在于你无法从中找出它“其来有自”的那个素材,你连它的素材的影子也捕捉不到。你分明可以看出或者听出那个作品的灵魂所在,却丝毫也不能指出它究竟来自哪个具体的素材。这就叫做“化境”。吃了牛肉吃了羊肉吃了鸡肉鸭肉鱼肉……却并没有牛羊和鸡鸭鱼的具体味道,明明是这些营养,没这些营养就什么也不会有,却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牛在哪里羊在哪里鸡鸭鱼在哪里。我觉得雷振邦就是已经达到艺术的“化境”的一个极其优秀的典范。
那个营养叫中华民族。
鼓吹全盘西化的人是多么浅薄。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中的那首歌曲(女声小合唱)可以作为雷振邦达到艺术的“化境”的一个代表作。遗憾的是四十七年来,知道《两家人》的人太少了,知道那首歌曲的人太少了。就连百度百科关于雷振邦的介绍中也居然没有提及如此重要的《两家人》。由此可见很多人的艺术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人们爱说什么天籁之音。我要说天籁不如人籁,人籁中最动听的是《两家人》。
人们爱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我要说:“此曲只应人间有,天上哪得几回闻”。
还有什么芳香比泥土更香吗?
泥土之香是众香之母。
让喜欢天上的人到天上去吧,我留在人间。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的故事片《两家人》的网址是:
http://www.56.com/u11/v_Mzc3NjAxNTA.html
附录一
雷振邦简介(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百度百科整理出来的)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学。在东京,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不到半年的时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校长允许他跳级,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1942年毕业于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景颇姑娘》、《达吉和她的父亲》和《金玉姬》、《董存瑞》、《马兰花开》、《花好月圆》、《吉鸿昌》、《小字辈》、《赤橙黄绿青蓝紫》等40余部影片音乐作品。其中涉及白族、壮族、彝族、拉祜族、塔吉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格。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地域风情的音乐作品,形成他的作品曲调优美、婉转轻柔、而柔中有美、美中见秀、秀中显雅、脍炙人口的独特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雷振邦出生优越、富裕,却始终坚信,音乐来源于生活,娓娓动听的民歌,使其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无数个采风的日子里,他跋山涉水,历经边疆各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去最边远的山区,找民间歌手喝酒对歌,只为把那些将日渐失传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记录下来。他的这种对艺术对音乐负责的态度是很多现在的音乐人无法比拟的。
只有在听他的作品时,才会有一种音乐大餐大快朵颐的感觉;只有他众多音乐作品从几十年前就开始流传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只有他为电影注入音乐的灵魂,让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只有他穷尽一生的精力只为把中国各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承下去。虽然他已离开了,但他和他的的音乐将永远在老百姓心中鲜活下去。
附录二
《两家人》简介
高正国和陈为邦都是从苦海里熬过来的老贫农,几十年的老邻居,当年参加土地改革,斗争地主,组织互助合作,领导生产,他们都是积极分子。因为穷,他俩团结得比弟兄还要亲,他们的后辈二珠和小海相处得也很好。可是,随着生活的好转,高正国对待陈为邦开始有点话不投机了。他谢绝当模范,生怕耽搁了个人生产少挣钱。国家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高正国私下也订了个五年计划,打算积粮、攒钱、置地、雇长工……村里人背地里议论他有自发思想、有变相剥削、是铁算盘,为了这桩事,二珠跟小海还生了一场气。她想:我爹是贫农,天天拼死拼活地干活儿,省吃俭用地过日子,怎么会剥削?!
秋后,农会召集大家讨论征购余粮的大会,高正国不去参加,只叫二珠代他去听会。二珠听了老农会的讲话,才懂得父亲固执、落后的思想根源。在征购余粮这个问题上,高正国上了外号叫“猫胡子”的投机商人的套。这天晚上,二珠开完会刚到家,高正国就向她打听开会的内容,二珠骗他道:“政府征购余粮,人家都报了,我也报了1000斤……”话还没来得及说完,高正国就吼了起来。二珠第一次跟爹正面冲突,最终还是软了下来。以后,二珠在小海的不断帮助下,学会了许多斗争方法,她认真地跟爹摆事实、讲道理,劝他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当天晚上互助组开会,高正国被大伙狠狠地揭了老底,算了细账,他无词可辩,转身离开会场。二珠见势愤恨交加,毅然应征余粮800斤。从这次会上,高正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抛弃阶级弟兄的事实越来越明显了。老农会及时对高正国作耐心的思想工作,警告他不要走“饱了一家,苦了千家”的资本主义道路,翻身的农民不能忘了党。
高正国只顾个人的利益,自从卖了800斤余粮之后,他认为是丢了一大笔钱,拼死拼活想捞回这笔“亏损”。这时,高正国的存款多了,跟“猫胡子”的关系比过去密切了,他的买地计划就要实现了。高正国私下里买了贫病交迫的单干户李存家的四亩地。过不几天,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来,村里即将成立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他急得晕头转向,暗自叫苦。李存吃了单干的亏,如今成立农业合作社,他决定第一个报名参加,没想到他的地被老伴卖了。心地狭窄的李大妈知道自己又做错了事,不敢跟丈夫直说,愁得走投无路。“李大妈投井了!”高正国被这呼声震慑住了,一时好像天崩地裂,使他恍忽不安。强烈的阶级感情把他从迷途中召唤回来。在众人面前,高正国掏出那张命根子般的刚到手的土地证,深怀羞愧地将它交还了原主。勤劳俭朴的高正国,在生活的镜子里看到了“饱了一家,苦了千家”的危害性,他懂得了农民要过好日子,只有听党的话、组织起来,走集体富裕的康庄大道。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