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解读人民日报打捞沉没的声音

火烧 2011-05-2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人民日报关注沉没声音,强调社会稳定需疏导而非压制,呼吁重视弱势群体诉求,体现群众路线与公平正义,聚焦改革成果与社会和谐。
人民日报的评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引起巨大反响。它的意义在于:中国社会的“维稳”将由压制转向于疏导。这是重大的进步,我们为此欢呼!
很值得玩味的是文章对“沉没的声音”这个词的定义: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
也就是说,当今达官的喝道、贵人的醉语、精英的阔论,混合着金钱的磨擦声、觞政的幺六声、强拆的隆隆机声,佐以情人的梦呓组成了“强大的声场”。在这个“强大的声场”干扰下,存在着客观“听不见”和主观“听不进”的两种“沉没的声音”。
听不见和听不进都会造成执政的盲目。当前我国社会的维稳工作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和谐却渐行渐远,问题就在于疏与堵的本末倒置。
“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比如要求取消退休双轨制、公开官员财产、公开“三公”消费的呼声,连年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执政者是听见了的,往往又都没听进去,使得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如不能充饥的画饼。
无行动的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国企改革造成的特殊群体,为改革牺牲却与改革的成果无缘,殷切地盼望着党的温暖,无奈望穿秋水年复一年。特别是三线企业买断的老职工,如今地方不收、企业不管,除了必须缴纳社保金以外,似乎一切与社会再不相干。几十年固定的岗位,就如笼中养久的鸟,他们丧失了觅食的能力,只能用最低贱的“工作”、下最大的辛苦煎熬着显得很多余的岁月。他们不用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也同时失去维护自己公民权的机会。大多数人更无能力上网,生活的窘境让他们一步步继续沉没,终于,他们的声音沉入海底,由“听不进”变得“听不见”了。
“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这就是“听不见”而需要“打捞”的“沉没的声音”。
这种沉没的声音无疑蕴藏于弱势群体之中,之所以这么有潜能,证明了这个群体对社会稳定的举足轻重。除了像美国那样建立在剥削全世界的劳动的基础上的少数国家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组成社会的人当中,劳动者永远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没有政客的光辉,没有富豪的潇洒,也没有精英的如簧巧舌,但他们用汗水默默地养活着社会。他们的能量如水:载舟亦可覆舟。
我们的党旗,是交相辉映的镰刀斧头,是劳动者的象征。依靠千百万劳苦大众,共产党砸碎了旧世界也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在王铁人、陈永贵等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手中,新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工农业基础。团结、依靠工农大众永远是共产党的本色,只有关心群众疾苦、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党才会赢得最广泛的支持。
谁更明白老百姓,谁才能有管好社会的前提条件,这绝不会以精英们一厢情愿的意志为转移。毛泽东去世几十年了,被人骂也好、诽也罢,丝毫无损伟人那照耀历史的光芒。与少数人的希望相反,去世已久的凡人却在他身后被人民群众拥向“神坛”。这就是老百姓的评说,这就是历史的定论。
二十多年前,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政的共产党失去了劳动者这个阶层的支持。他们错误地认为,一党执政就必须“超阶级”、“全民化”,完全背叛了自己的祖宗——马克思主义。纵观这个世界有“党”以来,无论处在那种文明阶段,它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离开这个基础,它就不可能长久不衰。
共产党与资本主义的政党相比,就在于它所代表的劳动大众是社会最广大的阶层,而一个国家最广大的群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具有最大的交集。希望“涵盖一切”的愿望无论出发点如何,必定导致无可挽回的腐败,从而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那些表面上“积极支持”的红顶暴发户和特权阶层,最擅长的本领就是“卖主”,一有风吹草动,最先分庭抗礼的必定是他们,这早就为历史所证实。
巨大的冰山虽然可能撞坏船只,但只要肯用实实在在的温暖和阳光去化解为时不晚,坚固的冰山一定会变成平静的大海,永远托起社会主义中国这只东方巨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