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升值,加息,泡沐--经济已陷入两难境地

火烧 2010-05-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难局面,探讨国有企业、金融体系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强调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西方模式的差异,以及通胀控制与政策干预的复杂性。

最近论坛中,有几篇帖子由于贴近当前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所以比较火,我先谈谈个人看法,中国现在的经济是由中国特色的,单从哪方面理论,都应该不会解释清楚,试解如下:  

一.中国特色  

1、              国有企业在中国至少还占据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金融、电信、资源等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国有企业是绝对垄断的,这是与欧美的完全市场经济是截然不同,所以有些在西方国家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不会演化成危机,为什么?因为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封闭不开放。至少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资本项目下还不能完全兑换,其金融衍生品远不如欧美丰富,衍生品可以使风险扩散,利益最大化,但一旦产生危机,也可以产生连锁反应,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世界也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中国金融系统风险敞口不大,收到的冲击也就小了很多,但为什么中国的货币、财政刺激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值得深思,后面再系说。现在的希腊危机,是它本身的财政赤字导致的债务危机,如果它本身金融是封闭的,高盛也就无从对希腊债务的CDS“信用违约互换”发起攻击,也不会波及整个欧元区,当然了希腊本书欧元区的一员,连锁反应是必然的,其他的欧猪国也会扩大这种危机的恐慌。有企业另外的一个特点是,始终贯彻落实政府的行政指令的,特别是央企,对于他们来说,行政命令是高于经济规律的,也就是执行力相当高,对于央企一把手来说服从于政治命令高于一切,毕竟政治前途是最重要的,企业家与高官的身份转换也就顺当多了。08年的高通胀,在加息、提准备金率基础上,最后使用上了行政价格管制,来抑制CPI,平心而论,这种行政管制,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通货膨胀的原因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供求关系,货币滥发导致求大于供,产品供给加大,充分市场竞争,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降。通货膨胀适度,对经济是好的,但要注意这个度,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适度就是温和通胀。所以,尽管成本高升,亏损扩大,但终端产品却完全服从行政价格管制。08年中石化、中石油、五大发电集团的巨额亏损就是这么造成的。但从另一方面将,由于企业的这种政策性亏损,也导致了生产积极性不高,开工不足,当时有句话很通俗的说明了这点:议价饲料,平价猪,谁养猪,谁是猪。饲料成本上升,国家不管,卖猪肉又不能涨价,谁会养?这种人为加剧供求关系的恶化,虽然短时间对CPI有抑制作用,但一旦达到亏损极限,其后果是更加恐怖。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次贷危机没有发生,输入型通胀没有瞬加消散,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大豆、玉米、铜铝、煤炭一如既往的疯涨,在国内加息又加息、准备金率提高在提高、汇率升值再升值之下,内忧外困,现在之中国绝不是今天看到的模样。  

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的关系就是一家亲。现今的地王,特别是央企无非是拿着国家滥发的人民币,不计成本的天价购买土地,地方政府随之笑纳,用于弥补不断扩大的、及其浪费的财政支出。即使这样,为了政绩、为了面子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还在不断扩大,以政府的信用为担保,不计后果的进行借贷,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天量债务黑洞。如果是在欧美,估计政府已经破产,银行会逼债的。但在中国,国企地王、政府和银行一如钱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像是股市中对倒拉抬价格,吸引的散户,吃亏的是P民,获利的是机构。中国地方政府呢?至少现在还不会破产,尽管已负债累累,它仍然可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投入到那些诸如“60亿鬼城”的工程中,即使亏损,打了水漂,政府也不会有丝毫担心,一来国有银行可以拿着这些坏账到央行那销账处理,打包低价卖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二来还有税收和卖地收入,何惧之有?所以,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尽管以病入膏肓,所在地的银行只要还能借贷,是一定会给他的,一来都是国家的,二来当地政府是不能得罪的,何况本来就是一家呢!就是从经济角度讲,银行也不会允许这个大户倒下的,欠钱的是大爷嘛。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只会积重难返,当银行无钱可借给时,税收和卖地无法保证时,也就资金链断裂之时,巨大的黑洞就会显露无遗,所以减税是地方政府不想干的,房地产也是需要好好呵护的。  

3、              去年的M2是60万亿,严重的滥发,而且十几年来一直是超发,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过去国家外汇短缺,意识形态中出口创汇就是为国争光,直到今天这种意识还没有消除,中国的结售汇制度加剧了货币投放量,票子比商品多,通货膨胀是必须的。尽管输入型通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国内的这种结构性通胀才是主因。相信每一位对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感同身受。但是,只要始终滥发,不断维持这个脆弱的资金链,没有内外因的综合作用,短时间内是可以维持的。另一方面,美元其实也在超发,已十年为单位时间看,贬值也是长期趋势,符合国家利益。其中会因为政治、经济的一些因素成为为避险货币,而在一定时间段内升值(一年也好,三五年也好)。那么这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也会随着美元的贬值而上涨。对于中国来讲,输入型通胀永远是挥之不去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外因的永恒刺激,除非破除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创造超主权货币,摆脱美元发行缺乏监管的现状,但这个过程任重道远,几无可能。在这两个滥发的货币中,挑选一个不太烂的,是要说的重要命题。看看几个例子:
  1、现在的希腊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一直奉行的是货币贬值政策,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石油甚至达到了147美元一桶,固然里面有炒作的因素,但其基础是美元贬值,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炒作借口: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巨大需求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购买力提高。包括中国内的很多国家,深受其害,一直想摆脱美元,建立一篮子货币储备,其首选就是欧元,美国出于自身考虑,是不可能也绝不会放弃美元为世界第一货币的地位的,控制了货币发行权,也就控制了世界。这次希腊危机,其真正利益获得者就是美元,消弱了欧元的竞争地位,巩固了美元是世界硬通货、储备货币、避险货币的地位,所以希腊危机其幕后人为痕迹很明显,尽管希腊有其本身问题,但高盛、索罗斯等还是死死盯住了这只有了裂缝的蛋,并把它扩大化。----------这说明了什么?2、次贷危机。按理说,源于美国的危机,美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美元应是巨幅贬值的,黄金作为首选避险品种应该大涨,而美元与黄金在次贷危机之前也一直是翘翘板。而事实是美元与黄金同涨,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尽管很多经济学家找出了很多理由来阐述这种现象,但其客观结果就是,美元升值,资金回流,缓解了美国国内资金流干涸的问题,帮助美国度过了危机,转嫁了危机,究其原因,还是美元,因为所有国家几乎以美元为储备货币,美国控制着美元的货币政策,而其他国家也就只能屈从于美国利益了。黄金交易是以美元计价,其价格掌控与美国之手,其他商品如,石油、煤炭、粮食等等莫不是如此。危机中高盛拉抬黄金价格,各国基于恐慌避险,纷纷买入黄金,黄金用什么来买,呵呵,。。。。。这说明了什么?也说明高盛对于美国的重要作用,现在的欺诈案只能是喊喊,不喊不行,最后40万美元和解。高盛控制着双汇、雨润,左右着中国CPI最大的权重------猪肉。  

二、中国经济
  1、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是由三驾马车构成:出口、内需及投资。09年经济的复苏很大是依靠投资的巨大推动,而出口、消费所占比重远远小于投资。不及时加强出口、刺激内需,依然依靠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不及时刺激民间资本投入,那么在保GDP保就业的目标下,宽松货币政策是不敢轻言推出的,除非通胀高企,民怨沸腾。一直到目前来看出口、刺激内需、刺激民间资本投入依然是困难重重。为什么出口不行,下面会将到,而内需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医疗、养老、教育,以及高税收极大的抑制了内需。刺激民间资本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看来唯一目前可行的只有政府投资了,但是政府财力有限,那唯一的途径就是继续增发货币,继续造就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畸形,固定资产投资独大,内需和出口一再萎缩,要维持一定的GDP、维持就业、和谐,就需要不断的供给人民币,维持这个脆弱的资金链,但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增发货币又导致通胀,最后陷入死胡同,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相当的畸形,已经不起风雨了。次贷危机当时是一个机会,借用美国的危机,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虽然会导致失业,但不至于造成社会混论,毕竟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但这个机会错过了,关键还是保8的理念占了上风,这也是08年中国的货币、财政刺激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的原因,  

2、中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与欧美不同,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立,现在的中国国力增强了,军事上有很大进步,美欧绝不会站在一种兴高采烈的立场上来看待,所以有很多政治经济上的问题,即使不是阴谋也是故意为之,落井下石,即是利益使然,也是亡我之心使然。呼喊着人民币升值,即是选票政治,博得中低阶层美国人的支持,因为有群众基础,毕竟在表面上,中国的廉价出口使一部分美国人失去了工作,可悲的是中国公关较弱,辩解了也是驴唇不对马嘴,轮胎特保案就是例子。更重要的是在经济金融领域中国没有战略思维,甚至连战术都没有,只能是见招拆招,小小的澳大利亚铁矿石多少年都拿不下,怎么对付美国?记住了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买家,铁矿石又是澳大利亚的支柱,按理说中国是澳大利亚经济的衣食父母,现在的情况中国却成了鱼肉,连印度都跟着一起来剁。
  从客观上分析,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是个后来者,欧美已经站好位置等你了,美元、商品定价权、资源全部掌握在美国手里,本身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先从日本说起,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日元升值热钱掏空日本是导致日本失落的十年的主因。那么我们对比一下德国的情况来说明一下,看看这个主流观点是否正确。
  先看看日德两个国家的情况,二战后,同属战败国的两国,经济开始腾飞,马克和日元都开始了升值之路,从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至90年,马克走上了近3倍的升值之路,甚至比日元“广场协议”后的升值幅度还要多,但日本却出现了失落的十年,而德国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马克对内对外均升值,货币购买力不断加强,值得称道的是房屋价格常年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值得研究。在升值前,两国均实行与中国相似的限制资本自由流动机制,即中国的结售汇制度,由于战后经济复苏,两国均积累了巨量外汇储备,均面临巨大升值压力,开始升值后,两国都放开了资本自由流动,热钱进出没了限制,坏处是一旦经济出现漏洞和缺陷,热钱会盯住这个裂缝蛰伏下来进行布局,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在其他因素配合下,兴风作浪,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这道理,希腊危机也是如此。好处是,取消结售汇制度外汇占款便不会存在,降低货币投放,部分抑制了由于超额货币投放引起的通货膨胀。德国的央行是以管理通货膨胀为唯一目的的,而不是以保GDP、保就业为头等大事,始终把CPI控制在3-4%之间,高了加息,低了减息,也没有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GDP,酷似汉朝时的无为而治。所以德国GDP增长常年维持在4.5%左右,其稳定性甚至高于美国。日本在货币升值前和升值中,始终实行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钱太多,利率低,信贷投放太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另一个原因是升值太快,极大的诱惑了热钱的套利冲动,也就国际热钱盯住了这个有裂缝的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升值过程中,极端注重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结构调整,注意保护知识产权,经济体制和制度相对透明,减少了经济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干扰,所以在升值过程中均培育了一大批耳熟能详技术领先的大企业,索尼、松下、东芝、三菱、丰田、西门子、大众、拜耳、博世,他们由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质量过硬,大大对冲了升值带来的出口下降。  

综合以上所述,比较日德,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而不同点导致了日德两国的不同结局:
  相同点:都是本币升值,开放资本自由流动、注重经济转型结构升级。
  不同点:日本升值太快、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紧缩政策的不及时,当泡沫很大时,才开始紧缩,这反倒成了泡沫破裂的催化剂。
  所以日本经济的衰退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主因,而日元升值只不过是这种经济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即使没有升值过快,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泡沫也会自己破裂。而德国由于没有经济裂缝,热钱也就无法下手。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两国都做得很好,部分或全部抵消了升值带来的出口下降。  

综合以上所述,比较日德,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而不同点导致了日德两国的不同结局:
  相同点:都是本币升值,开放资本自由流动、注重经济转型结构升级。
  不同点:日本升值太快、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紧缩政策的不及时,当泡沫很大时,才开始紧缩,这反倒成了泡沫破裂的催化剂。
  所以日本经济的衰退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主因,而日元升值只不过是这种经济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即使没有升值过快,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泡沫也会自己破裂。而德国由于没有经济裂缝,热钱也就无法下手。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两国都做得很好,部分或全部抵消了升值带来的出口下降。  

2、比较一下,先说中国国内。
  (1)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实行外汇管制,改革开放后外资的不断进入加大了M2,使货币超发严重,而这种超发已维持了近15年,为了保GDP、保就业,09年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形成了严重的结构性通胀,一句话:钱太多太多了,超过了商品的供给,客观导致人民币购买力的不断下降。也就是说,中国实行资本自由流动限制,一方面遏制了热钱快速巨大的冲击,但也造成了货币超发,加剧了通胀。(2)结构转型,技术升级难度很大。中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人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资源的丧失维持制造业的低成本,现在通胀预期形成普遍共识,生产材料的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另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地方政府已GDP为纲,纵容假冒伪劣和高耗能低产出企业,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升级,结构调整难上加难,同时由于税收高企,行政摊派的存在,额外的生产成本支出加大,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垄断企业沉迷于垄断资源的享用,不思进取,技术更新缺乏动力。所以在品牌培育方面与日德两国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三十年,拿的出手的国际品牌几乎没有,也就是说抵御本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下降几乎不可能,而人民币升值会对众多中小企业以致命打击,由其引起的倒闭、失业、消费下降、银行坏账增加,房贷断供不可小窥。升值杀死了大部分已在盈亏平衡线附近挣扎着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但吸收众多就业的企业,这里不仅仅包含出口企业,还包含千千万小型制造业和手工作坊,因为相当一部分出口订单是以层层发包的形式,到达了这些只出卖血汗的企业手里的,前些日子组织的升值压力测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升值杀死了大部分已在盈亏平衡线附近挣扎着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但吸收众多就业的企业,这里不仅仅包含出口企业,还包含千千万小型制造业和手工作坊,因为相当一部分出口订单是以层层发包的形式,到达了这些只出卖血汗的企业手里的,前些日子组织的升值压力测试,结果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观点林立,正反方无论怎么热烈PK,但有一点是一致的,M2超发,通胀预期形成,我想手握重金、研究透彻的金融大鳄应该比我等P民懂得多一些吧,看得远一些吧?当今中国经济之复杂之畸形是不可能用单一理论来解释的,也不可能用简单方式就能解决的,完全照搬完全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行不通的,他有中国特色的,上边已简略阐述,各位自有各自的心得。你相信中国的管控驾驭经济的本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多说一句,比尔盖茨发明WINDOWS,成为首富,那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做得比较好的美国,换到中国,比尔盖茨还是穷人一枚,为什么?今天发明了WINDOWS,明天就会出现盗版、山寨版、俄罗斯解密版。。。所以中国的制度没有发明创造的土壤,不会有诺贝尔获得者,现在社会上抄袭剽窃作假成风,连小学作文都是如此,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3、国际对中国出口的抑制
  现在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对非美货币共涨同落,被动升值,欧元的贬值,极大的抑制了中国对欧出口,其不良后果已开始显现。而在美国方面,即使始终钩住美元,美国仍能高举贸易保护大旗,实施反倾销制裁,抑制中国出口,升不升值均是如此,不升值加关税,升值会说你升值不够,欧盟更是随着美国亦步亦趋,提醒大家,欧盟和美国是中国前两位的出口国。  

4、升值会使国际大宗商品采购成本降低,但不见得降低企业成本。从国际来说,这种可能微乎其微,07年国际大综商品的暴涨,其主要炒作理由就是:基于中国经济强劲上升,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购买力上升,和庞大人口带来的巨大需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上涨一倍的理由是:基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和经济复苏的强劲需求。欧美通过操纵商品价格迅速抹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空间。从国内来说: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涨预期形成,生产材料采购成本不断上升,这也能从PPI中得到验证,还有一点就是各种利益集团的盘剥,各个环节的加价,使得真正到达制造企业手中原料价格以大大抵消了升值带来好处。而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升值带来的坏处却会快速反映到出口订单上。  

综合以上所述,1、中国实行资本自由流动限制,一方面遏制了热钱快速巨大的冲击,但也造成了货币超发,加剧了通胀。2、相较于日本,中国的货币之宽松,真是云泥之别。3、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由于通胀预期,逐步形成了经营会进一步困难的预期,其中包括外资企业,也就是说,当经营恶化预期形成,关厂兑现形成了预期,特别是房地产暴涨而得来的暴力,加剧了这种预期,一个小业主拼死拼活干几年,还不如一个老大妈炒房的利润高,形成了财富不劳而获的巨大落差,所以社会千千万万的炒房大军也就不足为奇了。相较于日德,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抗风险能力远远低于日德,稍微的风吹草动都会极大影响出口企业的生存。  

. 这造就了中国现象-----物价通胀、生产通缩----即滞涨,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比中国强很多,尚且如此,中国呢?唯一的区别在于,由于放开资本管制,日本快速实现了经济衰退,而中国由于资本管制,泡沫破裂、经济衰退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后果会比日本严重得多。在不进行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的前提下,人民币的升值会加速这种衰退进程,升值越多出口下降就越多。  

比较了日中德三国的情况,可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升值意味着出口的死亡,意味着基于悲观经济预期、经营环境恶化、竞争激烈、成本提高以及很多经济外的因素导致的看空中国的资本缓慢出逃,特别是谷歌的推出,无论是什么原因,对身在中国的外资都有很强的心里示范作用。如果用美国阴谋论来说,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为这些外资顺利退出,赢得时间和通道,同时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当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时,人民币升值也就噶然而止。  

四、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前面以说了不少,下面再补充一点
  此次快速出台国十条,很大程度是顺应了民意,但也违反了其本意,因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部分城市房价的过快增长,而绝不想一棍子将房地产打死。现在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滑,由于快速出台,也使很大一部分热钱被扣在了里面。
  基于悲观经济预期、经营环境恶化、融资难、竞争激烈、成本提高、调控政策的突然性不确定性以及很多经济外的因素,一旦房市回暖,成交量打开,其热钱首先是获利了结,以观后效,甚至产生换汇冲动。当此时CPI高企,加息成为肯定时,不仅打击了畸形的中国经济,也成了压垮房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其连锁反映是很可怕的。  

五、加息对中国的影响
  1、加息。加息抑制通胀,回收流动性(应该早就加息才对)。也会使众多企业破产,也成了压垮房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失业增加,影响社会。。。。。特别是到了现在,通胀预期的形成,加少了管不住通胀,加多了企业倒闭,当悲观经济预期、经营环境恶化、融资难、竞争激烈、成本提高、税负高企、调控政策的突然性不确定性以及很多经济外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时,加息已然有些晚了,就目前而论其危害性甚至大于正面作用。  

2、不加息。通胀会越演越烈,提高存准率不过是扬汤止沸,至少到目前为止信贷规模依然如此之大,货币依然如此宽松,M2还在继续往上爬。。。。不用多说了。
  现在中国经济已陷入两难境地。  

   

六、预测一下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变数很大,这也是外资逐渐撤走的一个因素。预测前提是从人民币升值为起始,宽松货币继续、经济结构调整没有突破、没有减税。  

1、股市总体趋势下行,其间或有中级中级反弹,应以逐步减仓为主。
  09年中国股市10个月的上涨,是基于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当经济形势预期不明朗时,大部分热钱已然退出,留下的是散户基金及死多,也就造就了近半年的牛皮震荡,当经济形势预期恶化时,也就采取了暴跌走势。随着宽松货币继续,通胀继续加重,加息也就成了频繁使用的调控手段,至少目前来看中国股市资产泡沫之路已然走完。  

2、房市。经过短期休整,在地方政府、房地产商、银行合力作用下重回上涨走势,但涨幅温和,速度较慢,随着二套房认定标准的出台,成交量逐步解冻。每一次加息,都会使部分热钱变现离场,反作用于人民币升值,当房价开始下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拐头,也可以反过来说,人民币开始贬值时,房价也就到了尽头。也就是汇市、楼市、股市三下跌,典型的经济泡沫破裂之象。  

3、人民币。短期升值,长期贬值。
4、黄金的优势应体现在经济最黑暗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以美元定价,至少到目前为止,黄金还是美国实现美元利益的一个特殊工具而已。
    

全文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