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实录之一:危机前的繁荣
文章分析1929年大萧条前美国经济繁荣现象,揭示税收减免、高关税、股市泡沫及消费信贷等多重因素如何导致经济崩溃,展现危机爆发前的深层矛盾。
§9.2 大萧条实录
1929~1933年发生在美国的那场经济危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因造成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百业萧条,史称“大萧条”。
(一)危机前的繁荣
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间,美国社会繁荣,经济飞速增长。192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为578亿美元,此后持续稳定增长,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达828亿美元。1919~1929年,美国的汽车工业产量增长了255%,钢铁工业产量增长了75%,电力、电机和电器工业产值从10亿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建筑业产值从120亿美元增加到175亿美元。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是垄断严重,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少数富人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且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据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美国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而它们的人数却在1亿以上。
造成富者益富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还是税收问题。
其一是对富人大幅度减税。1921年铝业资本家梅隆担任财政部长后,立即敦促国会取消超额利润所得税并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65%减到32%,以后再减少到25%。梅隆的减税方案虽未获国会通过,但1921年的税法还是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65%减少到50%。1924年国会同意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50%减少到40%,1926年又从40%减至20%,1928年还削减了公司利润所得税。
其二是富人偷税逃税成风。当时偷逃税的方法很多,如把高收入在家庭成员中间分散,从而逃避高额收入附加税;把股票卖给自己的家庭成员来制造亏损;通过假赠予逃税(1926年国会废除了赠予税);投资免税证券等。梅隆就是其中之一。1931年联邦政府捐税委员会曾查出他逃税,提出要他补交当年的308.9万美元的税款。他马上把股票转移给他的家庭成员所控制的控股公司,进而制造了当年的亏损,最后只交了64.7559万美元的个人所得税。花旗银行总经理查尔斯·米切尔则把61万股股票亏本280万美元卖给他的妻子,从而逃税65.7112万美元。
其三是推行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1920年大选,主张高关税的沃伦·哈定当选美国第29任总统。1921年,哈定上任后出于对大资本家,特别是大农场主的贸易保护,立即出台《紧急关税法》,对小麦、玉米、肉类、羊毛、食糖等农产品的进口课以高关税。1922年又出台《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将玩具、金属器具、化学制品、燃料和花边饰带的关税提高60%到400%不等。1929年1月,大资本家胡佛入主白宫后很快制定了《霍利-穆斯特关税法》,调整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
富人被大幅减税,又加上偷税逃税,收入暴增,“富者益富”显而易见。至于高关税,因为可以阻止国外商品在美国市场廉价销售,确保了国内垄断企业继续垄断市场,垄断价格,牟取暴利。如此也使富者益富。然而人心不足,富人们手中积聚了无限的财富之后,并不会就此罢手。他们还想做更大的生意,赚更多的钱。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往往不择手段,其中通过打击弱小竞争者以实现垄断最为普遍。他们在垄断市场之后,实行垄断价格,低进高出,把原材料收购价格压得低之又低,把产品销售价格提得高之又高。原材料生产商在低价压力下,只好拼命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减少劳保福利。这又给了垄断企业以减薪的理由,垄断企业于是也疯狂减薪。
大资本家为了垄断再垄断,疯狂打击弱小竞争者,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老百姓就业越来越困难。他们在实现垄断之后,低进高出,导致物价上涨,产业工人的工资福利减少,造成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困难。更何况,富人纳税减少,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也意味着国家用于公共建设、公共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相应减少。结果呢?普通劳动者大多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以至于穷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穷。老百姓穷了,购买力自然下降,对工业品、农副产品的消费随之减少,进而导致国内市场萎缩。
此外,高关税虽然保住了国内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但却引发了国际上的贸易战,外国政府为此纷纷采取报复性的措施对入关的美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导致美国对外贸易衰退,对外输出减少。
内销不畅,出口受阻,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卖?对资本家而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生产方面的投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产量、减少库存、减少亏损。问题是,他们的资本已经越积越多,钱多得不知怎么花了。如果仅仅减少投资,一大堆钱花不出去,那么只能存入银行,或锁在自家柜里。这不等于坐吃山空吗?他们得让钱生钱。这种不投资实业,又想投机生财的钱,就是所谓的“热钱”。热钱一旦汇聚起来,恰似一股洪流,流向股市,股价涨;流向房市,房价涨;流向金市,金价涨……
就拿股市来说吧,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市比淘金还要热闹,而且越到后来越疯狂。大家知道,传统的理论是:商业公司只有在需要额外资本的时候,才发行股票和债券。可当时,因发行和出售都有利可图,新的证券就好像印传单一样被印出来了。1919~1929年,美国公司新发行的有价证券总额从23.03亿美元猛增到86.49亿美元。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至1929年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到了1925年,美国股市的投机性已经非常明显。此后股民越来越多,交易额越来越大,股价上涨越来越快,股票经纪公司纷纷在大小城镇和大学校园附近开设分支机构,好像从银行行长到街头杂货商以及学校老师,每个人都嗜股成癖。纽约交易所挂牌的股票从1925年1月25日的4.4亿股增加到1929年10月的10亿股以上,纽约交易所全部股票市值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涨至1929年10月1日的870亿美元,普通股票的价格增长几乎达300%。从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一些热门股票价格飞涨,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票每股从179美元涨到355美元,通用电气股票每股从128美元涨到396美元。
当时还有一种疯狂,那就是消费信贷。不是说:物价涨,老百姓穷,导致购买力下降,产品卖不动吗?那就贷款给老百姓去消费,让他们分期付款或按揭还款。这一招真绝,把人们好享乐的本性一下子激活了,大家拼着命消费起来,不管是房产、汽车还是家具、家电,也不管是分期付款还是按揭还款,只要能弄到手,什么也不顾。但是,分期付款和按揭还款也把老百姓手中仅有的那点储蓄慢慢地掏空了。现在的人们可能不解,那时的美国人为什么如此不计后果地消费呢?殊不知,那时炒股、炒房正热着呢!他们当时一心在想:弄到手的股票、房产明天一定会涨,而且还会一路飞涨,过几年一转手,立马变成百万富翁。
疯狂消费进一步刺激了股市和房市,参与炒股、炒房的人越来越多,股价、房价越炒越高,以至于股价、房价越来越背离其本身的价值。这是一种充满泡沫的虚假繁荣。然而一切泡沫终有破灭之日。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至极点,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此后短短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交不上按揭房的月供,被赶出家门,他们只好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有些甚至露宿街头,四处流浪。
1929~1933年发生在美国的那场经济危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因造成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百业萧条,史称“大萧条”。
(一)危机前的繁荣
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间,美国社会繁荣,经济飞速增长。192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为578亿美元,此后持续稳定增长,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达828亿美元。1919~1929年,美国的汽车工业产量增长了255%,钢铁工业产量增长了75%,电力、电机和电器工业产值从10亿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建筑业产值从120亿美元增加到175亿美元。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是垄断严重,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少数富人占有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且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据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美国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而它们的人数却在1亿以上。
造成富者益富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还是税收问题。
其一是对富人大幅度减税。1921年铝业资本家梅隆担任财政部长后,立即敦促国会取消超额利润所得税并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65%减到32%,以后再减少到25%。梅隆的减税方案虽未获国会通过,但1921年的税法还是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65%减少到50%。1924年国会同意将个人收入附加税的税率从50%减少到40%,1926年又从40%减至20%,1928年还削减了公司利润所得税。
其二是富人偷税逃税成风。当时偷逃税的方法很多,如把高收入在家庭成员中间分散,从而逃避高额收入附加税;把股票卖给自己的家庭成员来制造亏损;通过假赠予逃税(1926年国会废除了赠予税);投资免税证券等。梅隆就是其中之一。1931年联邦政府捐税委员会曾查出他逃税,提出要他补交当年的308.9万美元的税款。他马上把股票转移给他的家庭成员所控制的控股公司,进而制造了当年的亏损,最后只交了64.7559万美元的个人所得税。花旗银行总经理查尔斯·米切尔则把61万股股票亏本280万美元卖给他的妻子,从而逃税65.7112万美元。
其三是推行高关税贸易保护政策。1920年大选,主张高关税的沃伦·哈定当选美国第29任总统。1921年,哈定上任后出于对大资本家,特别是大农场主的贸易保护,立即出台《紧急关税法》,对小麦、玉米、肉类、羊毛、食糖等农产品的进口课以高关税。1922年又出台《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将玩具、金属器具、化学制品、燃料和花边饰带的关税提高60%到400%不等。1929年1月,大资本家胡佛入主白宫后很快制定了《霍利-穆斯特关税法》,调整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
富人被大幅减税,又加上偷税逃税,收入暴增,“富者益富”显而易见。至于高关税,因为可以阻止国外商品在美国市场廉价销售,确保了国内垄断企业继续垄断市场,垄断价格,牟取暴利。如此也使富者益富。然而人心不足,富人们手中积聚了无限的财富之后,并不会就此罢手。他们还想做更大的生意,赚更多的钱。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往往不择手段,其中通过打击弱小竞争者以实现垄断最为普遍。他们在垄断市场之后,实行垄断价格,低进高出,把原材料收购价格压得低之又低,把产品销售价格提得高之又高。原材料生产商在低价压力下,只好拼命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减少劳保福利。这又给了垄断企业以减薪的理由,垄断企业于是也疯狂减薪。
大资本家为了垄断再垄断,疯狂打击弱小竞争者,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老百姓就业越来越困难。他们在实现垄断之后,低进高出,导致物价上涨,产业工人的工资福利减少,造成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困难。更何况,富人纳税减少,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也意味着国家用于公共建设、公共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相应减少。结果呢?普通劳动者大多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以至于穷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穷。老百姓穷了,购买力自然下降,对工业品、农副产品的消费随之减少,进而导致国内市场萎缩。
此外,高关税虽然保住了国内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但却引发了国际上的贸易战,外国政府为此纷纷采取报复性的措施对入关的美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导致美国对外贸易衰退,对外输出减少。
内销不畅,出口受阻,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卖?对资本家而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生产方面的投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产量、减少库存、减少亏损。问题是,他们的资本已经越积越多,钱多得不知怎么花了。如果仅仅减少投资,一大堆钱花不出去,那么只能存入银行,或锁在自家柜里。这不等于坐吃山空吗?他们得让钱生钱。这种不投资实业,又想投机生财的钱,就是所谓的“热钱”。热钱一旦汇聚起来,恰似一股洪流,流向股市,股价涨;流向房市,房价涨;流向金市,金价涨……
就拿股市来说吧,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市比淘金还要热闹,而且越到后来越疯狂。大家知道,传统的理论是:商业公司只有在需要额外资本的时候,才发行股票和债券。可当时,因发行和出售都有利可图,新的证券就好像印传单一样被印出来了。1919~1929年,美国公司新发行的有价证券总额从23.03亿美元猛增到86.49亿美元。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至1929年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到了1925年,美国股市的投机性已经非常明显。此后股民越来越多,交易额越来越大,股价上涨越来越快,股票经纪公司纷纷在大小城镇和大学校园附近开设分支机构,好像从银行行长到街头杂货商以及学校老师,每个人都嗜股成癖。纽约交易所挂牌的股票从1925年1月25日的4.4亿股增加到1929年10月的10亿股以上,纽约交易所全部股票市值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涨至1929年10月1日的870亿美元,普通股票的价格增长几乎达300%。从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一些热门股票价格飞涨,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票每股从179美元涨到355美元,通用电气股票每股从128美元涨到396美元。
当时还有一种疯狂,那就是消费信贷。不是说:物价涨,老百姓穷,导致购买力下降,产品卖不动吗?那就贷款给老百姓去消费,让他们分期付款或按揭还款。这一招真绝,把人们好享乐的本性一下子激活了,大家拼着命消费起来,不管是房产、汽车还是家具、家电,也不管是分期付款还是按揭还款,只要能弄到手,什么也不顾。但是,分期付款和按揭还款也把老百姓手中仅有的那点储蓄慢慢地掏空了。现在的人们可能不解,那时的美国人为什么如此不计后果地消费呢?殊不知,那时炒股、炒房正热着呢!他们当时一心在想:弄到手的股票、房产明天一定会涨,而且还会一路飞涨,过几年一转手,立马变成百万富翁。
疯狂消费进一步刺激了股市和房市,参与炒股、炒房的人越来越多,股价、房价越炒越高,以至于股价、房价越来越背离其本身的价值。这是一种充满泡沫的虚假繁荣。然而一切泡沫终有破灭之日。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至极点,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此后短短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交不上按揭房的月供,被赶出家门,他们只好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有些甚至露宿街头,四处流浪。

华尔街“黑色星期四”
——本文摘自胡运动《美国将从此走向衰亡》。
很赞哦! (1032)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