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蔡定创:美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述评之二

火烧 2010-06-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美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调其对垄断金融资本的制约,批判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呼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社会稳定。

蔡定创:美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述评之二

 

 

  美国学界强调美国启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证实了我在《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对当代垄断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断代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的改革标示正确的方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6月4日发表了对本次金融融改革的评论文章。美国顶尖学者对自已国家的政治生态、金融状况应该更为熟悉、更有透澈的理解,看看他的评论很有益处。下面的文字是一段不述评。

  

  “美国和欧洲终于开始启动金融监管改革,此时距离雷曼兄弟倒闭已将近两年,距离由金融行业错误行为导致的全球衰退开始已经有三年多之久了。”

  “也许我们应该为欧洲和美国取得的监管改革胜利庆祝一番。不管怎么说,关于世界今日乃至于未来数年面临的危机之根源,大家几乎已经达成普遍一致,那就是三十年前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开始的一场过度放松监管运动的结果。获得解放的市场既没有变得有效也没有变得稳定。”

  ――美国是当代垄断金融资本主义之首,即使在美国,垄断金融资本与普通大众的利益也并不总是一致的,我在《当代信用货币论》写作的时候,就关注到当时刚上任的奥巴马政府团队与华尔街金融财团就金融监管问题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垄断金融资本时代,垄断金融财团不再象过去的那样使用产业垄断的手谋利,而是用垄断金融行业的手法,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谋利,损害的不仅仅我国这样弱金融国家,也包括美国人民自已,因此才有长达一年多的国会辩论。但是,美国有民主制度保证,垄断金融财团的恣意行为终能获得一些抑制。如果没有民主制度这就可想而知了。

  ――三十年前开始的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的终结。我们知道,三十年前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强调自由贸易、自由市场,小政府大社会,放弃政府的监管,由于得到亚洲国家以出口导向的廉价劳动力支持,美国经济获得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但由此金融业也获得畸形发展。自由竞争必然产生垄断,而不管是金融垄断,还是垄断金融,“看不见的手”都是无能为力的,政府的作用不仅是需要在抑制贫富分化上发挥作用,也要在抑制垄断、节制资本上发挥作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新自由主义者可以息矣!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鄙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的:“获得解放的市场既没有变得有效也没有变得稳定”。但是在中国,新自由主义者的活动仍然十分的猖蹶。但老百姓应该明白,那是资本强势理论,是国际金融垄断财团的强势理论。反新自由主义,就是反对资本垄断利益,在当下,就是反对垄断金融财团的利益。

  

  “给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浩劫的各大银行一直在抗拒必须采取的行为。更糟糕的是,它们从联储那里获得了支持,而且联储的做法明显反映了本应受其监管的银行的利益。考虑到银行业过去所犯的严重错误,大家原本指望联储会采取更为谨慎的立场。”

  “不论从历史还是责任性来讲,下面这一点都很重要:我们过于依赖监管者了。这就留下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我们能否信任他们?在我看来,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这也正是为何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更加坚实的监管框架。过去惯常的做法是委派监管者来承担制定细则的责任,如今这种办法是不够的。”

  “于是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信任谁?对于复杂的经济问题,人们一直把信任给予银行家和监管者。对于前者,既然他们能够挣那么多钱,他们显然知道得不少!而后者往往、甚至多数情况下都是从市场中来的。然而最近几年的事件向我们表明,即便给经济造成破坏、给自己的公司带来巨额亏损,银行家也能够大发横财。”

  ――这里的“联储”应该指美联储局。本次美联储局是站在美国银行家、金融财团一起反对金融改革。斯蒂格利茨认为,行业监管者也是不可靠的,而更应该打造制度框架。我国的情况也有类似,金融的行业监管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些监管部门的“自肥”行为,早已成为股民、网民们诟语最多的地方。但我国与美国还有不同的地方,美国参众两院是由民众选举产生,法案通过参众两院议员的角力,终能反映多数人的利益。我国行业立法也由部门所主导,部门“自肥”有时也从立法中体现出来。

  

  “银行家们还让自己在道德上受到挑战。法庭将会裁决高盛与客户对赌的做法是否合法,但公众舆论的法庭已经在伦理道德层面给出了自己的裁决。高盛首席执行官认为自己做空自己创造的产品、散布关于一个自己作为其顾问的国家的卑鄙谣言是在做‘上帝的工作’,这说明存在着一个在道德和价值上背道而驰的平行宇宙。”

  ――回想起我国在银行改制过程中,一些人是如何地对美国垄断金融财团顶礼谟拜。我也为此发文进行过抗争,众多仁人志士也都与管理者发出过强烈的抗争,主导者是愚蠢,还是利益相通?反正银行改制一转手,就被美国金融财团掠走了一万多亿人民币。斯蒂格利茨这里已明确指出,高盛的欺骗已经不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内容了。现在,全欧洲都在谴责这些欺骗者。

 

  “我们应该庆祝可能的胜利:某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安全委员会将得以建立、更多的衍生品交易将从黑暗的‘定制’市场转向交易所和票据交换所、一些恶劣的抵押贷款实践将受到限制。

    “然而可能出现的失败同样值得关注:如今‘大而不倒’银行的问题比危机之前更加严重了。强化决议机制可能有所帮助,但作用有限:在上一场危机中,美国政府故意‘视而不见’,未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而是不必要地救援了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唯一的理由是唯恐不这么做将导致经济瘫痪。只要大而不倒的银行依然存在,政府就还有可能再次‘视而不见’。

  “真正令人奇怪的是,美国参议院的法案中有一项条款,禁止政府担保的实体发行高风险衍生品。这种政府担保的证券发行扭曲了市场,给大型银行带来竞争优势,而这并不必然是因为它们效率更高,而是因为它们‘大而不倒’。”

  ――其实,我在2005年我国银行业改制时,在《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中就明确地提出银行“大而不倒”的问题,银行业作私有化的改制与银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功能与作用不相适应,是反历史的倒退。在我的《当代信用货币论》论著中,在论述当代经济“双轮经济”构架中,又进一步论述了银行的地位与作用。银行的储蓄与信贷功能是处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个轮子的上端的驾驶者位置的,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转的驱动器。正确的设置商业银行业的位置,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转,预防金融危机的关键。美国的银行混业经营早就放开,不可能再恢复到分业经营。但现在美国正在痛定思痛地通过改革法案对银行业的衍生品经营进行限制,而我们却还在走放开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老路,不能说不值得警惕。

  ――我国股指期货这一特别重要的金融衍生品的上市上,也可说是与美国限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潮流相背。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并不能直接参与股票与股指期货市场,但是,我国的垄断金融的私人资本并不在商业银行内,而且是与权力结合的,由于股指期货的扛杆作用,这就使股指期货成为这些金融的权力资本十分方面的提款机。国际金融财团也已经获得了直接参与我国的金融期货市场炒作的许可权。在缺乏辨方举证和有效监管的法律环境下,中国的股指期货必将为金融战的敌人提供强大的武器。此在股指期货初上市后的短短一个月,基金经理的突袭就将这种掠夺本性就表现了出来。今后,在每一个货币政策、股市政策、经济政策大的变化点上,预计都将有一场血腥的铰杀,实体股市将被边缘化。

  ――无视教训,就在于,我国的垄断金融资本有权力的支持 却没有代表民众利益的制衡力量,已经形成的强大的金融权力资本不受任何制约。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家还在此为虎作伥。希望此帖能成为一剂清醒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