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的社会,变态的新京报
社会欲变态,必先舆论变态;舆论欲变态,必先媒体变态。
5月14日,两名年轻女子在被性虐待者——曾祥宝囚禁近两年之后,被警察解救出来。变态狂曾祥宝因同时犯有其他强奸罪和抢劫罪,被警方拘捕。
将女子囚之于密室这样的恶性事件,以往在国外的新闻中时有耳闻,今天终于在中国出现了。看到新闻后,我的心情极度抑郁——根据以往经验,每逢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必有媒体深入“发掘”,一定要将变态们塑造成“悲情人物”乃至“悲情英雄”,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于是,一个个“悲情标杆”诞生了,他们的事迹会被许多“后来者”竞相模仿,再于是成千上万无辜善良的人们受其荼害,社会一步一步落入变态的边缘。在中国无数次上演的“经验”,这次能例外吗?
果不其然,十余天后,《新京报》便急不可待地推出了它的独家报道,在“人物”专版中长达两个版面深入介绍“性虐疑犯曾祥宝剪影”。在整篇报道中,你看不到任何对变态者的谴责。作者是用一种同情的情感,惋惜地笔调反复提到曾祥宝是“沉默的独行者”“看起来不像坏人”“在工作中老实、勤奋、话少”等等。为了说明曾祥宝的“悲情”,作者反复讲“一场失败的婚姻”对其打击,他的“笑容逐渐减少”了,作者在反复告诉人们,这样的表态狂是多么的“可爱”!
事实上,这不过是作者为吸引读者眼球,而“一厢情愿”地,或者说“强迫”读者如此认为。在报道中,作者坦白“曾祥宝受过什么刺激,或者长期因何压抑,因警方尚对案情保密,目前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作者并不了解真实情况,而是“先入为主”地将曾祥宝定位为“受到压抑”的悲情人物。
请问作者,你也有妻女姐妹,你将如何面对他们?人人均有妻女姐妹,你要大家如何面对他们?有人说,社会在进步,这样的报道何尝不能宽容。我说,再宽容的社会也要有良知,也要有底线。这样的社会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变态。
请记住,《新京报》和它的这名记者为了追求发行量,出卖了作为媒体的良知,作为人的基本良知,在社会的下滑变态中推了一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