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科学化商榷
与哲学科学化商榷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少年以来,我几乎是抱着和黄楠森前辈(我的老乡)相同的追求去思考哲学问题的,那就是哲学科学化。为此,我经过了物理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习,但是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直到前年科学学体系在我脑海中形成。
黄老所说科学化,实际上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去把哲学科学化,就是按照主客体分立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哲学。其实,人类的任何实践,主客体从未分立,只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研究主体很少或者没有考虑自身的属性对客体的影响。这不是唯心主义。正像《社会科学学原理》中写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主体对自身的属性的考虑或自我意识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当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在显意识中考虑自身的属性时,信仰就发生了,而且相关研究以此为前提。于是,哲学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就成为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进行研究的逻辑前提了,并通过相应反实践认识论,形成哲学本体论、政治本体论、经济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只是这个世界,不是按照主客体统一思维方式所理解的人类几千来的实践世界,而是按照主客体分立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先于人类实践而存在的世界。科学学承认这种世界的存在,因为我们基于人类实践的经验总结得出的最高结论,是存在之间是动态联系的。因此,尽管按照实践反映论原则,人类实践是什么内容,人类理性就只能反映什么内容,我们也仍然可以得出先于人类实践而存在的世界的存在的假设。而且,除此之外,我们不能为这个超越人类实践世界的世界定义。一旦定义,那么句如同杨学功老师(也是我老乡)说的,马克思主义便具有所谓本体论倾向了。
但是,杨老师和邓晓芒老师(还是我老乡)却因此提倡实践唯物主义。这也正如黄老说的,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其实,黄老没意识到,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继承了融贯了主客体统一精神的实践反映论原则,而另一方面又把这种主客体统一限定在个体主体即哲学家个人的主客体统一了,这就走向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路子。或者不如说,前者是受后者影响所致,正如要变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思想家们所做的那样。把主客体统一只限定在个体主体上,其实又违反了人类实践的最高经验即存在之间是动态联系的。个体主体之间是联系的,直观的个体主体可以通过间接实践和集体实践联系成、阶级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超国家主体、两极主体、人类历史主体等集体主体。当读者把主客体统一原则用到这些历史以来形成的人类主体上时,就明白为什么超越人类实践的世界无法定义的原因了,同时也会明白那些定义超越人类实践的世界的行为本身是怎么回事了。
也正如杨老师说的,拯救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是祛除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倾向。其实,杨老师所要拯救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或东方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理性知识体系。前面说道,杨老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了。按照科学学的理解,不是逻辑上祛除不祛除本体论的问题,而是实践中,当代中国还需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因此,按照科学学的理解,杨老师和黄老在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中都走向了一个极端。黄老维护旧实践的信仰及其理性产物,杨老师则维护新实践的信仰及其理性产物。
那么,当代中国国家实践发生变化了吗?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吗?各个阶层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肯定不一样。
但是当代中国国家主体,作为一个集体主体,他是怎么想的呢?十七大给出了答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国家主体的信仰及其理性产物。
思想界一直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这些问题没有统一认识,说明即使十七大在国家实践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及其了理性产物,但是国家主体在理论尚未取得高度自觉。实现高度自觉,就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可以预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更高的实践成就之前,这些问题仍是热点。
(2010年5月1日)
科学学学派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