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蔡金安:端午节悼屈原勉后人

火烧 2015-06-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端午节纪念屈原,缅怀其爱国精神与楚辞文化。文章讲述屈原生平、流放经历及投江自尽的悲壮故事,强调其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现文化传承与历史纪念意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传说是民间百姓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雄才大略,可惜怀才不遇,两次被流放,壮志未酬投江自尽,留下一曲撼人心魄的悲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篇早已成千古绝句,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奋力跋涉。

  屈原,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所以,屈原与楚王族本是同根。屈原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地据说是楚国丹阳,就是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

  传说屈原年少时,他这支楚国贵族的家境已经不如父、祖辈,生活在平民中,但是,他仍然有远大抱负,不甘沉沦,喜爱学习,多行善举,年少就闻名乡里。后来,“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引自司马迁《史记》,下同。)自古以来,太有才能的人都容易被小人盯上。屈原一心谋事,忠于楚国,却不善于谋人,得罪了楚国很多贵族和官僚,遭到诬告。于是,“王怒而疏屈平。”真正伤害屈原的,是楚怀王。中国总是期望明君忠臣,可是,明君少之又少,所以,忠臣也难以善始善终。屈原就是如此。屈原蒙冤,小人的诬蔑是其一,楚怀王的是非不分、忠奸不明更加重要。因此,理想而浪漫的屈原注定要成为历史的悲剧。

  此后,楚怀王死在异国他乡,而屈原却再次蒙冤被顷襄王流放。“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的悲剧是一个忠臣的悲剧。他最后选择作《怀沙》之赋,自投汨罗以死。他不愿同世人一样昏昏然,也不愿意向那个时代妥协。

  屈原虽早就离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他的诗篇,世代流传。虽然屈原的爱国精神是很有局限性的,但它经过千百年的发酵,早已超出了其有限的含义。他的壮举和他留下的著名诗篇,早已成了无价之宝。

  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家。《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离骚》集中表现诗人对美好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始终不懈的斗争精神。全诗才气纵横,感情激荡,震撼人心。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无私无畏,勇敢坚强,至死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实现。由于表达这种感情的需要,屈原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

  毛泽东对屈原的评价很高。他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对屈原情有独钟,终生挚爱。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在自己的《讲堂录》中,用工整的笔迹抄录了《离骚》、《九歌》全诗,在《离骚》正文天头上,写有各节提要。这本《讲堂录》共有47页,抄文占去了前11页,留下了毛泽东早年下苦功学习屈原作品的珍贵史料。

 

图片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仍常常读《楚辞》,每次外出携带的典籍中,总忘不了带上《楚辞》。

  毛泽东非常同情屈原的人生遭遇,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受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言外之意,颇有点为屈原遭贬而成为大诗人庆幸的味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显然是把屈原的作品同他的人生遭际联系在一起评价的。毛泽东同意司马迁的看法,认为自古以来的优秀作品,都是处于逆境中的人“发愤之所为作也”。

  毛泽东不仅一生酷爱阅读屈原的辞赋,而且善于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化用了屈原作品的意象,或借鉴屈原诗歌中的语言。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毛泽东作诗咏屈原,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联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国际风云动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如同中流砥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曾把斯大林和列宁比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刀子”,把屈原的“楚辞”比作“杀人刀”。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毛泽东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手里掌握的马列主义真理,是当时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正如屈原由于“艾萧太盛椒兰少”,才有“一跃冲向万里涛”的悲壮之举一样,在60年代初期,面对苏联集团和国际反动势力大反华,国际上多数共产党放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走上了背离革命和人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也同样面对着“艾萧太盛椒兰少”的困局吗?“一跃冲向万里涛”所塑造的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屈子形象,集中地表现出毛泽东的道德评价,也是对在反修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捍卫马列主义真理而战斗到底的心灵召唤。由此可以看到,毛泽东正是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屈原,他从屈原精神中吸取了力量。毛泽东与屈原虽然相隔千载,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小我,成就大我。今天我们纪念屈原,除了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努力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实现有意义的光彩夺目的人生价值,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2015年6月2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