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物质基础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除原始社会外,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巩固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一种新建立的的社会制度,在它的基本物质基础(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物质基础就是指使这一社会制度得以巩固地存在的最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尚未形成以前,但它将是不完善、不巩固的,而且它也将必然是不完善、不巩固的。
这种情况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事实完全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我们知道,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就曾经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不巩固到逐步完善、巩固的过程。就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从最早的1581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尼德兰共和国(即今荷兰)起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结束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制度一直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是不稳定不巩固的,是工业革命产生出来的隆隆的机器的轰鸣不仅打破了封建贵族一切企图恢复封建贵族统治的甜甜美梦,使这一切的幻想成为永远的泡影,而且甚至使一些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也主动摧毁自家的农奴庄园跑到资本家的机器大工厂的洪流中来了(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9世纪末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在工业革命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改造前资本主义制度是不稳定不巩固的,就是因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还没有获得是这一制度得以巩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才使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而最终巩固起来”。蒸汽机的机器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地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是如此,同样社会主义发展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制度在它的基本物质基础形成以前也是不完善、不巩固的。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又是怎样的呢?
除原始社会外,任何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应该也必然是比作为前一种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还要更高的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应该也必然是比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还要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生产力,但并不是任何所存在的生产力都可以被认为是作为这种社会制度物质基础的生产力。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其生产力发展已经经历了工场手工业生产、蒸汽化生产、电气化生产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这样四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就不能把工厂手工生产阶段的生产力也认为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把一种社会制度发展中存在的生产力的范围与作为这种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的生产力范围相区别开来。一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力的范围,除包括作为这种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的社会生产力范围之外,还包括作为前面社会残余因素的社会生产力和作为更高社会发展萌芽因素的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只能是那种使这种社会制度得以巩固地存在的范围之内的生产力。
关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具体是一种怎样的生产力,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准确地回答。不过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生产力状况,我想,它的最低程度至少应该是包括一切生产部门在内的普遍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
在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基础形成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地存在的物质基础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是不完善、不巩固的。在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的较量、斗争、甚至是生死绞杀一刻也没停止过,社会主义时刻面临被复辟颠覆的危险。这一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就处于这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三、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不巩固历史阶段,其主要历史特征表现为:
<一>、从生产技术上,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标志的高度社会化的先进生产力与大量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传统机器化生产、半机器化生产乃至落后的手工生产长期并存,社会主义的高度社会化的先进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占据统治地位;
<二>从生产关系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与大量的过渡性质的半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形式乃至个体私有制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形式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竞争、较量与争夺,整个社会还存在着自发产生大量的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潜在可能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还不完全巩固,有着随时被取代的可能性;
<三>从政治关系上,社会主义势力与资产阶级和他剥削阶级残余分子及新蜕变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斗争,甚至生死绞杀,社会主义的政权还存在随时被复辟颠覆的危险,社会主义政权还不巩固;
<四>从社会制度上,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程度甚至由于各种经济的、文化等的因素还不可能做到完善的程度;
<五>从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潮流长期并存不断相互渗透、碰撞、斗争,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的主流地位还不巩固;
<六>从国际关系上,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还没有占据完全优势地位,还存在着各种资本主义和其他反动势力,存在着社会主义政权被从外面侵略、颠覆、渗透、演变的危险;
四、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复辟与反复辟、改造与反改造之间的的斗争,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成对资本主义的全面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成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具体地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用高度社会化的先进生产武装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使之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中最根本的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面。“在改造阶段,技术决定一切。”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保障其他一切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以最终实现的关键和物质基础前提。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用先进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技术对整个社会生产的改造,而不是指任意水平的生产技术社会生产的改造。只有那些高度发达的先进的社会化的生产力才被称为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那种不发达甚至落后的水平的生产力我们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标志的生产力,必然是那种高度社会化的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任意的和其他的各种水平的生产力。
实现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对其他所有制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中巩固地占据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而凭着人为的主观愿望的来进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技术改造不断取得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扎实稳妥地进行。当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让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或者一定范围内上领先或者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是这只能是短时间的和有限度的,不能是长久的和无限的。而且,我们也必须要尽快地提高生产力平使这种“滞后”的生产力迅速地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种原来“领先”“或者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得以巩固和稳定。那种严重的、长期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改造的“拔苗助长”的活动是行不通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改造,不仅仅表现为“用广大劳动者阶级的政权取代剥削者阶级的政权”,而且更广泛地表现为“用一切保障广大劳动者权利的制度和形式取代一切保障剥削者权利的制度和形式”。 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用一切保障广大劳动者权利的制度和形式取代一切保障剥削者权利的制度和形式”。 劳动者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广大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实质内容得以实现;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具有了制度和形式上的保障。在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广泛和最关键的在于民主制度形式的改造,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必须要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和完善的民主制度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广大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真正的民主,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四>、文化意识的社会主义改造;
文化意识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就是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战胜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旧的社会的思想意识,使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识在整个社会意识潮流中占据主流地位。由此看来,文化意识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不仅包括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造人们的头脑的“思想改造”,而且还包括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文化改造”。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意识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固然思想意识形态上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造人们的头脑的“思想改造”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文化改造”的地位也同样不可忽视。“在一个文盲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先进的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生产的管理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的操作,需要广大管理者和劳动者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实现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造人们的头脑的文化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不能也不可能单纯建立在“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愚昧盲从和感性崇拜”上,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理智的深刻理解和理性认知”上。只有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才能实现这种把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建立在全面的理智的深刻理解和理性认知”上。
六、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段的复杂性和历史长期性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复杂性。
在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一方面,就社会矛盾来讲,不仅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就社会主义的改造来讲,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深刻的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复杂性。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要具有敏锐观察社会矛盾的“火眼金睛”的观察力和妥善处理社会各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腾云驾雾”的高超技术,辨清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性质和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要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与目标及周详稳妥的计划步骤,协调理顺社会主义改造各个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与进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的改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具有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的是生产技术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个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的过程。文化意识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们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基础上并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这就决定了其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制度的改造,各项民主制度形式完善与实施,从根本上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物质技术保障的完善,这就决定了它也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具有历史长期性。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树立稳步前进的思想和坚持长期的韧性,切忌浮躁和冒进的情绪和行动。
社会主义不巩固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将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巩固,使社会主义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