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白眼松鼠”真的栽了
假如“白眼松鼠”真的栽了
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新闻周刊》栏目取消播出,此前一天,也有消息表示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将暂停播出。对此有知情人表示这属于正常节目调整,因为这周要播出纪录片《甲午》。而白岩松本人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时表示,他本人不会接受任何电话采访。
据这两个栏目的官网介绍,《新闻周刊》的首播时间为周六晚22时15分,主持人为白岩松。《新闻1+1》的首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21时30分,白岩松、董倩、李小萌为节目评论员。
坊间猜测白岩松会步老毕的后尘,并且社会上很快分成两派进行争论,“挺白派”认为是因为白不称“牺牲”,认为警察小气,娇气;“批白派”认为白很多说法不当,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他会栽,但是如果真的栽了,可能与他冲撞了底线有关。
白是自由派公知,曾经被一些人划为“十大××”之一并且排第六,有人私下称他为“白老六”。尽管如此,一直并不大影响我对他的好感和尊敬。但是他在今年以来,在涉及警察的两个事件中的确触碰底线了。
如果仅仅孤立地就白在《新闻1+1》节目中那番话说,的确很像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是联系到今年以来国内外的某种动向,联系到白岩松在对两次涉及警察的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中的语言,起码在客观上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高喊什么“军队国家化”,在“改旗易帜”的图谋受到挫折以后,一方面利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煽风点火,一方面利用军队、警察和城管队伍中的确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朝国家机器开刀。
对军队,他们围攻爱国军人,以偏概全丑化军队,散布“对手强大论”、“恐战论”和所谓“不愿参战论”以及种种动摇军心的奇谈怪论。
对城管,他们利用城管工作中的确存在的问题以及个别城管人员的不当甚至是非常不当行为,把个别说成是全部,把局部说成是整体,煽动民众与城管人员的对立。
对警察,今年以来,矛头重点对准警察,抓住周秀云案件中民众对周秀云的比较同情心理和对王不当行为的反感,推而广之,由公知中的法痞和讼棍牵头,通过对具体的警察人员的舆论围攻,从两方面对警察队伍发难。一方面把被警察果断执法的对象都说成是或者暗示成情有可原的,值得同情的,把警察都丑化成所谓的“打手”;另一方面,又将警察由于没有及时使用武器而造成本身人员以及民众伤亡说成是警察无能。前者体现在庆安事件,后者体现在肃宁事件。警察面对暴力抗法开枪他们骂警察,律师在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地方办案被打也骂警察,警察在出警的过程中受到犯罪嫌疑人的袭击牺牲,甚至连自己的爱人也自杀,一个警察家庭顷刻毁灭还是骂警察。而被一小撮人奉若神明的普世价值“示范国家”美国的警察是怎么样的呢?根据美国各执法部门呈报给联邦调查局(FBI)的数据,在截至2012年的七年裡,地方警察每年至少因“正当防卫或阻止暴力”打死400人。其中白人警员杀死非裔的频率几乎为每周两次,每年平均96宗。很多网友都惊呼,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警察太仁慈了。
白岩松对今年以来涉及警察的两件事的评论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对庆安事件,白岩松一开始保持沉默,却在央视已经公开反复播送有关方面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结果以后,仍然按照某些公知的口吻,提出所谓的对“真相”的质疑。由于当时社会上对此事件的争论已经基本上平息,没有多少人关注他的态度。而肃宁事件是刚刚发生,白岩松就粉墨登场了,而且是充当了舆论的主角,在有意无意地把舆论往某个方面引导,结果他自己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假如他真的栽了,那么他的事情的性质与老毕有如下区别:
从信息传播的动机看,老毕没有传播的故意,而白岩松有;
从损害的对象看,老毕以戏虐的方式在小范围的公众场合否M,否定GCD领导的革命,否定人民军队;损害的是GCD的执政基础和长远发展,但是对现实影响不是很大;而白岩松以国家重要主流媒体著名主持人的身份,有意无意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客观上不但在激化警民矛盾,同时也在离间警察与政府或者媒体的矛盾,这种损害和消极影响是具体的和现实的。
“挺白派”避重就轻,抓住“牺牲”一词做文章,认为警察矫情、娇气,不说“牺牲”就发飙。而本人认为,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他面对杀死4人、杀伤5人的犯罪嫌疑人,白岩松竟然说“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他没有用“犯罪嫌疑人”,而是用“五十多岁的老汉”。 “挺白派”中不止一个法盲非常搞笑,认为“五十多岁的老汉”是中性词,而“犯罪嫌疑人“的结论应该由政法部门经过调查来定。
犯罪嫌疑人(suspect crime suspect),又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不然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机关为检察机关。
犯罪嫌疑人只是涉嫌犯罪,是否罪犯才由政法机关调查后确定,被称为犯罪嫌疑人的人最后不一定是罪犯,以审判结果为准,也许会无罪释放。但是无论那老头有什么理由,在他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即使属于防卫过当,即使他有天大的冤屈,即使他精神病正好发作)的同时,他就已经属于犯罪嫌疑人了。
那些人明显把犯罪嫌疑人的概念与罪犯的概念混淆了。
因此,“犯罪嫌疑人”才是真正的中性词。
某些人或者明明知道故意装傻,或者真的不懂,但是以白岩松的水平,他一定懂得其中的区别。那么白岩松为什么不用“犯罪嫌疑人”这一个中性词,而违背客观、中立的新闻原则,用“五十多岁的老汉”这个有倾向性的概念呢?我分析有如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他可能的确是无意识的,只是为了具体描述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和性别。
第二,他不一定是事先准备好这样做的,但是为了迎合某些公知的发难的需要,临时故意进行这种有倾向性的表达。
第三,正如一位警察网友所说的,他是在进行某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又分四个方面。
A、不提“犯罪嫌疑人”的概念,暗示他不一定有罪,即使有罪也可能是被迫的。
B、强调“五十多岁”,暗示这是一个不容易冲动的年龄,结果连他都冲动了,肯定事出有因。
C、“老汉”往往是一个形容比较淳朴的人的形容词,通常被拿来形容那些民风淳厚的地方的老年男人。这样表达,容易引起善良的人们对犯罪嫌疑人的同情。
D、当案情已经早已超过了“端起了枪”的阶段,已经进入了用枪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并且已经造成警察和民众几死几伤的严重后果的阶段之后,白岩松在已经了解后果后,不起码用“杀人”的概念而是用“端起了枪”的概念,意图好像比较明显。
综合上面的分析,他或者是如同那位警察网友所说的,是一种宣传技巧,是心理暗示,我加上一句,属于一种“春秋笔法”,是故意那么做的;或者是没有这种主观故意,但是在迎合或者取悦于某些公知的动机驱使下,说出了客观上产生消极后果的话。
一个国家主流媒体著名主持人在公开场合说出了起码是迎合一小撮人损害国家机器的政治需要的话,假如他真的是栽了,那么也是咎由自取。
对此,某些人大喊:“不能因言获罪!”不能搞“文字狱”,更有一些人危言耸听:“文革又来了!”
他没有被治罪,甚至起码目前连央视对老毕的那种处理也没有。“因言获罪”从何说起?又何谈“文字狱”?
至于某些人高喊所谓“文革又来了!”以为这是杀手锏,其实适得其反。
第一个用文革吓唬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文革吓唬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文革吓唬人的是蠢才。由于复辟派这些年来的倒行逆施和他们自己不断充当反面教员,使得无论是了解文革的还是不了解文革的人当中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让复辟派得逞,后果比文革严重,所以某些人现在仍然用文革吓唬民众,就跟用大灰狼吓唬成年人一样可笑。
如果非要扯上文革,我倒是觉得某些人现在所做的是另一种“砸烂公检法”,由外国政治势力操纵的,某些法痞讼棍打头阵的,一方面利用由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和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煽风点火,另一方面捆起公检法的手脚,让治安形势恶化,从另外一方面挑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这就是一小撮人的如意算盘。
两种“砸烂公检法”相同的地方都是让公检法发挥不了作用,不同的地方在于,文革中的公检法有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运行;而现在某些人的“砸烂公检法”是在前些时间“沤烂公检法”的招数失效以后,在外部势力的操纵下让公检法无法正常运作,或者效能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粗暴干涉我们国家依法办理的一些具体案件就是证明,只不过我们国家没有屈服于其压力而已。
当然,我们讨论问题要防止片面性,不能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我们要把一小撮人在外部势力操纵下出于政治目的拿我们的国家机器开刀的阴谋与民众对于军队、警察、城管的工作的正常监督和批评严格区别开来;把一小撮人别有用心的煽风点火与民众由于不了解情况或者无法准确判断而有一些不当言论严格区别开来,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民众,揭露一小撮人的阴谋。让我们的政府、军队、警察、城管等在广大民众的监督下健康地正常运作。
不管白岩松有没有这种故意,他都应该为自己的不当言论负责,尽管这种言论得到有外部势力作为靠山的一小撮人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