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世袭与阶级政治
左右看:贫穷世袭与阶级政治
2011年4月4日
左看:“伪”阶级政治
王左一 政治评论家
近年来,台湾人变得愈来愈有“阶级意识”,随着物价房价狂飙,实质薪水负成长,劳动弹性化,以及相对之下豪门巨商的“炫富”,都已让台湾人感受到阶级的存在,以及阶级复制的悲哀,更重重打了资本主义的神话“阶级流动”一巴掌。
蓝绿两党也都明白,明年总统大选的主战场,除了两岸之外,就是“阶级”。日前部分社运团体也组成“反贫困联盟”,表示要在明年大选“用选票教训蓝绿两党”。
然而,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反贫困”,只会得到几种答案:最残酷的就是右派所言,各人能力相异,贫富有别乃天经地义,硬要解决反而会伤害经济,其他则是福利式,慈善式,聚焦于分配面的解答,但总会落入“饼不够大”,或“钱从哪里来”的质疑,最终甚至步上福利国家后尘——一旦劳资力量对比反转,以往的战果就轻易被收回。
推动各种向财团富人倾斜政策的蓝绿两大右派政党,当然不可能解决贫富问题,和他们讨价还价,陷入分配面的拉扯(薪水该涨几趴,福利给多少),也只会模糊焦点。要发展阶级政治,若不主张彻底改变制度,只会带来更大的欺骗性,“教训蓝绿”的口号将会一次比一次更无力。
右看:两岸迈向大中华共贫圈
洪艾维 文字工作者
儿童节,清明连假到来,但两岸三地的“庶民”父母,恐怕都很难“对上”或“对下”(一代)交代。
在中国,近日有两篇热门网路文章,一篇《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描述贫困农家子弟苦读18年,才得以坐在上海的星巴克和“富二代“喝咖啡,而4年后的今天则是《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作者同样是农家子弟,但教育已无法让他翻身,连找工作也变成“比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天壤之别,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尖锐课题。
而在香港,同样对阶级僵固,贫穷世袭的问题感到焦虑,社会上普遍认为1970,80年代力争上游的社会流动已不复存在。买不起房,找不到好工作的“第四代香港人”(生于1976年至1990年间),多数已沦为社会的“失败者”。
在台湾,贫富差距也恶化为“阶级不流动”,明年选前不论蓝绿势必端出各种“治贫”措施,收买民心,例如5岁以上幼儿今年8月起读幼稚园免学费。但人民要的不只是比谁的牛肉更大块,而是更根本面的,更制度性的解决,否则两岸三地的庶民下一代,就只能同唱一曲“爱拼也不会赢”的悲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