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按照盗贼的意愿生活?

火烧 2007-02-20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防贼方式,如碎碴草坪与伪装家居,反映按盗贼意愿生活的问题。内容揭示防盗措施带来的困扰,引发对安全与生活平衡的思考。

  按照盗贼的意愿生活,这当然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疯话。可是,果真如此吗?

  早晨收看央视二台的《第一时间》,便听到一桩这样的怪事:某居民小区为了防止盗贼,在该小区草坪上设置了一种类似于“碎碴”的“机关”。铺满这种“碎碴”的草坪据说不仅有防贼之功效,而且还可以防止邻近小区的人来遛狗。节目中展示了这种特殊的草坪路面,但“忘记”提及这种路面给该小区的居民带来的感受。想来盗贼与外小区的人既然防得,这种并无“小区居民自动识别系统”的草坪,也一定捎带脚地把自己小区的居民放了个窝心堵心。

  其实,该小区之所以费心费力地安装这种路面,初衷当然意在防贼,可连邻近小区的人也一块儿防了,似乎有不睦邻里的嫌疑。然而不管怎样,如今这种路面不仅难副“草坪”之实,想来一排排尖利、丑陋的“碎碴”,真的能给这些小区居民带来安全感?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堵得慌的感觉吧。原本的防贼,演变成了按照盗贼的意愿来安排自己小区设施、周边环境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按照盗贼的意愿生活,当然还不能称为该小区的发明。事实上,就在最近,央视热播的一套法制系列节目,由公安大学某知名教授主讲,我无意中听过几期,可以说大长见识。这里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一期谈单身女性的居家安全问题。说是单身女性易招惹盗贼,为安全起见,便需制造些家里有强壮男子的迹象。譬如,阳台上不要晾晒女性衣物,而是挂几件男人的衣服,门口再摆几双男人的大皮鞋,便颇有防贼功效。当然,专家不忘提醒单身女子,这些衣物、皮鞋要常换常新,要让人觉得是真的有人穿。倘若常年摆着,蒙上几层灰尘还不更换,反而更易引起盗贼疑心。

  还有一期是谈手机诈骗问题。说是手机被盗,盗贼会利用手机上的“通讯录”与被盗者的家人联系。在被盗人回家之前,假称其好友,编造理由骗取家人汇款。对此,专家给出的招数是在手机通讯录中预设“埋伏”,比如称呼父母为“老K”、“老Q”,妹妹为“小狐狸”等等,给亲朋好友逐一取个“暗号”,这样即便手机失窃,也可安枕无忧。

  与铺设“碎碴”草坪的小区相比,这些招数更加令人心惊肉跳。“碎碴”草坪尚可躲着走,大不了就当是道路施工,一天少走两回,对日常生活也无甚大碍。然而后面的专家支招,需要单身女子把漂亮的衣物深藏闺中不要示人,或者是费尽心机让自己的家人变成“地下工作者”,怎么想怎么觉得窝囊:防贼防贼,贼没防着,反倒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甚至时时处处,先要从盗贼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假如是盗贼,便会怎样怎样。然后反过头来,再从防贼的角度——其实是按照盗贼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按照盗贼的意愿生活,把盗贼置于一统自己生活的控制权、支配权地位,表面上或可称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在生活中的有趣应用,其实却深刻地折射出现实民生状况的无奈和扭曲。而这种无奈和扭曲,正反映了普通百姓面对无序、无力的社会管理现状的一种“被生生逼出来的智慧”。

  可叹这种“被生生逼出来的智慧”,还不单被国人应用于防贼防盗系统。在日常消费领域,我们要按照制造假冒伪劣者的意愿生活。不成为防假识假方面的专家,就只有等着被骗挨宰、当冤大头的份儿。可怜制假造假者比雨后的春笋长得还快,这边刚刚发现了一茬,那边又冒出来一批。几天前刚刚掌握的“识假功略”,转个眼就被替换成新的版本,于是又要被迫地与时俱进,与假冒伪劣者的造假功夫共同进步了。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我们有“独廉何为”论:不是我想做贪官,可是普天之下尽是贪污腐败,仅仅我一个人清正廉明、不贪不拿又有何用,甚至反而会召祸于自身、被弃于亲友?于是,我们的官员便都按照贪官的逻辑和意愿生活,这也可以看作是在这样的官场文化中,所被生生逼出来的一种生存智慧。

  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卫生领域,更有某些医生大胆实践这样的逻辑。他们只是被称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却是按照谋财害命者的意愿生活。他们会告诉得甲病的病人你得了乙病——因为乙病可以带来更多的钱财,甚至他们中的佼佼者,还会告诉正常的女子你患有不孕症。假如某些还有良心的医生不愿同流合污,他们便会将你逼到穷途末路。《南方周末》就曾登载一篇文章,介绍某医生因为从不“笑纳”病人的“红包”,激起医院同仁的一致愤怒,最后由“组织”出面,将该医生解聘了事。

  在本是给人民提供居所的房地产领域,这些年据说是生产了最多的富豪,可是很让人质疑这些富豪是按照什么样的意愿生活。前一段,清华建筑系副教授周榕,痛斥当下房地产商“占用城市资源与人民为敌”、“宣扬拜金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将社会分化对立推到极致”、“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四宗罪,虽然有些极端,但至少反映了在房地产领域,房产商不是按照给人民提供质量良好、价格公平的居所的意愿,而是按照相反的意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真正想为人民盖好房的房产商无法生存。

  就是在本应承担社会良知的教育领域和知识界、学术界,这些年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按照缺乏道德责任感、缺乏学术良知的“伪学者”、“伪知识分子”的意愿、标准生活的倾向,而在这其中,某些不公平的教师考核、学术评价标准也助长了这种歪风。真正做学问、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无法安心于学问,反倒是某些贩卖学问、良心的知识分子败类,善于投机钻营、宣传造势,成了处处邀宠、指点江山的“知识精英”。

  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做“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则其带给整个社会的消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平民百姓,即使被迫按照盗贼的意愿生活,也大不了是给家人起个暗号、挂两件莫名其妙的衣物之类,虽然心里别扭,到底还是小事一桩。倘若整个社会都广泛地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良币不得不按劣币的意愿生活,否则便难以生存的现象,则我们的社会就真是出了问题,应该赶快地疗治这种弊端,还人民以正常、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

  劣币不除,良币安有“和谐美好”的生活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