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击鼓不“升堂”“信箱”何用?

火烧 2015-07-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指出局长信箱多成摆设,网上办公未能真正落实,网民反映问题无回音,批评政府形式化,呼吁提升网络政务实效。

  最近,因故偶然网上去查看了某市政府某部门的局长信箱,试着也来上一封。可是怎么鼓捣也没有反映,既没有“谢谢”,也没有“已收到”,更没有“等候处理”之类的官话。细看之下,发现此信箱竟然只有一条信息和一条回复,说的是本月内,可完全不像是真的,似乎就是一个摆设,或者就是滥竽充数之举。要知道,某市是有上千万人口的,市区人口在百万之上啊。于是在下来了疑问,是不是其它的政府各局也是如此呢?浏览了一番,发现原来设局长信箱的很少,这个局设局长信箱完全是“自寻烦恼”,大部分局根本不设这玩意儿,连“部门信箱”都没有,省心多了。可见,网上办公对衙门里的人还是一个梦,对百姓们而言那更是一个很遥远的梦。抑或那衙门里的人至今多数根本没有想在网上办公的意思吧。

  多年以来,经常听到一个词,“社情民意”,经常听到一句话,“了解社情民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国家网民的普及化,随着网上办公开始提及,从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利用网络方便百姓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互联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足不出户问题能反映到官家,足不出户官家已知草民们之所需,两省乎?民之欣然,官岂不也欣欣然!

  正因如此,我们还真的看到,这让社情民意的上达更为迅捷的手段,帮助草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举措,如同一股潮流般很快就让政府及各部门纷纷在网上开张,并设立有单位信箱、市长、县长、局长、部长信箱,或设问题反映栏,或设政策咨询栏等等,很多设了网上办这个、办那个的栏目,好像是让草民们方便了很多。这可不用去衙门击鼓、鸣冤,不用去什么上访找人,不用转衙门办事,岂不乐哉?但高兴之余明显有不足。那方便似乎太少,更多的它只是百姓们的预期和想像,或者只是暂时和个别的情况。本来这些个网上的形式应该成为政府及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应该成为帮助百姓们的有效手段,可有的部门是来真的,而很多部门说它是来假的大概不冤。不是只有在下小试了一把就遭到碰壁,不愿承认它是真的。先前就看到过有网民说,此乃虚招也。本不相信,取信于民是信条啊,可碰壁之后不得不信。真的是应该点赞吗?那是本份啊。而假的呢?唉,何来多此一举,还是让草民们多跑个腿吧。好歹还能见到个“真神”。在网上摆弄半天,嘛也没有,除了劳民伤神好像又多了些怨气。

  事实是,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让很多地方的政府及各部门在网上下真功夫。信息更换晚,有的根本没有更新过信息,有的就是挂着一个牌子,或者是列有栏目而没有内容,或者是寥寥无几的内容撑着个门面,真的设单位信箱、领导信箱的并不多,而管用的有几家更是个疑问。特别是市长信箱、县长信箱、局长信箱当摆设的具有普遍性。假如你给市长信箱发一条试试,不是石沉大海,也是黄河东流不复返。说的不太中听点,比那些上班上网玩的认真劲差得远了去。也可能草民们指望政府领导、部门领导靠网上了解情况的期望值太高,但从网上了解社情民意总不能算是“鸡肋”吧?了解民意对衙门的好处可是很大的,是对衙门而不是对草民们的益处更大。至于通过网上帮助草民们说是功德一件,也是职责所在。“方便、快捷”是网民们对互联网的总体评价,什么时候能让这“方便、快捷”在衙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呢?

  在下忽然生出一念头,大概需要立法?或者是立规矩。网上的规矩不仅仅是需要制止谣言、煽动、污蔑、诽谤、虚假之类的,还需要有效。在下不是非说政府、部门设的这些个形式属虚假之类,可它得有用啊,它得有产出啊。凡政府及部门网上所列既要真实、可信,还得可用。政府、部门及领导的信箱等窗口就应像古代衙门口的大鼓一样,击之必“升堂”才对。凡网上信箱等窗口类的设置若没有反映,若没有实际用处,若就是为应付差事的一律属违规、违法,当予以行政处罚乎?

  期待、盼望在草民们中具有普遍性,也是草民们的高尚品德,谁让那“一盖”之下的不是豆腐块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