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监督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保障公正?

火烧 2011-04-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公民和舆论监督保障社会公正,强调市场规则、招投标制度及权力资本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当前规则执行中的问题,呼吁完善制度以实现公平。

 戴旭 先生《C形包围圈》一书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题目是“公正是国家强大的起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反腐败并不复杂也不困难更不艰巨,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全社会实践公正二字,让公正的阳光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何保障这一点?一靠党纪,二靠国法,三靠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四靠全体公民和舆论监督。现实的情况是,前三者都有,只有第四条做得不好,致使前三者都成了虚设,甚至成为特权者强奸民意、践踏社会公正的档箭牌和遮羞布。  

我基本赞 成戴旭 先生的观点和判断。只有全体公民和舆论的监督才能保障社会的公正。  

全体公民和舆论有一个如何才能监督的问题,这里不谈。这里谈另一个问题:全体公民和舆论监督什么才能保障公正?  

第一,我们现在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要有市场规则。所以,全体公民和舆论首先要监督的就是规则有没有。比如,十数年前开始的“抓大放小”改革,一夜卖光了凝结亿万人民群众巨大劳动的国有、集体所有的中小企业,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规则的“买卖”。数万亿计的财产,由极少数人拍板卖给了极少数人,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数千万普通工人下岗失业。造成了共产党建国以来的最大不公。由此开始,贫富急剧分化,基尼系数持续增长,消费和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急剧下降,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甚至不及非洲的1/3。  

第二,有了规则,全体公民和舆论还要监督规则好不好、对不对、完善不完善。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虑,国家就财政支出项目制定了招投标法、建立了招投标制度。结果,招投标制度居然成为了权贵、富豪巧取豪夺国家财产的一个有效路径。实际结果与良好初衷背道而驰。原因就在于招投标的有关规定不好,有的条件根本就是保护不公开、不公平的,为不公正留下巨大的暗箱操作空间。还有,国家重大决策的规则也不好或不对,至少是不完善。比如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一拍脑袋就出来,快倒是很快,但效果呢?投的时候就没有明确的效果,这效果能好吗?搞得北京三里河地区的打印生意一时火红。4万亿投资,犹如大沙漠中的大暴雨,来的迅猛,消得无形,却长不出绿洲。今年开始,全国水利投资又是4万亿,全国水利的毛细血管是否能恢复、能恢复多少不知道,草民知道将由此产生十几万千万富翁则是肯定的。  

第三,全体公民和舆论监督的重点,是规则中的权力和资本因素。要看清权力在规则中是裁判呢还是运动员,如果规则中,权力若有运动员的身份,那么这个规则就只能是卖拐的规则。至于资本的因素,就是不能以资本大小论英雄,否则,中国就永远出不了微软。  

如果不放手发动全体公民和舆论、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依靠全体公民和舆论来监督,那么所谓党纪国法、所谓规章制度就会连屁都不如。屁,至少还能臭一下贪脏枉法之徒。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ichunmama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