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应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结果和目的
经济建设应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结果和目的
“经济”一词的含意在中国古代原是经世济用之意,经逐步演化成为现代与物质、利益、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之意。
中国古代有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之说,这是否说明义和利之间有时候会发生冲突,甚至“利”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放弃的,更可引伸为“利”是属于较低级层次的东西。
国家管理和建设(国内、国外)和社会管理和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可简单作以下划分:
A类 |
B类 |
经济建设 |
国防建设、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建设 |
|
道德建设、教育建设、意识形态等方面 |
|
法治建设、科技建设、文化建设 |
|
交通建设、人民的生命安全管理 |
|
卫生、医疗建设,甚至动植物的管理和建设 |
|
…………………………….. |
从以上简单分类来分析,A类经济建设搞好了,绝不可能代表B类相关建设就能实现和完善,但有着很大的支持作用;但反过来,B类方面建设全部实现和完成,则极有可能帮助经济建设的完成。因为任何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等等。如果只强调经济建设,则是不是会导致以偏概全,甚至有本未倒置之嫌?甚至可以说经济建设其实就是物质建设,是处于原始的低级需求,而无法实现较高级的精神需求。
秦朝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步强大而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当时秦朝应该是没有经济理论作指导的,同样汉唐、蒙古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走上强大之路也应该是没有先进的经济理论作指导的,虽然它们后来逐步衰亡。衰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建设很可能只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方面。
近观现代西方列强,如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强大,大多数是在发现新大陆之后,是通过侵略、掠夺、殖民等手段获得的。从理论上和趋势发展上来讲,他们的各项制度包括经济建设等方面应该是逐步完善,越来越先进,怎么会逐渐衰败?
再看日本二战前之所以国家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当时中国清朝获得了大量了财富和赔款(不排除工业革命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在失败的基础上很快崛起,难道是靠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即使日本战败,但它从中国清朝获得了大量财富和赔款并没有完全失去,也就是它本身家底财富就有很多,这与日本的经济建设有多大关系?相反,日本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经济建设后却走下坡路(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他资本义国家呢?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不可能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建设本质上也就是经济利益建设,利益可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也要分多数人、少数人利益,也要分个人利益、集体、国家的利益,那经济建设是不是就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只强调经济建设,那当初中国抗美援朝肯定是不划算的,那造原子弹肯定是比不上卖茶叶蛋,那结果会如何呢?
一个国家的建设,手段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包括行政、政治、军事、经济、计划、市场等方面,这些方面应该是动态平衡和动态调节的,过分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将会导致社会混乱,影响国家建设。而其中的经济建设,说白了就是物质建设、利益建设,过分强调物质经济,是不是会导致见利忘义和舍利取生,甚至是利欲熏心呢?
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有组织的集体力量肯定比分散的个人力量要强大的多。那我们是否考虑在中国把工人、农民有组织的集中起来与把工人、农民分散化到底是属于社会管理手段还是经济建设?哪一种方法会更有效?
既然经济建设是社会管理、国家建设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和手段,也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那么为何只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所谓的市场万能和竞争也只能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那过分强调和抬高市场化、竞争化有何意义?
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就一定比不分开能有助于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富裕?
倘若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管理、国家建设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那引进国外的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中国问题吗?强调“市场万能论”有用吗?那些所谓的经常学家能成为国家各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人员吗?
以上只是本人不成熟的想法,没有经过论证分析,希望大家都来探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