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的指标到底在衡量什么?
4000万的指标到底在衡量什么?
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的教育因部分“极端言行”正走向疯狂。
药家鑫和他的同门师妹,在高校学习区间首先学会了撞人后还要刀捅伤者,而来自北师大的 董藩 教授更是一语激起千层浪:“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在他看来,他教育出来的高学历者,如果还忍受贫穷就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倘若这个教授真如任志强等力挺者所称“其实是一种希望”的话,我们尚且能够理 解董 教授的初衷,然而,将自己的学生定位于赚钱机器,让“教书育人”的宗旨偏移得如此离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 董 教授有一番漂亮的言辞为自己的论点开脱,说些合理合法致富本身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云云。但我们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衡量学生是否成材,唯一的检验标准,不是学生的其它更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付出和贡献,而是40岁后,能否拥有4000万身(价)家。这一赤裸裸地将经济欲望引入课堂的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也必定是赤裸裸的,看谁赚钱赚得又快又多。
教育作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在增进新生一代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新生一代的思想走向。换句话说,知识和技能是新生一代走向社会实践的有力工具,而健康向上的思想倾向,则是开辟社会实践的原始动力。
我们在荣幸地看到教育不断为我们国家建设培养出大量优秀国之栋梁的同时,也很遗憾地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因观念的腐朽和制度的滞后,让本具希望的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披上了“欲望”的外衣,而那些被紧紧裹在里面的新生一代,在“欲望”的诱导下,纷纷沦为名利场上的刺客。挺言支持药家鑫捅人的师妹、一脱成名的人大学生苏紫紫,等等,大学生的道德江湖已不再平静。
董 教授赤裸裸地喊出“4000万”标的,在我看来,衡量有三:
其一,衡量自己所培养学生的功利欲望。将潜心培养财富意识作为主旨工作的 董 教授,当然希望能以师之名“上施下效”,让学生们具足财富意识并拥有功利欲望,并将其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道德尺度,确实吻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也不入“大学生就业难”的俗流, 董 教授为学生的未来可谓煞费苦心。
其二,衡量自身教授的分量。 董 教授因为“市侩之言”迅速走进人们的视听,也在众多的教授中脱颖而出,可以想象的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 董 老师,经由如此吆喝,想不跻身名教授行列,真是欲罢不能了。再细细想来,让学生必须拥有4000万财富的他,早该是胡润榜单上的贵客了吧?!
其三,衡量教育的制度和社会的发展。当然, 董 教授喊出4000万标的仅仅是在衡量“师与生”,显得似乎有一点单薄。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他,更希望中国教育能够立此存照,不能一味地为学生们灌输诸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多做贡献”等等教条主义,也不能被“核心价值”等观念束缚住手脚,而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学生推到欲望的海洋里,让他们在毕业之前,就要嗅足铜臭,在他看来,铜臭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董 教授之所以谓之,或有他的支点,无容置疑的是,将教育置到“功利欲望”之上,必定会是一个危险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