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清明节所思
宇太:清明节所思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是家国一体的,没有国,哪有家?清明节,全国人民当首先祭奠国父毛泽东,再祭奠人民英雄,然后再自家祖坟。
到了清明,自然会想起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在汉语世界里流传极广,从诗的艺术高度来说,它并无特殊高明的地方,但它来得自然,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仿佛顺手拈来,无丝毫雕琢痕迹,这正是作诗最难的地方,也是诗人成熟的核心标志。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清明节以山西、山东较为考究。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这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才为清明正日,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这地方则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即便是扫墓祭奠祖宗,也会折射出天下人的贫富差距和不等,穷人对祖先的祭奠,是往往要不得体面的,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说:“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清明节,更多的会思念我的父母,相信我弟雨墙会带我祭奠,单独替我烧些纸钱,并代我向长眠地下的二老爹娘问安,亲爱的爸爸妈妈永垂不朽,你们用一生的辛苦养育了我们八个子女,并给我们奠定了不错的人格基础,给了我们良好的文化启蒙,我们的任何出息和进步,都与二老给我们注入的内质分不开,您的次子在这里给您二老磕头了,我向二老在天之灵发誓,你的次子不敢说光宗耀祖,但绝不会辱没你们的一世清明。
清明又叫春游,是郊游的好日子。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很久没去野外漫步了,今儿去了,看到一颗独立的桃树花开正闹,成群结队的蜜蜂歌唱着,搅作一团,不免进入一种不容言说的意境。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这使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三姑娘探春来,为何叫探春?除应了四个姑奶奶“原应叹息”的谐音,与探春的个性也是密切相关的,她和贾宝玉是一个爹,和贾环是一个妈,非正妻而生却又正宗自居,对名义母亲王夫人毕恭毕敬,对亲生母亲赵姨娘则轻慢放肆,她所要“探”的春意,无疑在以宗族势力为原则,以捍卫既定格局为圆心,以稳定荣国府及大观园的倒霉秩序为目标,以造就贵族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完全是个女政客的形象。贾探春实质上是个封建等级制的卫道士,远不如她弟弟贾宝玉更加通灵可爱,也不如她姐姐贾元春更有骨肉亲情。
又不由想起另一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馨香不改,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真正情人,都渴望长相厮守,可如今,却人去楼空。“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泛指对所爱慕而不能再见女子的思念,以及由此引起的怅惘心情。这种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男女纯洁情感,本来当是人性的普遍反映,可如今,这种本应普遍的东西也已经变得非常罕见了,以色而交,以金而交,以利而交,公母之交,雄雌之交,群交杂交,口交肛交,几乎彻底荡涤了崔护笔下所表达的男女纯情,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堕落与倒退。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