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美德日韩都设防(旧文)
文章分析外资并购民族品牌引发的争议,探讨美德日韩等国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措施,强调品牌保护与国家安全审查的重要性。
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的消息。再次触动了中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在中国引发了是否应该坚守本土品牌的大争论。
部分民众认为,这是民族品牌逐渐消亡的信号,据统计有八成网民反对这次收购。有不少人认为,这次并购涉嫌垄断,中国应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更有一些企业联名上书反对这次收购。也有部分人认为品牌无国界,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全身的发展。
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品牌较为成熟的美德日韩等国,他们对外资并购本土企业其实也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当前的全球并购潮流中,他们也都来取了一些措施,为他们的本土企业和品牌或明或暗地撑起“保护伞”。
美国:政治干扰禁忌颇多
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美国是跨国并购的福地,因为美国一直欢迎外来投资;但有时,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也使跨国并购成为陷阱,不少跨国公司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从表面看,美国确实对外资“敞开大门”。与其它一些国家不同,美国不存在专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外资待遇等同国内投资者。用美国政府的话说,这种中立政策的核心,就是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即在通常情况下,“它既不会因政府相关政策面临比美国企业更多的障碍,也不会获得比美国企业更高的特殊优惠”。
当然,外资在美国也不是"百无禁忌"。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内河和沿海航运、核电等领域,对外资是明令禁止的。根据美国《联邦通讯法》,外国企业在电话、电报、电台、电视等通讯领域的投资会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反垄断"大旗也是外资并购美国企业时经常遭遇的阻碍。
对牵涉到重要企业或重要领域并购案件,最终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 S)手中。该机构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劳工部长、贸易代表等多名内阁官员,审查外来投资是否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但该机构也备受争议。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坦陈,该机构是一个由法律、规章、政策和政治共同作用的领域,其行事受政治影响太大,这也是“在美国做生意比较丑陋的一面”。而中东、中国等一些国家的投资,更成为一些政客操弄的话题。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2005年,由于受到政治干扰,纯属商业并购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最终失败;2006年,在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操弄下,阿联酋港口世界公司最终放弃已并购到手的美国多个港口运营业务;今年,由于一些政治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华为部分收购美国3Com公司的交易也最终夭折。
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打击了美国的开放形象,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亟须大量投资。美国财长保尔森曾公开承认,拒绝港口世界和中海油的投资,让许多人对美国的外资政策产生了疑虑。
察觉到美国一些政客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经常性地小题大做,一些外来投资者在美并购也不得不小心谨慎。美国媒体曾总结说,现在许多中东等敏感国家对美投资都遵循不成文的“四条金律”:一是不并购整个公司,只购买小额股份;二是事先会表明,不寻求控制权,不改变董事会结构;三是与美方相关机构或一些关键人物先私下接触;四是避免触及石油等敏感领域,在这些领域即使谋求当个小股东,也会在美国国会引发轩然大波。
德国:警惕核心企业并购
对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在国内引起的"保护民族品牌"的讨论,记者问过许多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德国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讨论,大家大都摇头。记者一时之间也很难想起哪些德国“民族品牌”成功被外国企业并购。人所皆知的“德国品牌”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好像一直掌控在德国人手中。
记者就此采访了德国诺尔律师事务所的并购专业律师赵辉。他也向记者表示,德国很少发生知名品牌被并购的案例。即使是一些类似情况,如美国通用并购欧宝品牌,贝克啤酒被比利时收购等,也很少在民众中引起太大的反响。
赵辉表示,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于德国品牌的成熟度很高,确实难以被收购;但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仍然暗藏着德国保护“民族品牌”的“法律之手”,无论是反垄断法、国家安全审查法,还是一些行业法规、企业制度,都无形中为德国企业和品牌形成了强大的保护。
为避免“民族品牌”被外人收购,首先需要这些品牌的自身素质过硬。德国的奔驰、西门子等品牌本身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其背后更是有数千亿计的庞大企业财团资金支撑,外国企业很难有实力对其并购。而一些民用产品和地方性的品牌,同样也实力不菲,除非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企业也不愿出售这些品牌。
而从法律上讲,虽然在德国任何一部法律中,都找不到“保护民族品牌”的字眼,但究其内容和实践应用,这些法律对保护德国本土企业和品牌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很多可能的外资收购事件已经被化解在无形之中。
比如德国有着严格的反垄断法。企业的并购接受政府的反垄断调查非常普遍,只要是形成一定规模的并购案,都必须经过政府审核。虽然最终因“垄断”问题未获审批的并购案仅占极少数,但在重要时候仍然发挥作用。近年美国航空公司并购德国托马斯库克旅游航空公司,即被政府以涉嫌“垄断”否决。
近年来,德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法规。在今年8月20日德国政府起草了“国家安全审查法”草案,即将在明年初实行。该法规将军工、航空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审查扩展到铁路、能源、银行、物流等领域,并且仅对欧盟以外的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进行审查。该法规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不排除在今后法律细则和执行中将“民族品牌”等具有公众色彩的标准考虑其中,其自我保护色彩日渐浓厚。
实际上,德国政府对一些可能并购本国核心企业的潜在外来威胁,警惕性也越来越高。比如对英美对冲基金、亚洲等地的国家主权基金等,德国政府的态度在欧美国家都属最为强硬。
赵辉举例说,在最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安联保险旗下并购德累斯顿银行的案例中,德累斯顿银行作为德国第三大银行,具有百年历史,在竞购中来自中国的银行的出局,“不能不说政府起到了一定作用”。
日本:政府企业两头控制
日本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由于日本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涉及可能损害或威胁国家安全的投资控制很严,因此外资要想收购日本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本政府应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真正有效的防卫手段是“外汇法”。这项法律规定凡是有可能对日本国家安全造成损害或威胁的直接投资,必须事先向经济产业省报批,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而且,随着近年来国际并购活动的增加,日本还在考虑扩大并购活动的申报范围。
此外,日本还制定了大量持有上市企业股份的报告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只要持有上市企业5%的股票就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告,之后每增减1%也都要报告,因此也被称为“5%规则”。这项制度能较好地防止外资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在股市获得大量股份等手段而取得企业的控股权。
除政府方面修改外汇法和反垄断法外,日本企业自身也在采取措施防止来自外企和海外基金的并购威胁。一方面是日本国内同行企业之间加快了重组和联合的步伐,以增强实力避免被外企或外资吞并和恶意收购;一方面是各企业纷纷扩大股东的权力,限制经营层权力,防止被外资恶意收购。2006年7月,日本牛头犬调味品公司面对美国凯士日本战略基金的公开收购,启动反收购措施,通过发行新股票期权对抗收购,最终东京地方法院驳回凯士日本战略基金要求牛头犬公司终止发行新股票期权的诉讼请求,在法律上认可了牛头犬的做法。
不过,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步伐的加快,企业间的跨国重组和并购也成为一种潮流。为了在这股潮流中趋利避害,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5年5月制定了“防止并购指针”。这个政策把确保企业价值和股东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说企业在成为并购对象时,只要符合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时,不可过分采取防卫措施。即使要启动防卫措施也要向股东公布防卫目的和相关信息,并要采纳股东的合理建议。
迫于外部压力,也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日本政府于去年5月解除了旨在防止外国企业和基金通过“三角并购”的方式对日本企业实施并购的禁令。这可以说是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政府和企业放松了对外资对本国企业实施兼并的警惕。
韩国:品牌保护意识强烈
在韩国,无论是政府、企业界还是民间,都有强烈的保护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的意识,外资兼并韩国本土企业时必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
韩国今天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倾举国之力扶植起来的,既是韩国的经济支柱,又是韩国全民的骄傲。尽管财阀企业的种种丑闻常常令韩国人痛心,但那是“恨铁不成钢”,属于韩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被迫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不少韩国企业被外资并购。尽管外资在恢复韩国经济、促进韩国经济转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迄今有不少韩国人一提到这些兼并案例还将其视为国耻。
与此同时,韩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典型的“从模仿到创新”的道路,各大企业深知优良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大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升级转型,开始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来确立与世界一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技术,并全力打造了一批韩国自身的民族品牌,提高了韩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正是因为如此,韩国企业界对于技术外流和保护本土品牌特别敏感,唯恐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形象被人轻易占用。
随着韩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吸引外资力度的加大,外资兼并一直是韩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今年下半年起,韩国政府大力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韩国的大宇造船等著名企业也因为经营困难公开寻求买家。在这一过程中,韩国企划经济部等政府部门为了防止外资乘虚而入和防止垄断行为,提出修改相关法律,以保护韩国的经济安全,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韩国企划经济部7月末宣布,包括韩国电力、韩国铁道公社和道路公社在内的基础性“公营产业”不属于民营化范围之内,由国有资金持股的大宇造船和HYNIX等企业也属于限制外国资本的范围之内。
韩国社会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上世纪60年代,面对进口产品的冲击和脆弱的韩国本土经济,韩国农民组织“农协”提出“身土不二”的口号,宣传韩国人最合适吃韩国的农畜产品,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后来这一口号被扩大到其它领域,使得"韩国人用韩国货"的思想根深蒂固。起点很低的韩国企业、韩国产品和韩国品牌始终在韩国社会得到全力支持,一步步成长壮大,最终走向海外,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韩国这种对外国资本以及外国品牌"留一手"的做法,也是小小的韩国企业在欧美大企业面前,始终保持自身特点并且不断发展的秘诀之一。
部分民众认为,这是民族品牌逐渐消亡的信号,据统计有八成网民反对这次收购。有不少人认为,这次并购涉嫌垄断,中国应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更有一些企业联名上书反对这次收购。也有部分人认为品牌无国界,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全身的发展。
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品牌较为成熟的美德日韩等国,他们对外资并购本土企业其实也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当前的全球并购潮流中,他们也都来取了一些措施,为他们的本土企业和品牌或明或暗地撑起“保护伞”。
美国:政治干扰禁忌颇多
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美国是跨国并购的福地,因为美国一直欢迎外来投资;但有时,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也使跨国并购成为陷阱,不少跨国公司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从表面看,美国确实对外资“敞开大门”。与其它一些国家不同,美国不存在专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外资待遇等同国内投资者。用美国政府的话说,这种中立政策的核心,就是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即在通常情况下,“它既不会因政府相关政策面临比美国企业更多的障碍,也不会获得比美国企业更高的特殊优惠”。
当然,外资在美国也不是"百无禁忌"。美国国内航空运输、内河和沿海航运、核电等领域,对外资是明令禁止的。根据美国《联邦通讯法》,外国企业在电话、电报、电台、电视等通讯领域的投资会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反垄断"大旗也是外资并购美国企业时经常遭遇的阻碍。
对牵涉到重要企业或重要领域并购案件,最终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 S)手中。该机构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劳工部长、贸易代表等多名内阁官员,审查外来投资是否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但该机构也备受争议。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坦陈,该机构是一个由法律、规章、政策和政治共同作用的领域,其行事受政治影响太大,这也是“在美国做生意比较丑陋的一面”。而中东、中国等一些国家的投资,更成为一些政客操弄的话题。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2005年,由于受到政治干扰,纯属商业并购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最终失败;2006年,在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操弄下,阿联酋港口世界公司最终放弃已并购到手的美国多个港口运营业务;今年,由于一些政治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华为部分收购美国3Com公司的交易也最终夭折。
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打击了美国的开放形象,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亟须大量投资。美国财长保尔森曾公开承认,拒绝港口世界和中海油的投资,让许多人对美国的外资政策产生了疑虑。
察觉到美国一些政客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经常性地小题大做,一些外来投资者在美并购也不得不小心谨慎。美国媒体曾总结说,现在许多中东等敏感国家对美投资都遵循不成文的“四条金律”:一是不并购整个公司,只购买小额股份;二是事先会表明,不寻求控制权,不改变董事会结构;三是与美方相关机构或一些关键人物先私下接触;四是避免触及石油等敏感领域,在这些领域即使谋求当个小股东,也会在美国国会引发轩然大波。
德国:警惕核心企业并购
对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在国内引起的"保护民族品牌"的讨论,记者问过许多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德国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讨论,大家大都摇头。记者一时之间也很难想起哪些德国“民族品牌”成功被外国企业并购。人所皆知的“德国品牌”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好像一直掌控在德国人手中。
记者就此采访了德国诺尔律师事务所的并购专业律师赵辉。他也向记者表示,德国很少发生知名品牌被并购的案例。即使是一些类似情况,如美国通用并购欧宝品牌,贝克啤酒被比利时收购等,也很少在民众中引起太大的反响。
赵辉表示,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于德国品牌的成熟度很高,确实难以被收购;但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仍然暗藏着德国保护“民族品牌”的“法律之手”,无论是反垄断法、国家安全审查法,还是一些行业法规、企业制度,都无形中为德国企业和品牌形成了强大的保护。
为避免“民族品牌”被外人收购,首先需要这些品牌的自身素质过硬。德国的奔驰、西门子等品牌本身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其背后更是有数千亿计的庞大企业财团资金支撑,外国企业很难有实力对其并购。而一些民用产品和地方性的品牌,同样也实力不菲,除非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企业也不愿出售这些品牌。
而从法律上讲,虽然在德国任何一部法律中,都找不到“保护民族品牌”的字眼,但究其内容和实践应用,这些法律对保护德国本土企业和品牌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很多可能的外资收购事件已经被化解在无形之中。
比如德国有着严格的反垄断法。企业的并购接受政府的反垄断调查非常普遍,只要是形成一定规模的并购案,都必须经过政府审核。虽然最终因“垄断”问题未获审批的并购案仅占极少数,但在重要时候仍然发挥作用。近年美国航空公司并购德国托马斯库克旅游航空公司,即被政府以涉嫌“垄断”否决。
近年来,德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法规。在今年8月20日德国政府起草了“国家安全审查法”草案,即将在明年初实行。该法规将军工、航空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审查扩展到铁路、能源、银行、物流等领域,并且仅对欧盟以外的企业在德国的并购进行审查。该法规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不排除在今后法律细则和执行中将“民族品牌”等具有公众色彩的标准考虑其中,其自我保护色彩日渐浓厚。
实际上,德国政府对一些可能并购本国核心企业的潜在外来威胁,警惕性也越来越高。比如对英美对冲基金、亚洲等地的国家主权基金等,德国政府的态度在欧美国家都属最为强硬。
赵辉举例说,在最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安联保险旗下并购德累斯顿银行的案例中,德累斯顿银行作为德国第三大银行,具有百年历史,在竞购中来自中国的银行的出局,“不能不说政府起到了一定作用”。
日本:政府企业两头控制
日本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由于日本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涉及可能损害或威胁国家安全的投资控制很严,因此外资要想收购日本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本政府应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真正有效的防卫手段是“外汇法”。这项法律规定凡是有可能对日本国家安全造成损害或威胁的直接投资,必须事先向经济产业省报批,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而且,随着近年来国际并购活动的增加,日本还在考虑扩大并购活动的申报范围。
此外,日本还制定了大量持有上市企业股份的报告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只要持有上市企业5%的股票就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告,之后每增减1%也都要报告,因此也被称为“5%规则”。这项制度能较好地防止外资企业或投资者通过在股市获得大量股份等手段而取得企业的控股权。
除政府方面修改外汇法和反垄断法外,日本企业自身也在采取措施防止来自外企和海外基金的并购威胁。一方面是日本国内同行企业之间加快了重组和联合的步伐,以增强实力避免被外企或外资吞并和恶意收购;一方面是各企业纷纷扩大股东的权力,限制经营层权力,防止被外资恶意收购。2006年7月,日本牛头犬调味品公司面对美国凯士日本战略基金的公开收购,启动反收购措施,通过发行新股票期权对抗收购,最终东京地方法院驳回凯士日本战略基金要求牛头犬公司终止发行新股票期权的诉讼请求,在法律上认可了牛头犬的做法。
不过,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步伐的加快,企业间的跨国重组和并购也成为一种潮流。为了在这股潮流中趋利避害,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5年5月制定了“防止并购指针”。这个政策把确保企业价值和股东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说企业在成为并购对象时,只要符合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时,不可过分采取防卫措施。即使要启动防卫措施也要向股东公布防卫目的和相关信息,并要采纳股东的合理建议。
迫于外部压力,也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日本政府于去年5月解除了旨在防止外国企业和基金通过“三角并购”的方式对日本企业实施并购的禁令。这可以说是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政府和企业放松了对外资对本国企业实施兼并的警惕。
韩国:品牌保护意识强烈
在韩国,无论是政府、企业界还是民间,都有强烈的保护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的意识,外资兼并韩国本土企业时必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
韩国今天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倾举国之力扶植起来的,既是韩国的经济支柱,又是韩国全民的骄傲。尽管财阀企业的种种丑闻常常令韩国人痛心,但那是“恨铁不成钢”,属于韩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被迫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不少韩国企业被外资并购。尽管外资在恢复韩国经济、促进韩国经济转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迄今有不少韩国人一提到这些兼并案例还将其视为国耻。
与此同时,韩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典型的“从模仿到创新”的道路,各大企业深知优良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大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升级转型,开始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来确立与世界一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技术,并全力打造了一批韩国自身的民族品牌,提高了韩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正是因为如此,韩国企业界对于技术外流和保护本土品牌特别敏感,唯恐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形象被人轻易占用。
随着韩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吸引外资力度的加大,外资兼并一直是韩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今年下半年起,韩国政府大力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韩国的大宇造船等著名企业也因为经营困难公开寻求买家。在这一过程中,韩国企划经济部等政府部门为了防止外资乘虚而入和防止垄断行为,提出修改相关法律,以保护韩国的经济安全,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韩国企划经济部7月末宣布,包括韩国电力、韩国铁道公社和道路公社在内的基础性“公营产业”不属于民营化范围之内,由国有资金持股的大宇造船和HYNIX等企业也属于限制外国资本的范围之内。
韩国社会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上世纪60年代,面对进口产品的冲击和脆弱的韩国本土经济,韩国农民组织“农协”提出“身土不二”的口号,宣传韩国人最合适吃韩国的农畜产品,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后来这一口号被扩大到其它领域,使得"韩国人用韩国货"的思想根深蒂固。起点很低的韩国企业、韩国产品和韩国品牌始终在韩国社会得到全力支持,一步步成长壮大,最终走向海外,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韩国这种对外国资本以及外国品牌"留一手"的做法,也是小小的韩国企业在欧美大企业面前,始终保持自身特点并且不断发展的秘诀之一。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