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飞鱼:善吏必须廉能兼备

火烧 2015-07-2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强调善吏需廉能兼备,结合历史与现实,指出廉洁与能力缺一不可,唯有廉能兼备方能实现善治,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提供为官准则。

 

7月24日,人民日报《评令计划贪腐:能吏一旦乱作为破坏力巨大》一文,诸多媒体大量转载。文中列举令计划、刘志军、仇和等曾经的所谓“能吏”一个个“兢兢业业”,在某些方面颇有一番作为。可一旦方向偏了、出发点错了,“作为”就成了“乱作为”,“能力”就成了“破坏力”。言之凿凿却发人深省。
笔者以为,党和人民的伟业,岂是无能之辈可以成就,但能力再大,须知权力授之于党和人民,如一旦不受约束,其潜在的腐败风险相比因循保守的庸官才更大,对党和国家的危害更大。故善吏必须廉能兼备。
我国明代著名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三十六字官箴最核心的两个字是廉和公,二者当中,廉为先。公生明,廉生威。古人尚知为官之道,应廉字当头。何谓“能吏”。能吏的反义词是庸官。东汉学者班固曾经给庸官画像曰——尸位素餐,比喻占据职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白吃饭。故“能吏”就是敢作为、有作为、会作为,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敢于担当。
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 “善吏”。
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并分解为七层含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中的“正善治”即“政善治”,善治应当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但善治的前提是要拥有“善吏”,换言之,有“善吏”方能实现善治。
历史是一面镜子,唐代的韦贯之,宋代的仰仁谦,元代的杨子才,明代的杨继盛,清代的于成龙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品行方正、作风朴实、洁身自守、浩然正气,不徇私情、不阿权贵、敏捷犀利、明察秋毫、显微知著、善辨是非,就是廉能兼备的善吏的一般表现。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新的时代赋予了“善吏”新的内涵。但不管怎样,只有德才兼备、魄力十足的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阔步向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