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娇案的根子在“三农问题”
邓玉娇案的根子在“三农问题”
作为农家女的邓玉娇,究竟为什么要去“雄风宾馆”上班呢?
假如当年邓玉娇考上大学,她可以不用去家乡的“雄风宾馆”上班;
假如当年邓玉娇参军到了部队,她也可以不用去家乡的“雄风宾馆”上班;
假如 2009年5月10日 之前邓玉娇没有回到野三关,她仍然不在家乡的“雄风宾馆”上班......
可惜,这些假设都不成立。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导致邓玉娇“必然”于2009年5月10日出现在家乡的“雄风宾馆”!
这个“必然”,不仅仅是邓玉娇一人的“必然”,而是当下中国农村亿万个农村女青年不得不面临的各种“必然”之一。
她们在出生时,被户籍制度确定了未来“必然”的道路;
她们在升学的时候,大部分被应试教育规则确定了被淘汰的“必然”;
她们在谋生的阶段,绝大部分被“文明”的城市以“身份、文凭、素养”等理由确定了“候鸟”般的劳动者的“必然”境地!
眼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使千万个“候鸟”般的劳动者不得不回到农村那个“窝”。
要生存,怎么办?
象“候鸟”般的农家女邓玉娇,这个不想在家“吃白饭”,还有上进心理的率真女子,但眼前又没有“自主创业”的资本,于是不得不“瞒着母亲”去“雄风宾馆”上班了。
于是,一个悲剧“必然”发生了。
透过这种种“必然”,我们看到的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究竟该怎样实现就业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
要打破这样的“必然”,避免这样的悲剧反复上演,需要全国各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首要课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文明、富强而不断奋斗的中国人民,才能不辜负1921年以来为民族振兴和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力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才能不辜负1949年10月以来,全体中国人民为了一个公平、正义和文明的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艰苦而痛苦的探索!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