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鹤龄:评《大海将星》——南沙海战是对“搁置争议”的否定

火烧 2011-09-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南沙海战胜利背后对‘搁置争议’的否定,强调邓小平决策与陈伟文指挥的关键作用,揭示海战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国家尊严维护。

鹤龄:评《大海将星》——南沙海战是对“搁置争议”的否定  

   

一、南沙海战是否定“搁置争议”后所取得的胜利  

   

本人曾写过一篇《南海乱象不要委过于小平了》,引起了一些网友的非议。有位“恩泽东来”网友留言说:“在本网站(乌有)一般见到鹤龄先生的文章总要看的,但这一篇鄙人认为却不怎么样!关于88年南沙海战,鹤龄先生也把功绩记在邓的头上,请看一篇文章:1988年南沙海战背后的故事:《大海将星》。后面留下了网址。  

不用说,他的意思是,南沙海战应该归功于那位“大海将星”。  

《大海将星》是陆其明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描写了当年我方一线指挥员陈伟文指挥南沙海战的故事。毫无疑问,陈伟文对于南沙海战的指挥是正确的是成功的。他为保卫南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如果把战斗的胜利归功于陈伟文个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在否定了“搁置争议”的前提下取得的胜利。没有对“搁置争议”的否定,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发生,更不会有这场战争的胜利。陆其明在《采写中篇报告文学〈大海将星〉的动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方的既定原则是不开第一枪,但是,来犯者若开了第一枪,我方必定还击!”  

其实,这就是一道命令。只不过命令的具体执行时间,要由敌人的枪声来传达!  

这一条命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实际上就把“搁置争议”顶到了墙角,给了它一个彻底的否定。  

是谁否定它的呢?陈伟文肯定就无能为力了。否定它的力量只能是来自中央高层,其中必定少不了一个人,这就是邓小平。他当时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没有他的点头是绝对行不通的。他为什么否定自己提出的“搁置争议”?从好的方面分析,“否定”是一种主动行为,他的主张原本就有“用武力收回”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分析,“否定”是一种被动行为,因为被联合国将了一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决定由我国在南沙群岛建设74号海洋观测站。这个决定是按照“各国负责建设本国境内的海洋观测站”的原则作出的。100多个与会国家代表包括越南代表都投了赞成票。如果在越南挑起“争议”下而你还要恪守那个“搁置争议”,观察站无疑就要泡汤,中国再熊再软,也丢不起这个人的。  

所以,要保持国家的起码尊严,这个观测站就非建成不可。在越南挑起的争议面前,“搁置争议”不否定就不行。在越南打出第一枪以后,不还击也同样不行!  

正因为如此,在海战发生之前,国家就为争取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好了充份的准备。  

   

《大海将星》忽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将这场战争刻意描写为陈伟文个人凭着一腔爱国热忱、冒着极大政治风险所进行的一场战斗,所夺取的一次胜利。这种偏向在刘副司令这段话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刘副司令员才突然拍打着陈伟文的肩膀,深情地说:‘小陈(这是刘副司令员对陈伟文的呢称)呀,你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你打得不错;如果这次不是你带队,这个仗肯定打不起来!”  

哪有这样的怪事!我认为:仗打不起来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次不管谁带队,仗肯定都会打起来,而且也都会打胜仗!只是胜利付出的代价可能有大有小而已。  

肯定打起来无需多说。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敌人开了第一枪而不回击,那就是违抗军令,就要受到军法的严肃惩处。谁当指挥员,都会考虑这个严重后果的。  

肯定打胜仗也有充份的理由。  

从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来看,我方以三舰对越方一舰两船(武装运输船),在吨位和火力上处于压倒的优势。我方的三艘护卫舰中,502舰装备有三门单100毫米火炮;531舰装备有两座防空导弹发射架和两门双100毫米自动火炮;556舰装备有四枚上游1号反舰导弹和两座双100毫米火炮。越方604、605两船均为70年代我国马尾船厂建造的400吨级援越武装运输船,每船装备机枪两挺,505舰装备有数门40毫米火炮(网易新闻)。  

我方三艘战舰中的502、556两舰属于南海舰队,531舰则属于东海舰队。调配两个舰队的舰艇,集中如此优势的兵力,都不是陈伟文权力范围内所能办到的事,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国当时必战必胜的决心。没有高层的这种决心,肯定就没有南沙海战的胜利。  

越南敢于以弱势抗我强势的原因,应是受我国多年来的“搁置争议”所迷惑,没想到,这回我们将“搁置争议”予以彻底否定了,所以被打了一个晕头转向、措手不及。  

总之,不管邓小平这次否定“搁置争议”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这个“搁置争议”已经在他自己手上被彻底否定了。今天处理南海问题的“搁置争议”非要溯源到他的身上,没有任何的道理。分清了这个是非,就使今日的“搁置争议”失去了可以委过卸责的依靠,对于促使政府尽快着手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对“南沙海战”的胜利为什么作了冷处理  

   

南沙海战结束以后。我国对这场大获全胜的胜利作了冷处理。没有立即召开庆功会、表彰会,没有立即进行大张旗鼓的公开宣传。《大海将星》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反常表现,是对陈伟文指挥南沙海战的否定。我以为并非如此。  

首先,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修建南沙海洋观测站。这是联合国交给我国的一项和平使命。它在客观上向全世界宣告了南沙是我国的领土,给了侵占我国南沙岛礁的越南一记响亮的耳光。所以,用乔良的话来说,从一开始,我国就站到了“道义的制高点”上面了,话语权掌握在我们的手里。食言而肥的越南则成了众矢之的。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更何况还有别人替我说呢。这就是我国新闻舆论保持缄默而听任外国评论的根本原因。  

《大海将星》第八节专写外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文中说:  

“海战结束,编队返航后,国内新闻媒体无一进行报道。有的根本就没有派记者去采访;有的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但写好了的文章,马上又锁进抽屉里,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海战似的,“冷”得实在令人“打颤”。原因当然是因为上级机关还没有表态。这样,哪家媒体敢透露一字呢!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与此相反的是,国外媒体在克服了无法派记者亲临采访的种种困难,干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关于南沙海战的报道。他们报道速度之快,报道内容之准,报道数量之多,报道时间之长,实在令人吃惊!”  

作者竟然用上了“纸是包不住火的”,实在令人吃惊,好像我们国家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殊不知外国媒体报道的“火”正是我们中国点燃的!南沙海战是中越两国在海上进行的战斗,没有任何其他第三国的人员介入其中,而(在战后)国外媒体又“无法派记者亲临采访”,因此,它们报道的信息不是中国提供的就是越南提供的,而对我国有利的信息则肯定是由我国提供的。  

据《大海将星》所述,当时的国际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几乎全是替我国说话:  

“观外国媒体报道内容,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不少外国媒体在报道这次南沙海战起因时说,这是越南当局一手挑起来的。在中国南沙群岛上建立74号海洋观测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授权给中国的’,当时越南代表也是‘举手赞成的’。现在中国开始建设74号站了,越南却‘出动舰船,派兵占礁’,‘实在是毫无道理。’因此,‘中国人打得对,打得好’,不如此就不足以‘教训侵略者”。有的媒体还分析认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坚持同邻国和平相处,‘越南已经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20个岛礁,中国却没有派兵去收复,这次一定是忍无可忍了,才在越南军队首先开枪开炮之后才还击的’”  

这样的话,有旁人在帮着说,如果自己还要抢着说,那就叫犯傻。要知道,旁人替你说一句,胜过你自己唠叨大半天!  

我们不把这场胜利当回事,实际上也是对越南的一种篾视。冷处理,冻着的是越南。外国人热处理,烧着的也是越南。越南人处于冷热的夹攻之中,活受罪!  

所以,冷处理,也是一种策略,宣传的策略。  

返航不组织欢迎,胜利没有召开庆功会,中央军委的嘉奖来迟,体现的也是冷处理。  

中央军委的嘉奖令“迟到十五天”之说并不妥当。南沙海战并非陈伟文一个人打的,涉及到两个舰队三个舰艇的官兵,“论功行赏”肯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不存在什么迟到的问题。  

   

   

三、“凯旋归来受审查”的困惑  

   

《大海将星》用了较长的篇幅写了一节“凯旋归来受审查”。对于这个“审查”,我感到非常困惑。仔细推敲了文中的记述,所谓的“审查”应该还只能算是调查。但该文把这个“审查”却描绘得十分的严重。以至于陈伟文还作好了坐牢的准备。  

“但是,种种遭遇,又使他感到前途难测,想到最坏处,还作好了‘坐牢’的准备。就在这时,几个参战官兵走到陈伟文跟前。他们已经对他观察了许久,知道自己的指挥员在想什么。他们见了陈伟文,都一个个举手敬礼,并亲热地问候。有的说:‘参谋长,我们又向上级机关反映了,你指挥上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立功!’还有的说:‘要是你坐牢,我们陪着你去坐!’”  

说句心里话,对于这样的情节,我是不太信实的。仗打赢了。审查。审查什么呢?错误。错在哪儿呢?审查也好,错误也好,无非就是这个“谁打第一枪”罢!  

即使是我方开的第一枪又怎样?即使是陈伟文下令开的第一枪又怎样?有必要审查清楚向联合国交检讨书或是向越南交认错书吗!  

没有临阵脱逃,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没有出卖人民利益,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犯了一个开第一枪把侵略者赶跑的“错误”,陈伟文竟然将自己与“牢房”联到了一起,未免太幼稚可笑了吧。而且还将自我感觉中的“坐牢”传递给了部下,使得有的部下要陪着他去坐牢。这些干部是不是法盲了,坐牢也能陪啊。  

军法处又凭什么判处坐牢?就凭“开第一枪罪”!  

哪个法官又敢凭“开第一枪”判处陈伟文坐牢。他不怕遗臭千秋万载?!他不怕遗骂子孙后代!?   

文中难以信实的情节还有一些。如:  

第一节提到的刘副司令所说“如果这次不是你带队,这个仗肯定打不起来!”刘副司令真要说了这样的话,那就说明这位副司令非常的主观武断、专凭感想用事!此话所指有两种情况:一是陈伟文以外的任何一个人带队,仗肯定都打不起来,这就是胡说八道,难道中国就只有一个陈伟文会打仗;二是专指被陈伟文挤出的那位不知名的副司令,人家并没有带队并没有过放弃打仗的事实,凭什么断言人家带队仗就肯定打不起来!?  

又如:  

“陈伟文接完电话,有种预感:上级机关对编队‘还击’越军存在不同看法。陈伟文心中的不高兴很快流露到了脸上。同志们盯着陈伟文,问:‘上面有什么指示。’陈伟文坚定地说:‘同志们,如果上级认为这仗打得对,打胜了,我给你们请功;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一人负责!’”  

战斗中,指挥员接个电话,下属的“同志们”盯着问电话的内容,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事。作为指挥员的陈伟文,这个回答又算什么?是鼓舞士气还是涣散军心?“我一个负责”,这也需要说?你下命令指挥的,不是你一个人负责还让谁替你负责!?  

……  

   

四、陈伟文有功不被重用的原因  

   

“海战一年半以后,即198 9年9月,陈伟文被调到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指挥学院“战役指挥班”学习。于是,上上下下的看法是:“院校深造,必有良用。”有的甚至说,已上报中央军委了,陈伟文将要去舰队当什么什么了……”  

“正当陈伟文这颗‘将军之星’日益耀眼的时候,出乎许多人意料的事发生了。陈伟文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海军指挥学院毕业后,既没有回去担任原职——基地参谋长,更没有上调到上级机关任职,而是平调(副军职)到过去曾任教过的海军广州舰艇学院担任副院长兼训练部长。于是,有些人油然产生不平之心,站出来为陈伟文‘说话’……”  

《大海将星》作者也是替陈伟文说话的一个。在他看来,陈伟文没被重用好像也与指挥南沙海战的“错误”有关。要不是“错误”,为什么打了胜仗反而不能被提拔重用呢?  

陈伟文指挥南沙海战有功,军委也肯定了他的功劳,并且表彰奖励了他的功劳,以“有特殊贡献”的理由提前给他晋升了少将。这就是对他此次指挥南沙海战的充分肯定。其实,这里的“提前”之说并不妥当,晋升少将并没有什么“期”的,一生行伍,而不能成为“将”的比比皆是。没有南沙海战的功劳,陈伟文“到期”能否成“将”恐怕还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至于没有升职而在一年多后调至军事院校任副院长,与这场海战也应该无关。毕竟如今不是战争年代,国家面对战争的情况很少。所以,将一些有实战经验的干部调入院校培育后备人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表明是因为他指挥南沙海战犯错误了。  

干部的升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古至今,有能力者被埋没、有功劳者被淘汰的现象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表示被埋没者有能力错了。也不是表示有功劳者干出的成绩错了。它与上级领导的喜恶有关、也与上级领导的清廉有关,更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个人的交际能力有关……  

从《大海将星》中的陈伟文毛遂自荐的情况来看,这种锋芒毕露的性格很可能就是造成他受谗遭毁得不到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司令员已经告之下次去南沙巡逻的舰艇编队指挥员确定由一位副司令员担任了。陈伟文作为下属的参谋长,却在司令员面前“显能摆功”,非要与那位副司令员争锋,即使司令员可以理解你的一片赤心,那位副司令有可能会理解吗?特别是这次巡视碰巧又遇上了一个可以立功晋升的机会!我们站在那位副司令员个人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假如没有陈伟文在中间插一杠子,这次南沙海战稳稳当当就是由他指挥了。英雄的美名、军委的嘉奖、军衔的晋升稳稳当当的都是他的了。面对着这样的事,心胸稍许狭隘的人,耿耿于怀就是必然的事。可以肯定,那位副司令员不可能作如此之想:“要是我带队,这仗肯定打不起来。或者打起来肯定也会打败仗。”  

与这位副司令争锋,陈伟文犯了一个大忌。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海将星》中是这样说的:  

“这句话刚出口,陈伟文马上就后悔:从不在人面前提及的事情,怎么会突然在杨司令员面前说出口呢!”  

可是,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收不回来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