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华:从温家宝在文章中引用邓小平那段论述谈起
该说话的人是该出来说话的时候了。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新华社发表的署名文章,阐释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在文中首先谈到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的话题中,温总理引用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奠基人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的那段精辟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段话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深圳、珠海时留下的。当然,如果从“社会主义本质”更为全面的抽象定义理解,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似乎缺失了某些必要的“经典”元素。但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对马、恩、列、毛等社会主义思想经典大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因为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赖以生成的土壤是中国当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已经有近15年历史的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当代社会。
在小平同志发表这一观点的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最深刻的转折,在人人“摸着石头过河”未知性探进中,给人的直觉是中国的生产力确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但那种有着极大试验成分的改革开放,是否已经出现了“剥削”的迹象,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而且那样走下去是否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共同富裕”,这在当时不是一般人能够感知和预见的。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思考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你无法不由衷地折服这位世纪伟人洞穿历史的睿智与远见!
在纪念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前夕,人民网强国论坛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邓小平给中国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是什么?窃以为,恐怕没有什么能比他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对中国社会发展可预期的未来更能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了。
温家宝总理在这个节骨眼上引述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显然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温总理是这样阐释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他说,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请注意,温总理在这里说的是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就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财富,即“共同富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更不是“私有化”为既得利益集团带来的那种“富裕”!这与温总理强调的社会主义“两大任务”之一的“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是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起点、过程和终极目标的。例如,严重失度的“国退民进”就决不是为“全社会”增加财富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模式,也就不是走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发展途径。
关于生产力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系,温总理在他的文章中作了极为严谨和科学的论述:“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里,温总理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规定为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目标,我认为,这是对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观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精确解读。因为,一个国家要想“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就必须“持久”地保持社会稳定;而欲保持“持久”的社会稳定,就必须下大决心和花大气力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势,所以温总理在这里转引了小平同志“消除”的概念;而且既然是“消除”,就证明着被“消除”对象存在的事实。这应是对当前“两极分化不存在论”的严正否定。而且,温总理在这里两次提到“逐步实现”和“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这说明国家执政高层对“社会公平与正义”层面上存在的社会矛盾不仅没有回避和否认,而且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正是中央敢于正视社会矛盾的勇气、魄力、自信和能力的体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等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再度成为即将启幕的“两会”焦点,这应是民意对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天天在讲“深化改革”,而勇于正视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惟一突破口,否则,“深化”二字无从谈起。(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