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文章指出美国将遏制中国视为核心战略目标,通过军事扩张、外交联盟及反华政策,试图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崛起,引发地区紧张与安全风险。
遏制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英]迈克尔•克莱尔 徐华摘译
英国汉普郡学院教授迈克尔•克莱尔是研究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专家,他在2006年4月20日的《亚洲时报》上发表了题为《遏制中国》的文章。该文指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阻止一切来来可能威胁到美国军事霸主地位的对手的出现,而目前这一对手就是中国。文章内容如下。
布什政府的大战略正在逐渐显露出来。他们首要的目标不是击败全球恐怖主义、削弱无赖国家,或者在中东传播民主。这些目标在口头上也许占有重要地位,短期内也可能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它们并不是决定长期军事力量分配的关键因素。真正压倒一切的目标——它从根本上决定财政预算和军事部署——是遏制中国。
这个目标支配着布什入主白宫后的最初七个月的计划,只是因为“9•11”之后对反恐的重视而被搁到了一边。但如今,尽管布什的当务之急仍然是两伊问题,但白宫也已开始重新强调对中国的关注,从而挑起了新一轮的亚洲军备竞赛,其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
布什总统和他的高级助手在2001年初是带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入主白宫的:重拾1994—1999年在《国防计划指导书》(DPG)当中提出的永久称霸思想,它是美国在后苏联时代的第一个正式的战略目标声明。依照1992年初泄露给新闻界的这份文件的官方草稿,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阻止一切未来可能威胁到美国军事霸主地位的力量的出现。
这份文件指出:“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防止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种对手会给我们的秩序带来类似于前苏联那样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阻止任何试图统治某个地区的资源,并可能借此地区资源掌控全球的敌对势力的出现”。
当这种学说首次被公布于世时,由于它既专横又霸道,遭到了美国的盟友和国内许多人的批评,这迫使老布什不得不将之低调处理。但是,美国政府的战略家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使美国成为永远的惟一超级强国的目标。实际上,在小布什于2001年2月走马上任时,它就开始成为美国军事政策中压倒一切的原则了。
目标:中国
这种永久称霸学说在1992年首次被阐明时,并没有明确新的对手是谁。但到小布什总统第二个任期时,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就只有一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声称只有中国才拥有经济和军事能力可以挑战作为超级强国的美国。所以,要想保住美国的全球优势地位,就必须遏制中国。
遏制中国的必要性是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由赖斯首次系统阐明的,当时她是布什的外交政策顾问。在《外交事务》上她发表文章暗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野心并正在崛起的强国,将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尽管它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重要利益问题,尤其是台湾问题,中国还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所扮演的角色不满”。
由于这些原因,她声称:“中国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国家,而是一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亚洲力量平衡的国家。仅仅这一点,就使它成为我们的战略对手,而不是克林顿政府曾经所讲的战略伙伴。” 实际上,她主张,美国采取一种阻止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崛起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她特别说到:“美国必须加深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并继续维持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力量。” 华盛顿也应该“密切关注印度在保持这个地区的平衡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把这个国家吸纳到反华联盟体系当中。
这篇文章把1992年《国防计划指导书》的无对手学说惊人地发展成了真正的军事策略,该策略在太平洋和南亚地区正在被布什政府贯彻执行。她在文章中鼓吹的许多具体政策,从加强与日本的联盟到拉拢印度,如今都得到了落实。
然而,在2001年的春夏之际,赖斯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没有关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所制造的日渐增长的恐怖威胁,把重点放在遏制中国的战略上。在刚担任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高级顾问的前几个月里,赖斯全力以赴地贯彻她在《外交事务》中所阐述的计划。
白宫高级反恐顾问查理德•A.克莱尔后来指责说:由于赖斯将与俄国、中国的大国政治作为当务之急,以及她的强硬政策,使她没有注意到恐怖分子可能袭击美国的预兆,因此没能采取可能阻止“9•11”事件发生的防御行动。虽然赖斯逃过了“9•11”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尖锐的质问,没有承认查理德指控的依据,但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寻找布什政府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的原因时,都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布什政府在国家处于危机时却把注意力集中在遏制中国的战略上。
暂时搁置中国
“9•11” 事件之后,对于布什、赖斯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来说,推行他们的对华议程是不合时宜的。他们将中心转移到推翻萨达姆政权以及在中东地区扩张美国的势力上来。但是这个政府从来也没有完全放弃关注对华战略,甚至当他们无能为力时也不放弃。事实上,对伊拉克的闪电战和美国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扩张,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的警告,以显示美国军事实力是不可抵抗的以及挑战美国霸权地位是无用的。
在事后的两年里,当美国集中注意力于按照美国的意愿重建伊拉克以及粉碎伊拉克人意外的叛乱时,显然中国暂时被搁置。然而,同时,中国对现代军事的投资不断扩大,以及向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不断的经济扩张(大部分是为了取得石油以及其他重要商品)已不容被忽视。
直到2005年春天,美国白宫又重新回到赖斯的全球大战略上来。2005年6月4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新加坡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公开演讲,透露了美国白宫制定政策的新重点,讲话中他谴责中国正在扩大军力并警告这给整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他声称,中国在扩张导弹实力,使之能攻击世界上更多地区的目标,并且“提高其军队投放能力”。然后,他又虚情假意地说:“既然没有国家威胁中国,人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还不断扩大军事投入?为什么不断扩大武器采购?”虽然拉姆斯菲尔德没有回答他自己的问题,但是他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中国正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地区强国,这预示着它在将来某一天可能在亚洲挑战美国。
2005年2月,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在华盛顿与日本高官举行了一次会晤,会上签署了一份促进两国军事合作的协议,被称作《美国—日本安全咨询委员会联合声明》。这个声明要求从亚洲东北部到中国南部海域加强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合作,它还要求关于台湾问题美日两国要进行更紧密的磋商,这暗示着如果台湾宣布独立,日本准备支持美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当时,北京对台湾的独立进程发出严重警告,中国人也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在复苏,这唤起了人们对“二战” 的痛苦回忆。《美国—日本安全咨询委员会联合声明》被中国领导人理解为布什政府决定支持建立反华联盟体系。
新的大棋局
白宫为什么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来恢复对中国的遏制?毫无疑问,许多因素促成了这个转变,但最重要的当然是它感觉到中国终将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并且开始在亚太地区与美国进行长期竞争。
然而,引起了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警惕的并不是中国的军事行为(大部分分析家非常清楚中国的武器装备仍然落后于美国),而是北京使用它巨大的购买力和对资源的需求成功地与泰国、印尼和澳大利亚建立了良好关系。因为布什政府正专注于对伊拉克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这边的竞争。中国在东南亚的迅速扩展开始给华盛顿敲响了警钟。
同时,共和党的战略家们越来越关注中国与波斯湾和中亚地区的合作发展情况,他们认为这些地方由于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于美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
这样,华盛顿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与美国在波斯湾和中亚的谋求霸权联系在一起。这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关注点会从伊拉克撤回,尽管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当务之急是伊拉克战争。
布什政府正系统地努力遏制中国的崛起及中国在亚洲的影响。他们提出的三个主要目标是:将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的现有关系转变成强大的、完整的反华联盟体系;把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自从一年前美国政府开始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以来,两国领导就开始频繁地会见,以制定2005年军事协议实施草案。10月,华盛顿和东京发表改革和再结盟报告,目的是继续扩大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调整美国在日本的基地体系。
他们采取措施将韩国和澳大利亚紧密地纳入到美日联盟体系中。由于1910年到1945年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残酷占领,韩国多年来一直不愿意与日本合作,并时刻防备日本的军国主义。然而,现在布什政府开始鼓吹首尔、东京及华盛顿之间所谓的“三边军事合作”。
把澳大利亚纳入到这个明显反华的组织是赖斯的首要任务,她在三月中旬在那里呆了好几天。虽然其计划是加强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华盛顿忽视),但她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主持一个由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的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以提出共同的策略遏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
在华盛顿看来,一个更大的收获是印度将加入到这个正在形成的联盟体系,赖斯在发表于《外交事务》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这种可能性。由于国会反对印度的核武器计划以及印度拒绝签署《反核武器扩散条约》,这个转变一直没有实现。依照美国法律,像印度这样在反核武器扩散方面拒绝合作的国家,就应被拒绝给予各种形式的援助和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布什总统于3月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官员并通过了一个核协定,这个协定将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印度的民用核反应堆,这就给印度顽固的核武器计划罩上了一层薄弱的反扩散合作的色彩。如果国会同意布什的计划,美国将会无偿向印度提供核技术援助,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大军事合作。
在与印度签定核协议时,布什没有提及政府的反华议程,只是说到这将为建立一个“长期的防御关系”打下基础。但是没人会被他的含糊其词所欺骗。根据《纽约时报》记者史蒂文的报道,美国的大多数立法者将签署这次核协议视为美国要将印度转变为“平衡中国的力量”。
中国开始强大
与所有这些外交活动同时进行的是美国国防部极力扩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五角大楼在2006年2月5日发布的《国防年鉴》中第一次提及美国的战略范围。在讨论对美国安全的长期威胁时,《国防年鉴》一开始就再次确认了1992年的《国防年鉴》中已作出的断言:美国不会允许任何竞争性的超级大国的崛起。该文件声明:这个国家“企图阻止任何军事竞争者发展出足以反对美国的区域霸权或采取敌对行动的能力”,它指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的竞争对手。在这些新兴的主要力量当中,中国有最大的潜力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中国具有能不断更新的军事科技从而有可能抵消美国的传统军事优势。
五角大楼声称,为对付未来的中国军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美国继续研发先进的重要武器系统,那将确保美国在全面的军事对抗中取得成功。“美国在军事上的这种发展将使任何对手面临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挑战,并使美国自身的防御计划内容更丰富。”
除了这些武器计划,《国防年鉴》也呼吁美国军队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变得更强大,尤其强调了海军,在正在进行的占领伊拉克的战争中很少利用海军。文件指出:“舰队将更频繁地在太平洋地区出现。” 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军计划调整它的力量部署,将提供至少6艘航空母舰和60%的潜水艇在太平洋地区支援此计划”。每艘航空母舰事实上都是一个舰队的核心,此举必将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积聚军事力量的重要一步,势必要大幅扩张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个计划已得到法隆上将及其同事的高度重视。为评定这次行动的效果,今年夏天美国将举行自越南战争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将有4个航母战斗群和多支舰队参加这次演习。
综上所述,美国的战略只能理解为遏制中国的战略。虽然美国政府高层对此讳莫如深,但无法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来解释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最近的活动。在北京方面看来,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正在中国东部、南部和西部边界增加兵力。
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威胁呢?现在应该通过给予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巨大的经济利益来减弱它们同美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策略获得了成功,因为这些国家从中国当前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中获取了好处。胡锦涛主席在这次访问美国期间也使用这个策略。随着波音公司、微软公司等有影响力的公司从中国得到大量利润,胡锦涛提醒共和党,只要对中国不采取威胁政策,将可以从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中国一向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回应周边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中国将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来平衡这种魅力外交。这种行动不会使中国与美国在军事上取得平等地位,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它不可能奢望做到这一点,但它将为美国加速遏制中国提供更多的借口,从而导致互不信任、竞争和危机的自动实现并日益加剧。这将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北朝鲜核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并增加了在亚洲爆发意外的全面战争的危险,在如此大的灾难中将不会有胜利者。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第1期《国外理论动态》)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