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辜负“经济”一词
国家治理是综合性的学问。“经济”两字本来是综合燮理之意,含义更广。“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这幅传统对联中的“经济”两字指的就是治国的意思。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济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金钱之意;而是一个包含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度、人民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和含义的综合性名词;但是由于翻译的原因,使得研究经济利益学说的读书人一跃竟然成了“经济学家”,似乎读了几本《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书籍的书生,摇身一变即可成为可以主管国家发展、国家战略的智囊了。其实,经济学者由于其知识领域的限制,很容易就会成为经济领域的教条主义,拿教科书上的所谓理论、“学说”指导国家经济政策会很容易误国误民。因为现实经济生活比教科书复杂。教科书上讲:供给和需求确定价格、薄利多销,现实结果是你需求越大,我控制资源,越不卖给你,除非你出高价。这些学问谁教你?“比较优势”理论讲,你这个国家种水果最合适,结果你不做民族工业,结果,你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都要亡国了,才明白,这种理论是用来骗“憨子”的,这种学问书上没写;有的学者作报告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就是进口了美国的土地、水,很合算,自己在学校考试时把“比较优势”的定义背得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都没错,很引以自豪;天啊!书呆子一样的经济学者,谁教你了美国大豆可以把中国的大豆产业全部挤垮的道理。这种善于考试的“精英”制订国家政策,不是把国家坑死了?!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像王明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毁掉中国革命,因为论学历比毛泽东高,论阅历,留过洋;论口才,夸夸其谈;论理论,能大段背诵马列著作;论形象也是看起来一表人才,确实能唬人,但一到实际,却是葬送中国革命;就像赵括将军一样,兵法滚瓜烂熟,一到战场,全军覆没。中国的书呆子经济学者基本属于这一类。凭借教科书的理论去套现实,洋洋洒洒,很快就能出“成果”,其实,都是片面的学说,用之于实践,祸国殃民。仔细聆听这些学者的演讲,已经陷入了迷惘,不过为了自己的“学术地位”,还是嘴挺硬的,其实内心比以往虚多了。说实在,学问还是不扎实,知识不足。就是凭着嘴巴能呱嗒,胡吹冒撂。坑死人不偿命。有的经济学者说自己只研究经济自身规律,不考虑道德;其实也是无知的狡辩,因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道德、国家安全等其它规律,必须综合运用,单纯运用所谓经济学说是导致国家危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真有良知,希望经济学者认真反思、写出批判自己错误学说的文章,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些贡献。还有个别“经济学家”由于愚痴和贪欲,已经堕落成昧着良心、代表资本家和外国财团利益,成为坑害自己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内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