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作战日志(六) (1941年1月—1941年6月)
新四军作战日志(六)
(1941年1月—1941年6月)
整理者:赵连军
1941年1月4日,晚,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云岭一带出发北移。部队编为3个纵队和军部机关及直属队。因天黑下雨,青弋江江水大涨,浮桥断裂,各部徒涉过河。至5日15时左右,各部队才先后到达预定位置。由于部队过度疲劳,衣被潮湿,就地休息1天。
1941年1月5日,上官云相得知新四军皖南部队开始北移的情报后,当晚下达命令:“对日军仅留少数部队守备防线,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索新四军主力包围而歼灭之。”要第一线兵力第四十、第五十二、第七十九、第一0八、第一四四师及新七师第二旅迅速搜索前进,第二线兵力集结前进,随时准备参加第一线战斗。
1941年1月6日,拂晓及上午,皖南新四军第一纵队老一团、第二纵队老三团、第三纵队特务团的警戒分队,分别在球岭、丕岭、大麻岭同顽军第五十二、第四十师的搜索分队遭遇,发生交火。蒋介石密令“第3、第5战区应并用军政党综合力量”,迫新四军“就范”。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战况:拂晓,第一纵队通过球岭,向榔桥河地区开进,遭到顽军第四十师一部的伏击,部队被分割。老一团渡过榔桥河,占领了星潭东北方向的举山,待命准备会攻星潭。新一团在球岭被第四十师重重包围,经奋勇冲杀,占领了制高点,巩固了阵地。第二纵队先头部队到达丕岭,遭到顽军第四十师第一二0团一部阻击。以20分钟战斗,占领了丕岭,并乘胜沿百户坑两侧山梁向星潭方向挺进。驻守星潭的顽军第一二0团,依托既设工事,以密集的火力阻挡新四军前进。第二纵队于当日下午组织多次强攻未能奏效,形成对峙。第三纵队特务团一路奋勇冲杀,接连突破第四十师第一一九团几处重兵设防的坚固阵地,消灭顽军约1个营,俘虏200多人。下午,挺进至星潭仅六七公里的牛栏岭一带。下午3时左右,项英在百户坑召开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叶挺主张调第五团二营增强攻击星潭力量,坚决从星潭打出去,突出包围。项英不同意叶挺的意见,认为强攻牺牲太大,如果星潭打不下来,那就更困难了。意见不一,迟迟形不成决心。至傍晚,叶挺又提议:沿顽军力量薄弱的太平、洋溪、石埭方向突围,甚至南出祁门、景德镇,以图生存,避免被围歼。项英认为,向国民党统治区行动,政治上说不过去,不同意。会议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快到晚上10点,仍定不下决心。叶挺有些气愤地说:“时间就是胜利,不能够犹豫不决,不能够没有决心。我的态度是,错误的决定我也服从,现在就请项英副军长决定吧!”这时周子昆提议:早上特务团通过高岭时,没有遇到国民党部队,我们可以退回潭仓,出高岭,到太平,转入黄山,再伺机东进。项英当即同意,决定午夜12点沿原路扳回。其部署是:第五团由后卫变前卫,向高岭进发;军部和直属队、第二纵队随后跟进;特务团由牛栏岭撤回濂岭,掩护军部突围;第一纵队由现地回撤,随后跟进。晚上9时许,第二纵队新三团一营攻占了星潭,老三团攻占了星潭西侧外围据点。但因通讯工具落后,这个信息未能及时传到军部。
1941年1月8日,“皖南事变”战况:上午,新四军军部和第二纵队撤离丕岭,午后向高岭进发。由于向导带错了路,误走向濂岭。这时得到报告,特务团在濂岭正与顽军第七十九师一部对峙中。军部即向后转,改向高岭进发,又得到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振坤报告,顽军第七十九师主力正向高岭攻击,第五团冲不出去,双方亦在对峙中。前进受阻,由太平方向突围计划又落空。当晚,军部不得已撤回丕岭以西里潭仓宿营。这一天,第一纵队在榜山、榔桥河地区,第三纵队在牛栏岭、濂岭,分别与顽军第五十二、第四十、第七十九师激战终日。下午,顾祝同严令上官云相务将新四军皖南部队“包围于现地区,限电到12小时内一鼓而聚歼之,勿使分散逃窜为要”。当晚,上官云相即给左右翼军下达总攻击命令:“务于明日正午以前,将匪包围于现地区而聚歼之。”新四军获悉这一情报,立即研究决定,迅速脱离现地,改道经高坦、茂林方向突围,由铜陵、繁昌之间直插江边北渡,具体具体部署是:第一纵队继续在榜山一带坚持,牵制第四十、第五十二师;第五团坚守高岭,阻挡第七十九师;新三团为前卫,老三团和军部、直属队随后跟进,特务团尾后跟进。当夜,前卫部队刚到达高坦,与顽军第一四四师展开激战,因天黑下雨,情况不明,双方胶着,形成对峙。
1941年1月9日,“皖南事变”战况:叶挺、饶漱石致电中共中央、中原局:“今日晨北进,又受包围,现在集全力与敌激战,拟今晚分批突围北进。”同时又报告:项英、袁国平等于今晨离队,行踪不明。叶挺临危受命肩负指挥重任。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士气大振,激战一天,第一四四师被击溃,龟缩茂林。但新四军由于连日行军作战,十分疲劳,难以乘胜攻下茂林。叶挺鉴于这一情况,决定甩开第一四四师,当晚率领第二纵队、特务团和军部直属队向东北方向开进,准备沿东流山麓经石井坑、大康王,于泾县城、丁家渡之间渡过青弋江至孤峰,仍由铜陵、繁昌间北渡。由于山路崎岖,天黑下雨路滑,行军速度很慢;又遭顽军不断袭击,混战一夜,仅行进约10公里左右至石井坑。
1941年1月10日,“皖南事变”战况:拂晓,叶挺指挥的前锋部队刚翻过石井坑北部山岭,即遭顽军第一0八师伏击,激战甚烈,部队多被冲散,无法继续前进。不得不退回石井坑。上午,老三团、新三团、特务团和军部直属队各一部分及建制完整的第五团先后到达石井坑,共约5000人。叶挺决定在石井坑四周控制制高点,构筑工事,休整部队,防守待机。项英致电中共中央:“今日已归队。前天突围被阻,部队被围于大矗山中,有被消灭极大可能,临时动摇,企图带小队穿插绕小道而出。”“至9日即感觉不对,未等待希夷及其他同志开会并影响甚坏。今日闻5团在附近,及赶队到时与军部会合,此次行动甚坏,以候中央处罚。我坚决与部队共存亡。”
1941年1月11日,(1)“皖南事变”战况:叶挺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本军5昼夜不停与五六倍之敌激战于重围,计划又告失望。现将士疲劳过度,只好固守一拼,惟士气尚高。”“今日事已至此,只好拼一死以赎其过。”
(2)日军飞机17架,轰炸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苏北盐城。
1941年1月12日,“皖南事变”战况:国民党军第一线部队第四十、第五十二、第七十九、第一0八、第一四四师等部紧缩包围圈,实施向心合击。叶挺率部奋战。至傍晚,新四军阵地大部失守,叶挺、饶漱石等人商量决定分散突围。叶挺率军部部分人员向大康王突围,经一夜激战,未突出包围圈,大部分人员被冲散。至14日晚,大的战斗基本结束。新四军皖南部队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成功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在突围中牺牲的有第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胡荣等。
1941年1月13日,日军3000余人,分两路“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并续向古河、梁园一带桂军“扫荡”,先后占领吴家渡、襄安、蜀山、开城桥、盛家桥、魏家园等地,并构筑据点。
1941年1月14日,“皖南事变”战况:下午,叶挺为挽救危局,不顾个人安危,下山与国民党军第一0八师师部谈判被扣。先后被关押在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长达5年又50天。
1941年1月16日,(1)驻苏南日军约7000余人,分3路向新四军驻句容第二、第三游击区部队“扫荡”,经10余日方结束。
(2)日本同盟社报道“皖南事变”:“江南新四军受命自芜湖南方地区北上开始移驻后,1月2日面临我军坚强阵地,仓皇逃回原驻地。但中央国民党系第五十二、四十、一四四、新七以及从钱塘江调出的七十九各师,抓住时机,已经在泾县南方地区将其包围予以痛击。”“我军伊藤、野田、铃田、松尾、濑户口、中村、细谷各部队14日即已出动,将其一举歼灭,正进行彻底搜索一网打尽的扫荡,取得很大战果。又绥靖军任祖宣(伪军第三师师长——编者注)率领一队也于16日在龙潭、桥头地区出动,与我军协同作战,共同造成最大之武勋。”
1941年1月19日,袁国平在皖南突围中遭顽军包围袭击牺牲。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陈毅、张云逸、刘少奇、赖传珠、邓子恢发表就职通电,并于24日在苏北盐城宣誓就职。
1941年1月22日,日伪军步兵300余、骑兵50余、附炮2门,并配合飞机3架,向盱眙县西高庙地区新四军驻地进犯。新四军皖东部队独立第三团第二营在官庙南、西高庙北予敌以痛击,激战8小时,歼日伪军40余人。日伪军逃回盱眙城内。
1941年1月25日,(1)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宣告成立。
(2)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由于重庆命令新四军移驻华北的国共矛盾,终于酝酿成国民党军对新四军的武装事变。”“我皇军各部队以截击态势正在开展激烈的歼灭战。新四军遭我方与中央军的夹击,处于被全歼的最后关头。”
1941年1月26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跨越平汉路东进,在孝感县松林岗一带粉碎日伪军1000余人的拦击。
1941年1月27日,国民党新编第二军第十五师入侵鄂中随县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被迫自卫反击。连克青莲寨、天宝山、龙耳山等地,歼其一个团大部。
1941年1月30日,八路军第四纵队主力西进向日军进攻,进占太和,攻克界首,收复涡阳、蒙城。2月7日,进至皖北阜阳以东之张村铺、王市集和蒙城西南之阚疃集、江口集一线。
1941年1月31日,江南抗日救国军第二纵队在苏南江阴县桐歧镇与敌遭遇,全歼日伪军40余人。
1941年2月10日,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骑兵第三、第八师等部,开始分3路向豫皖边新四军进攻。
1941年2月上旬,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八团粉碎日伪军5000余人对襄西根据地的“扫荡”,歼日军骑兵1个小队,伪军1 个中队。
1941年2月12日,滁县日伪军400余人分两路向皇甫山地区“扫荡”。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八团将其一路包围于普益公司一带,在大风雪中勇猛冲锋激战整日。日伪军不支向曲亭方向突围逃窜,第八团紧紧尾追又激战于曲亭附近。日伪军大乱纷纷向珠龙桥、张八岭溃窜。是役毙敌40余人,缴军用品一部。
1941年2月1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一部,在太(湖)滆(湖)地区反“扫荡”作战中歼灭日伪军200余人。
1941年2月18日,(1)陈毅、刘少奇下达讨伐李长江的命令,任命粟裕为讨逆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刘炎为政委。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于19日攻克姜堰,20日攻克泰州,共俘获人枪5000余。并争取其两个支队反正。21日主动撤离泰州。
(2)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进入皖东北发起青阳镇(今江苏省泗洪县城)战斗,全歼伪军1个团及伪县特务大队一部,共900余人。
(3)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对侵占大悟山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进行自卫反击。连续作战3天,歼国民党军鄂东游击第十九纵队特务大队全部,第四、第五支队大部,恢复了大小悟山抗日根据地。
(4)扬州、高邮、黄桥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同时出动“扫荡”苏中地区,先后侵占泰州、姜堰、海安、东台等城镇。
1941年2月27日,(1)日伪军对鄂中应山一带进行“扫荡”。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信应独立团团长杨常安在指挥作战中负重伤牺牲。
(2)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指挥韩德勤以3个团的兵力,侵占苏北盐阜区洪家舍、蒋营、凤谷村等新四军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新四军第二纵队新三团团长熊梦辉率部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皖中无为县姚沟镇,遭遇国民党军第一三八师及保安团伏击牺牲。
1941年3月1日,(1)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鄂东独立团在皖西宿松县许家岭,遭国民党军袭击。团长易元鳌在指挥自卫反击战斗中牺牲。
(2)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三旅团及第十五、第十七、第一一六师团各一个大队,和部分伪军共5000余人,对淮南津浦路西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先后在殷家湾、朱家湾、皇甫山等地作战10余次,挫败了日军的“扫荡”。
1941年3月3日,国民党军以步、骑兵各1个团进攻安徽蒙城以南半古店。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第二十九团第一营遭国民党包围。该营指战员浴血苦战7小时,毙伤国民党军500余人,于当日下午3时冲出重围,营长以下近200人牺牲。4日,该团第三营又在罗集战斗中失利,损失甚重。
1941年3月10日,日伪军800余人“扫荡”苏南常熟渡船头、环潭一带。江南抗日救国军第一纵队(后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三团第一营)进行反“扫荡”作战,歼敌60余人。在突围中第一纵队亦伤亡150余人。
1941年3月13日,凌晨,项英、周子昆在皖南泾县蜜蜂洞遭叛徒刘厚总杀害。
1941年4月1日,日伪军步骑兵400余人,向皖北怀远县赵集、双桥、张庄进犯。新四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1个营、特务团2个连将其包围,激战4小时,迫敌向西北溃败。是役毙敌三四十人。
1941年4月4日,晚,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三十一团袭击侵入蒙城抗日根据地马家楼的国民党军,激战两小时,将顽军击溃,毙40余人,俘20余人。
1941年4月6日,国民党军约两个团,向豫东永城西南之万楼发动攻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团第一营奋起抵抗,苦战竟日,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人员突围外,大部牺牲。
1941年4月9日,日伪军5000余人分7路“扫荡”苏中三分区蒋垛、古溪、雅周庄,先后8天。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在姜堰之西荒家庄、姚家岱、孤山、老庄头等处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攻克据点数处。
1941年4月10日,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二团夜袭仪征北谢家集日伪军据点,毙伤日伪军50余人,俘伪军6人。
1941年4月13日,新四军第二、第三、第七旅各一部向侵占蒋营、凤谷村地区的韩德勤部自卫反击。经连续战斗,攻克蒋营外围据点多处。16日,蒋营顽军向沙家庄方向突围,第二旅第五团、第三旅第七团乘胜追击,并于19日攻克沙家庄。经一周激战,共歼顽军1500余人。新四军第三旅第七团政委吴载文于16日在此役中牺牲。
1941年4月14日,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二团、第十五团、独四团等部,袭击天(长)仪(征)扬(州)之间的金家集、谢家集、陈家集、刘家集、铁牌店、蚂蚁山等日伪军据点,并在金牛山附近与日伪军激战,至17日,共毙伤日伪军150余人,俘日军1人,伪军90余人。
1941年4月17日,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二团等部,在江苏六合县东北金牛山地区,粉碎日伪军“扫荡”,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
1941年4月19日,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第一四二师第四二五团团长陈锐霆(中共党员)率部在皖北怀远县褚集举行反内战起义并呼吁停止内战。次日毛泽东等致电彭雪枫并告陈毅、刘少奇,指出陈团起义后不要改为八路军或新四军,可称九十二军独立旅,陈任旅长,保持外围军形式,归彭雪枫指挥。
1941年4月20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第二十八团等部,对侵入皖北怀远县大小郭家之国民党军进行反击,全歼顽军第十四游击纵队第一支队,俘副团长以下320余人,毙50余人,缴枪300余支。
1941年4月22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三十二团在皖东北宿县以南大小营,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伤亡、失踪300余人,损失机枪12挺、长短枪270支。
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第二连在苏北淮安县大胡庄遭日伪军700余人合围。第二连英勇抵抗,毙伤日伪军100余名,最后全连83人除一重伤战士幸存外,全部牺牲。
1941年4月,日伪军“扫荡”苏常太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团团长朱长清在常熟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和第二师第五旅、第四师第十旅各一部,开始在洪泽湖执行剿匪任务。连续作战1个月,肃清了洪泽湖中的湖匪、伪军和土顽,便于淮北、淮南、苏北、苏中新四军的相互联系。
1941年5月8日,日伪军400余人,由皖中巢县石涧埠分两路向牌楼地区进犯。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六团一部予以迎击。日伪军固守青石牌、祠山殿、小任家祠堂一线。深夜又遭到第五十六团的数度袭击,直至9日夜日伪军不支向高林桥狼狈逃去。是役共歼日伪军45名。
1941年5月21日,国民党军第四十师向苏南溧阳县黄金山一带新四军第十六旅发动进攻。第十六旅被迫自卫反击。至24日三战三捷,共击溃国民党军7个营,毙伤其300余人,恢复了两溧地区的部分根据地。
1941年5月25日,新四军第二师独立第四团第一营便衣队20余人,深入敌后袭击伪军据点龙江集,战斗20分钟,歼伪军1个中队,缴获步枪53支,轻机枪2挺。
1941年5月28日,日伪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扫荡”新四军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一团,首先于龙王山、拉里山等地激战。至30日,毙日伪军50名,伤日伪军41名。
1941年6月3日,日伪军300余人,企图“扫荡”盱眙县马坝、木店等地。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以一部(第一、第二营)前往迎击,双方遭遇于车棚(帜头桥东南),激战4小时。盱眙城敌500余赶来增援,复遭第十团第三营之侧击,敌全部向盱眙城溃退。新四军乘胜追击10余里,并收复帜头桥。是役毙伤日伪军50余人。
1941年6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一部进攻苏中东台县顾殿堡伪军据点,毙伤伪军56人,俘87人,缴枪40余支,打击了伪军的抢粮活动。
1941年6月10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三团第一营和第五十四团第二营,在苏常太地区反击国民党忠义救国军郭墨涛部1000余人和进攻,毙伤顽军130余人。
1941年6月18日,浙东首战——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在浙江余姚县以北相公殿伏击日军,毙伤日军16人。这是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浙东对日军的首次战斗。
1941年6月29日,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议长周志坚指挥第三十七团,袭击鄂中安陆县烟墩店日军据点,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20余人,俘日军3 人。
1941年6月30日,(1)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对盘踞在津浦路西定远县谢家圩等据点的顽化土匪谢黑头、牛登峰等部发起进攻。经9天激战,由于下雨等因素尚未解决,顽军即于7月13日派第五一二团、第十游击纵队等两个大队和地方保安团等向第六旅展开进攻。15日,第六旅鉴于地形不利,久战未决,主动撤出战斗。是役先后作战10余次,共歼匪180余人。
(2)新四军第四师宿东独立团攻克花庄伪军据点,全歼伪军200余人。
(史料来源:《新四军战史》编辑室编《新四军征战日志》,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8月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