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仇官,但痛恨为官不正!
我不仇官,但痛恨为官不正!
晚上,我打开了我的邮箱,突然发现这样一封电子邮件:两 江 居士,我读了你的一些反腐类文章。表面上看,你对腐败很痛恨,但我却从你的痛恨中,感觉到你有严重的仇官情结。你将为自己所说的话付出代价!
看到这封邮件后,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承认,我确实写过一些反腐的文章,有些文章似乎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如果说这些文章就证明我“有严重的仇官情结”,那只能表明,这位邮件发送者的心理不仅十分阴暗,而且有分外严重的仇民情结!
我在揣测邮件发送者的动机。我估摸着他可能是一位在职的官员,并且一定是一位贪官,只是目前还隐藏在公务员队伍中,还没有被发现。我的某些文章可能点中了他的痛穴,因而使他坐卧不宁,惶恐不已,寝食不安。他试图通过这种下三烂的方式堵我的嘴,要不他为什么在邮件的最后,竟然还说出带有威胁色彩的话呢?
我要正告这位邮件发送者,你威胁不了我,你恐吓不了我,你阻止不了我。我还是我——为反腐而呐喊的两 江 居士!我可以十分明确地告诉你,在我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害怕”这个词!以前,在与身边的腐败分子的正面斗争中,我没有害怕过,而且还赢得了胜利;那么,以后,象邮件发送者这个隐藏的腐败分子,我同样也不会害怕!我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干事,坦坦荡荡地写博,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我害怕,就不会注册强博;如果我害怕,就不会勤奋写博;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为反腐而搏!你即使使用阴险的手段对我下了手,我也不会后悔。如果我的鲜血和生命能为反腐倡廉而献出,那是我的光荣!
在这里,我要特别声明一点,我不仇官,却并不表明我不痛恨为官不正。因为一些官员道德沦丧,信仰缺失,人格低下,私欲膨胀。贪官一贪,动辄就是百万、千万、亿万!而且这些贪官的性欲还特别地旺盛,三妻四妾不嫌多,五娼六妓也不够,并且“性贪”的魔爪已经伸向了未成年少女乃至幼女。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信号!他们不仅要毁掉我们的政权乃至国基,还要毁掉我们的未来!
这些天以来,网友们为什么会对买处局长发出众口一词的谴责?就是因为这位局长“很黄很暴力”!象这样的局长,还配做一个人吗?象这样的局长,还配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吗?象这样的局长,别说我痛恨,大家可能比我更痛恨!还有那个被修脚女刺死的镇官,人们不仅不同情他,反而还认为他死有余辜!
从上述现象看,即使这个社会真的已经产生了“仇官”心结,也不是民众的责任,不能把怨气洒向民众。作为党组织和政府,最先应该自责和反思!我们常说,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破坏一锅汤的老鼠和害群之马越来越多,老百姓怎么还能对官场有好感?怎能对贪官不仇视?在这样的官场风气下面,怎么好意思对百姓说出不要“仇官”之类的话?!
想让民众不“仇官”也不是不行。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录因身患肝癌不幸逝世45年了,民众无不怀念之;原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因遭遇车祸不幸殉职5年了,人们无不景仰之。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中国的老百姓永远是最善良的,他们的好恶心理绝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我们所有的官员都能象他们那样,何来“仇官”一说?
我们希望国家能政清官廉,官员能品端行正。可从已经暴露的一些迹象分析,这仅仅只是民众的美好愿望。因为一些官员总是让民众一再地失望,他们总是放纵自己,总是朝着深渊裸奔。贪婪使他们失去了官德,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人性。他们是官场危机的重大隐患!
不是吗?近些年来,大大小小的贪官出了多少?不会是一万、两万吧?以后还会出多少?我想谁都无法说清。从已经显现的趋势判断,贪官并没有收敛,也不会绝迹,而且还在前腐后继!我收到的电子邮件不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面对这个十分严峻的形势,我们能麻木不仁吗?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无所作为吗?不能,坚决不能!我们就是要强力地发出反腐的声音,我们就是要积极地投身于反腐败的斗争中去。我们不反贪官,贪官就会埋葬我们!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别无出路!只有与腐败做最坚决的斗争,只有与贪官水火不容,国家才会有前途,社会才会有进步,民众才会有幸福。
也正是因为此,人民网特别推出大型反腐网络平台——反腐总动员。这个反腐总动员一推出,立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响应。自5月15日13时推出,至16日13时止,已有63871人敲响警钟,96262人对反腐精英和腐败分子表达了尊敬或唾弃,35356条留言,共有2000人冲击到证书,近1000人进行反腐大辩论,共收到举报信件225件(已转呈相关部门或记录在案)。这充分说明,所谓的“仇官”妖雾并没有蒙住党和政府的眼睛,并正在用真真切切的行动,来换取反腐倡廉实实在在的效果。
可以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反腐倡廉一定会别开生面,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决不会在中国上演,邮件发送者的阴险目的更无法实现!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我估计邮件发送者或许是用一个临时注册又废止的邮箱,即使人肉搜索也没用,因而删除了这封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