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你是“仇视文化”的根源吗?
“文革”,你是“仇视文化”的根源吗?
从1981年的“11届三中全会”开始,“文革”已经带着自己的符号悄然离去。中国的老百姓好像突然迎接了一种新的幸福生活,从此摆脱了“斗争”、“大批判”的阴影。中国社会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光明和谐"的里程中。人民公社随之被解散,农民没有了“偷懒、个人主义"帽子的束缚,工人也一步步地成了“社会主义市场”自由的一分子。全国人民摆脱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麻烦,直接进入了“自己解放自己”的境界。“大公无私”成了假大空,全国人民行进在“致富”的跑道上。好像一瞬间,人们就摆脱了“文革”这个内乱的“恶魔”。
真的是这样吗?
“文革”倒底是人为地制造矛盾,还是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
“文革”中的“仇视”倒底是一定条件下的客观存在,还是一种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东西?
对“文革”,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抑或是不以为然,中国人都不能回避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
读了3月2《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仇视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我感到有好些话要说。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生疑惑:仇视文化的根太浅了。
文中第一句话便是:“文革期间,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件事对我影响很深,甚至是刻骨铭心。”
作者讲述了文革期间一个四年级同学因为把“举着毛主席语录牌游行”的“举”写成了“填”而被开批斗会批斗,学生起哄推倒桌子,从桌子上摔下来,又被“拳打脚踢”的故事。
作者说:“类似的事件在哪个年代肯定不是个案,而是很带有普遍性的”
“…鉴于此,我们就不难看出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提出来是多么重要。因为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观,将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改变现存于社会中的那些仇视文化。其意义又是多么深远.”
作者的题目就是《“仇视文化”的形成和延续》。
对这篇文章,我有两点不太明白:
第一.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的。但其中目标之一的“情感”能仅仅理解成“不仇视、不恨、友善友爱”吗?其中至少应该包括“团结、坚定、执着、友爱、尊老爱幼和憎爱分明”吧?举一个例子,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你让学生避开对北洋军阀的仇视那不对吧?作者站在教育的立场说话,却剑指文革。能对教育教学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吗?
第二.仇视文化缘于何时?自从人类有了阶级,仇视就没有停止过。从奴隶社会开始。至于超阶级的“仇视”也不是起源于文革吧?我们常说矛盾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请问作者:一个小学生,被同学拳打脚踢是什么样的矛盾?这样的例子在文革中很有普遍性吗?
我是60年出生的人,文革初始尚小。但小学初中时的记忆是清晰的。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
有一个同学成绩不好,学习很吃力没有兴趣。一天他走进教室说:我进教室就像进监狱一样。这话传到了老师和校领导的耳朵。校长马上找这个同学谈话,说这样说影响可不好。社会主义的学校怎么能和监狱相提并论呢?最后这个同学在班内作了检查。老师和同学对这个同学没有任何岐视和过份行为。
“我进教室就像进监狱”现在听来很平常。可应该明白在文革中刑事犯罪是很少的。监狱对学生的意义确实是很遥远的,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文革很少有刑事犯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同学们心情舒畅,对社会,对领导,对家长是一百个放心。没有不安全食品,也没有同学的岐视,更不要说什么仇视文化。要说“仇视文化”,马加爵和他的几个同学既没有阶级仇恨,又没有过份的冲突,却又搞了个你死我活,玉石俱焚。那岂不是社会的悲哀吗?
文革中确实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其实就是要冲击一下资产阶级思想。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革命,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陈毅元帅在文革中不是也向红卫兵检查了吗?陈毅元帅说要去接待外宾,红卫兵就放行了,你陈毅可以接待了外宾再回来接着检查。至于学生在批斗中被拳打脚踢的事,我没有亲见,不便评价。但“举”字写成“填”,粗心是明显的。更何况,作者说这个学生家庭背景是地主,更不好评说。但作者说“类似事件在那个年代不是个案,是很带有普遍性”,可能就是推测了。
我不隐讳自己对毛泽东时代的感情。我也不赞成对文革的错误评论。文革中我们这一代人有人认为自己幸福,也有人认为文革中吃不饱饭,不幸福。这都没有什么,老百姓谁没有自己的感受。我只想说,在文革中“打人”是一件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的事。当现在耳濡目染校院暴力,师生冲突,直至生命危险时,我就一直在想:文革,你真的是“仇视文化”的根源吗?
对文革的感受和评价,我这篇文章是粗糙的。但我突然明白:大规模系统地对文革的评价是迟早的事。我愿意虚心向别人学习。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