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算作了一个正确决定
德国总算作了一个正确决定
——评17日安理会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德国投弃权票
联合国安理会17日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进行决议表决,德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五国投了弃权票,并宣布德国不准备派兵参加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在安理会重大表决问题上,德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站在一起而与其传统盟友立场完全相左,这不仅是自海湾战争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意义非常深刻:对于德国本身而言,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由于德国不仅是欧盟缔造国之一,是欧洲强国和北约组织的大国和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这一决定,将不仅对欧洲未来走向有重大影响,乃至对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关系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就个人对于这一事件各方面深刻的意义作一简单分析。
1)、德国这次的决定,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复杂变动的一个阶段性结果的集中反映。冷战结束以来,尽管美国在克林顿和布什政府期间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但美国综合国力还是呈相对下降趋势,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于美国经济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此,今年3月以来,利比亚出现反政府骚乱,本来正是美国主动出击的一次重大的机会,但是正如奥巴马在安理会表决后表示的,美国还是决定不充“大头”。这样,两个传统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替补美国走上了前台。德国的决定,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也就拉开了与法国与英国的距离,有在欧盟和北约内部独树一帜的意味。
德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根本的原因还是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而且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进一步摆脱控制的机会。
2)、德国的决定,是在欧洲和欧盟内部对于法国和英国力量的试探和检验。金融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和欧盟内部少数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英国与法国的经济增长均落后于德国,英国经济更加困难,处于主权债务危机的边缘,德国实际在欧洲和欧盟内处于支配地位。金融危机,加剧了欧洲三大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在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问题上的分歧,更加剧了三大国对于欧洲影响力和领导权的争夺,“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摆在了三大国的面前。安理会在关于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表决,就是三大国互争雄长的一次公开表态:法国投赞成票,德国不好投反对票,投了弃权票,英国自然要投赞成票,但与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不同:英国这次是以“协助”法国的姿态出现的。这样,德国的弃权决定,明里是就利比亚问题表态,实际是针对法国和英国的,首先是与法国拉开了外交距离。
所以,这次德国投的弃权票,有德国极为深刻的考虑,对于欧洲和欧盟今后的对外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有指向性的意义。
3)、德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一起保持相同的姿态,这在二冷战结束以来,是第一次。德国的立场,固然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对于利比亚问题并不完全相同,正如中国与印度同样的弃权意义也有很大不同一样,但是,与西欧大国保持距离而与东方国家取得某种协同甚至相同的立场,这在德国历史上几乎是破天荒的事件。这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外交史上真正意义深刻的重大事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世界关系深层变化的迹象,是某种历史意识的觉醒。
德国,就世界关系而言,并非典型的西欧国家,而是属于中欧国家,是典型的东方与西方的中间地带和缓冲地带;就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分析,德国也是这样,它在19世纪的上半叶基本还是一个封建地主统治的农民国家,与中国、俄国等国一样,本国的资本主义还受到全球交往的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消灭,这才有了与英法资本主义不同的有德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李斯特经济理论体系的产生(可见何新先生的《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一书的分析)。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国家。自认为自己“也是”资本主义并以此为荣和极力推动国家走上与资本主义强国瓜分世界的悲剧道路的,是马克思一直指出和嘲笑的德国庞大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德国此次就利比亚问题的投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德国社会内部对于自身历史的定位有过深刻的反省,某种历史意识正在觉醒,是正确的。
总之,本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的表决投票,德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五国投了弃权票,意义非比寻常,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3月20日一早,从电视报道中已经得知,由法国牵头,美英法三国已于19日晚从地中海上展开了对利比亚的大规模空袭。对于这次行动的最终结局,作者对之作出绝不乐观的预测,原因如下:
1)、由个别国家政府牵头发起的这次行动,从政治上当然是负面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认为利比亚的问题仍然属于利比亚的内政,应由利比亚冲突双方自己解决,任何国家无权干涉,更不能损害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部干涉解决不了利比亚内部的问题。而且军事行动一旦展开,伤亡最大的首先是平民,所以牵头发起的行动具有很大的冒险性。随着空袭的展开和扩大,平民伤亡数字的上升,不仅将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坚决反抗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的浪潮,也有可能激起发起国内部人民的反对;在金融危机还处于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因某种事件又一次激发而进一步加深的世界形势下,甚至可能引发西方国家内部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2)、个别国家牵头发起这次行动,在欧盟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是很不明智的举动。德国从一开始就与发起国拉开了距离,其中本身就有“出师不利”的预兆;随着行动的展开,德国的袖手旁观对于发起国的牵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美国和英国的态度是什么呢?美国与英国从一开始采取的就是可进可退的立场。利比亚并非弹丸之地的小国,军事行动只有达到推翻政权才有意义,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但是,行动发起国从一开始又宣布不会派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那么,这实际上就等于一开始就承认了行动不能成功。美英两国在此次行动中从一开始就以“支持”、“协助”法国的态度出现,而不是如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那样以盟主的身份出现,是耐人寻味的,其实就包含了两国对于此次行动不会有结果的深刻算计,最终反对的浪潮和行动无果而终的结果,就将由发起国政府去承担。
所以,全面分析此次行动,发起国政府将随着行动的推进,最后可能就成为行为后果的真正承担者——这一点,德国早在安理会投票前可能就已经看到。(2011.3.20)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