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与老人浅议
人都是由婴幼之年慢慢长大,直至垂老之年的。古今中外,无论各色人种,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高低或贵贱,概莫能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中,尊老爱幼之风,由来已久,千古不易。无论社会如何动荡更替性质演变,无论王侯将相如何走马灯一般你来我往,此理一概贯通。行色杂陈的人群中,即便掺杂有再混账再反动再血腥的人渣们存在,他们也基本能恪守这一准则。这些人,最起码在对待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幼童与老人上,都能存留着那份殷殷的关爱之情和那份拳拳的尽孝之心。
说到幼童,人人心中都会不自禁地滋生出一种难耐的欢欣与自豪。尤其是到了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的年龄,看到自己的血脉传承人一个个绕膝蹒跚,咿呀学语,天真烂漫的可爱模样,谁都会由衷地漫溢出满满的幸福感。这不唯是人类包括诸多动物世界里灵性生命体们与生俱来的舐犊之情使然,在人类意识里更是一种自己血脉可以无限传承广大的自豪感所致。关爱呵护幼童,使其茁壮成长,是人天然的职责;抚养教育幼童,望其成人成才,是所有长辈共同的心愿。自古以来,对儿童的教育也就格外引人注意。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幼童教育的经典文献就十分繁多,《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至于许多诗书耕读之家传之后世的各类治家格言中,关于幼童成长行为的训教名句与箴言,就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了。因为人人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前裕后,青史留名。于是,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格外费心尽力。曾子杀猪,意在要孩子自小言而有信;孟母三迁,旨在为孩子营造学习做人的良好环境;孔融让梨,重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为人的道理;至于含有不少糟粕的所谓二十四孝,更多也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教育孩子按照封建礼教去修身养性,规范做人行为,教育任何人都不能随僭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雷池。
望孩子成才成人,是所有家长努力的目标;对孩子关爱有加,是所有家庭不约而同的行为准则;对孩子的严加管教和对孩子的无微不至关爱有机结合,是所有家长惯常的教育手法;既恨铁不成钢般生气孩子偶然有意无意犯下的过错并对他们实行一定限度的惩处,同时又绝对肯百分之百肯原谅他们犯下的无论大小轻重错误,也是所有大人们近乎天然的胸襟与气度。于是,童言无欺,童言无忌之说也就应运而生。这样饱含浓郁人伦色彩的胸怀与气度,不仅表现在血缘的关联与年龄段的天然差异上,更表现在广泛的年龄层次差异上。对于未成年人的过错尤其是对待幼童的过错,作为成年人谁都会轻轻放过,一笑了之。成年人心中早晚就存有一个最朴素的原则: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嘛。幼童的不懂事,是真的不懂事,丝毫不带虚饰遮掩,完全是由他那个年龄段里思想认识水平有限所致。对他们过错的原谅,几乎可算是人类总体走向成熟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任何大人们都应该操持的一种基本人伦准则。倘若哪个幼童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哪个成人,成人便怒目相向,恶语相加,甚或至于拳脚回应,定会立刻激起公愤,大家绝不会因此指责孩子有啥不是而偏护成人有理。这是世俗的约定,更是天理人情的必然。有句话说,和疯子打架的人也是疯子。如果有谁以成人之身与孩子斗气,那人们也会毫不含糊地指责他简直就是个孩子,甚至还不如孩子!
对幼童过失的轻松原谅甚至更多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中偶有的乐趣,是任何时代任何成人都具有的作风与心态。而年龄大的人对年龄小的人偶犯过失的原谅,似乎在很大范围内也几乎成了一种情态而不是什么法则。譬如同是成人,壮年人就常常会原谅年轻人的某些过错。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年龄的大小基本就意味着人生经验与阅历上的差异。壮年人与比自己小不少的年轻人发生了某种龃龉,只要不是十分严重,一般情况下,年龄大的人会在很大度上原谅年龄小的人。这在我们国家,也几乎成了一种由来已久的不成文规矩,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或做到。不是有谁说过年轻人犯了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话吗?这话好像是一个西方人说的,藉此可见,此理东西方也是贯通的。
懵懂状态下的幼童自有他们那个时段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特点,他们在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言行尤其偶尔夹杂的类似大人们的言行,都会引人发笑,也为自己增添色彩的。不管这些言行表情是对的或者错的,大人们都会开心地为之鼓掌开怀。如果有谁在此阶段稍稍表现出一点点非同一般孩子的异质,就会为有丰富经验与判断力的大人所惊呼与看好:这孩子不简单,真真的孺子可教啊!
幼童是可爱的,可塑的,更是可期的。因此,对幼童的关爱教育乃至对他们身上偶有的所谓过错,成人们也是理解的,唯其理解,也就不存在什么原谅了。因为他们犯下的那些所谓的错误,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的一个个小坎坷,到了一定时候,不待人说教,自然就会自我荡平的。作为成人的我们,都有过与之相类的成长经历,实在用不着表现出任何异样的言语表情与故作惊异的咂舌唏嘘。
而老人就大异于幼童了,这不仅是年龄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还存在着生命上的盈缩之异,更有经验阅历思想意识上的巨大不可比性。尊敬老人,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撇过老迈之年的门槛,更是源于人类生生不息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伦理道德。如果说幼有所教是人类繁衍生息必须持有的生存法则的话,那么老有所养,更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社会公德。尊敬赡养厚待老人,不仅是对生命的敬重,更是人类有别于其它任何动物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由幼到老,是自然规律。老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他们都曾经肩负过养育幼儿赡养老人服务社会的责任,他们都是人类薪火相传绵延生息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都发挥过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他们对于人类的绵延生息都做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作为后辈的人们,对他们尽赡养之责是义不容辞的,也是责无旁贷的。
老人惟其进入老境后体力不支,心智耗损,自立能力每况愈下,需要关照,需要爱护,需要帮助,这一点似乎和幼儿一样。尊重爱护他们,于情于理,都是应当的。人奋斗一生,不管从前平凡恬淡如村氓野夫,还是轰然赫然如王侯将相;不管一生中安分守己勤劳持家也好,还是纵横驰骋建功立业也罢;不管其年轻时曾经犯下怎样的过失甚至罪恶,还是年轻时做过无涯之善事,一旦到了老境,只看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就值得所有人不问来由地去帮助关爱。更多时候,白发与皱纹就是值得信赖的通行证,出门在外的人问路就有问老人之说。生活中更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言。为什么?还不是我们认为老人们慈善可靠?为啥慈善可靠?有何根据?答案就是他们的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即便有些年迈者年轻时曾是为害一方的江洋大盗,抑或心存“小来”的欺世盗名之徒,到了此时,白发与皱纹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掩饰品,或者说也就成了他们增添自身威望与信任感的生动标签。几乎没有谁,夜半走路乍遇一个老人比乍遇一个年轻人更令其思想紧张的。这里面绝不是觉得老人年老体衰一旦出手好应付的思想使然,更多的心存老人绝不会行拦路劫抢之非的经验而已。
赡养老人是子女们应尽职责,关爱老人是全社会应有之美德,敬仰老人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人类传承表率,信任老人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留给了后人真实美好的生活体验。老人一旦犯了过错,只要不很严重,子女们是很能原谅他们的。即是整个社会,也会对此采取极其宽容态度的。老人犯下的错误,许多是因为这个年龄段中不得已犯下的,虽然有时给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不少麻烦甚至某种程度的损失,可所有人总是对此不去那么斤斤计较甚至表现出极端行为的。老人因为孤独而常常无端发怒,老人也会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儿女们或者社会重视而倍感失落,老人们更会为了表现自己一点也不差于年轻人而自作主张钻入骗子们设置的圈套,老人们也可能由于精神上出现的疾病时常会有伤害他人之言行。总之,这些老人犯下的这些过错,都是值得同情的,也是值得我们理解与原谅的。老年人体力不支,智力衰退,是普遍现象,虑事做事不如年轻人,人人皆知。
生活里,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时常也能看到极个别至老不衰的老人存在。他们虽然年岁在七十至百岁之间,体力虽然不能与昔日而语,可智力却一点不差于年轻人。他们年老志坚,夕阳余晖,尽着努力为家庭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样的老人,不仅受人尊敬爱戴,更为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表率作用,激励着年轻人去工作、去努力、去奋斗、去释放自身的能量,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生活中总是有逆反现象存在的。老人们的主流是好的,可也很遗憾地夹杂着污泥浊水存在。生活里,老不自重的老人也时常可见。我们不知他们年轻时到底做过什么,社会和更多的人们也不愿去追寻他们是是非非的从前,可就他们至老时的表现来说,白发就不能掩盖自身的缺陷,皱纹也不能增添人们对他们的尊敬与好感。
那个赖搀搀扶自己跌倒大学生是肇事者而指使自己儿女索要赔偿费的什么老太,一大把年纪了,难道她没经历过岁月风云?不知道是非善恶?以老迈受助之躯昧着良心伤害年轻的见义勇为者,她的白发与皱纹是受尊敬老者的象征,还是卑鄙狭隘的见证?这样的老人,值得人们去尊敬与关爱吗?
那个年逾八十的男性老翁,竟然对一个未满十岁的无知女童残忍施暴,致使孩子及其家人的身心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他的耄耋高龄与满头白发中,哪一丝哪一毫值得社会去关爱?他的野蛮行径,哪一点值得人们发点滴同情?
那个年近期颐自称是毛泽东几大秘书之一的白发老者,怀着不可测之心态,杜撰所谓的历史,极力贬损谩骂人民领袖毛主席。他的至高身份与所作所为,他的满头白发和沟壑般皱纹里,哪一根,哪一道,值得我们去尊敬呢?
那个在群众高举毛主席画像游行队伍里年逾八十,却以龌龊之语谩骂毛主席而遭到正义学者韩德强老师怒打的老人,身上还有一点点长者之风,尊者之态吗?有人说,韩德强怒打这位老人有违人伦道德,我要说,那个被打的所谓老人辱骂几乎是他爷爷辈的人民领袖,他的言行有哪一点合乎中华民族的人伦道德呢?老而无德,老不自重,他的被打,实在是韩德强在代老祖宗对其实施必要的家法,以此惩戒所有媚洋叛祖者。
历史上白发为相的秦桧、李鸿章们,哪一个不是声名显赫,权倾朝野,可他们以至高之位,老迈之身,做过几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呢?他们的尊位与大名,哪一点是值得后人称颂与敬仰的?
老人,在人们的意识中,不仅泛指年龄大的人,更特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对那些老而无德的人,年龄再大,也不足称之为老。老,是年岁德望的组合;老,是对可敬老者的特指。上述那些年岁虽大,可思虑德品差乱之人,是老天空白了他的须发,徒添了他纵横的皱纹!他们的白发与皱纹,不仅不值得人们去尊敬信赖与关照,更令人如见了白鼠蟾蜍一般的陡然恶心与躲之唯恐不及。
幼童预期着人类的未来,他们的过失,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老人的过失,只要是年岁智能使然,也没有值得指责的理由。幼童的过失,在成长中自会淡化直至消失;老人无奈的过失,也会在融融亲情中化作云烟。而那些老而思虑正常之人,披着老人之皮,行着奸佞之恶,不以年老自重,而以年老行恶,我们就该对他以毒攻毒,毫不留情,该打即打,该骂即骂。这不仅无违伦理道德,更是在为人类伸张正义。
幼童是可爱可塑可期的,我们一如既往的关爱教育呵护;老人是可敬可护可爱的,但绝不能一概而论。
2015.9.1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